狗叫豬什麼(豬狗為名)
2023-11-30 15:35:53 3
狗叫豬什麼?前幾天,女兒向我推薦一部電影《隱入煙塵》,我問講什麼的,她說講的是甘肅那裡很窮的人的故事,還說這個電影在國際上獲了獎我當時就說不想看而且心裡琢磨,會不會有人說這個電影是為了獲獎,故意抹黑自己討好外國人呢?果不其然,這兩天網上報導《隱入煙塵》票房一路飆升,同時網上也出現許多指責電影的言論,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狗叫豬什麼?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狗叫豬什麼
前幾天,女兒向我推薦一部電影《隱入煙塵》,我問講什麼的,她說講的是甘肅那裡很窮的人的故事,還說這個電影在國際上獲了獎。我當時就說不想看。而且心裡琢磨,會不會有人說這個電影是為了獲獎,故意抹黑自己討好外國人呢?果不其然,這兩天網上報導《隱入煙塵》票房一路飆升,同時網上也出現許多指責電影的言論。
《隱入煙塵》我沒有看,也不想去看。不是否定作品,而是相信作品講述的一些東西的真實存在。當然作為文學作品,不可能像紀錄片,它可能要在基本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一些乾坤挪移甚至誇張,但基本實事一定源於生活。中國雖然發展很快,但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貧窮苦難在一些地區存在,把這些拍成電影,讓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知道生活不易,面對苦難要不屈不撓不喪失人的善良真誠等,我看還是很有價值。動不動就指責它是抹黑還是對文學藝術缺乏充足的包容,骨子裡還是缺乏自信。
張藝謀的《一個都不能少》出來後,我和學生一起去看,學生們都被感動,忍不住鼓掌。可是,這麼好的片子卻也被扣上抹黑的帽子,一度不能公開上映。現在,雖然也有人指責,但《隱入煙塵》在影院排片很足,這也是我們社會進步,更加自信和包容的一個體現。
我為什麼不想看《隱入煙塵》呢?就是我相信它的基本內容是真實的,而生活中的苦難我也看過聽過經歷過,這些東西不可能忘記,我也不想重溫。
一聽女兒說是甘肅的,我就立即相信。1986——1990在西安上學時,班裡有許多甘肅同學,雖然他們家庭並不是很貧困,但都知道甘肅在五六十年代的大饑荒。有位同學和我同姓,來自甘肅通渭,這個縣雖然經濟一般,但文化傳統很濃,出了幾個院士,還有慶陽、天水等地的同學。跟他們聊天,都會說到一個人——五六十年代的甘肅省委書記張仲良,都會罵他。張在甘肅時大躍進,放衛星,已經饑荒嚴重,還打腫臉充胖子。陝西領導主動提出要給甘肅支援一些糧食,張反而說我們甘肅不需要,如果你們陝西需要,我們可以支援。結果甘肅餓死的人成千上萬,許多人逃荒,很多村子變成了無人村,我們村子裡就有好幾個那個時期逃難來的人。
甘肅人民遭受饑荒,陝西其實也很困難。我們家處在關中平原,風調雨順,人們都很自豪,但也吃不飽。下面舉幾個親人說的事情。
第一件,是村子裡了長輩說的,說村裡搞憶苦思甜運動,一個老太太上去說:「民國二十八年(1942年)把人餓壞了,但還能撐下去,五八年的餓實在撐不下去」,組織者聽了急急忙忙把這個老太太拉了下去。我們那個地方人總體比較厚道,大家知道老太太說的不對,但也知道老太太說的是實話,所以也沒有人去揭發,最後不了了之。
第二件,是舅舅親口告訴我的。舅舅在縣城上學(當時陝西很有名一所師範學校)剛從食堂拿饃饃出來,就被人搶走。後面追,那人把饃饃扔進街上的牛糞堆裡,那時牛也吃不飽,牛糞很稀,饅頭就如泡在裡面(屎泡饃),見此,舅舅也無可奈何,於是搶饃饃從牛糞裡撿起來,津津有味地吃起來。
第三件,是我伯父親口給我說的,伯父當時在公安局,他說自己倒是沒有太餓,但吃的糧食裡面加了許多玉米芯磨成的粉末,吃了飯好多天拉不出屎來。
當然,父母親戚等說了許多事情,這裡就不贅述,必修回到本文的標題「豬狗為名」上了。
前一段抄《顏氏家訓》,裡面就給孩子起名字提了很多要求。給孩子起名字一定要起的高雅一些,一般不能用動物為名字,如果非用,也只能是龍呀,虎呀,鳳呀等等,絕對不能用豬狗驢等。抄到這個的時候,就想以「豬狗為名」寫個東西。現在兩件事碰到一起,再也不敢偷懶不寫,所以,現在雖然已經深夜,也覺得非寫完不可。
在我們那裡,比我大十歲左右的人,主要是叔叔、哥哥輩,名字裡面有許多就是用「豬狗驢」的,前面用的往往是「拴、拉,牢」等,當時不解,聽長輩說那個時候出生的孩子命很苦,好多孩子早早夭折,父母害怕,農村人認為「豬狗驢」這些動物雖然低賤,但生命力頑強,所以才給孩子起了這樣的名字,希望他們雖然苟且,但仍然活著。
當然,後來,改革開放大家很快解決了溫飽問題,再後來發身份證,這些叔叔或哥哥再登記身份證的時候都把名字改了過來……
豬改為珠;狗改為犬,犬改為全,驢改為餘改為緒……誰不想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呀?
有一種說法叫「選擇性失憶」,人們總是願意記住過去那些美好的東西,忘記不好的東西(就想我不想看反映苦難的電影一樣),但是,不好的東西確實發生過,「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過去美好的東西要記住,但也許記住不好的東西比記住好的更能促人奮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