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鋁翅換熱管的製作方法
2023-11-30 23:48:31 2
專利名稱:高效鋁翅換熱管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於化工冷卻工藝的空氣冷卻器的鋁翅換熱管,具體涉及一種 套片的鋁翅換熱管。
技術背景目前,用於石油化工行業冷卻工藝的空氣冷卻器中,套片的鋁翅換熱管是將若干平 面鋁翅片直接套在鋼質的基管上,並在平面翅片的表面開有多條平行開縫,當冷氣流過 翅片時,部分冷氣流可通過開縫,以增加冷氣與翅片的接觸,來提高換熱效果。其不足 之處在於由於翅片整體呈平面狀,且翅片間因套裝加工的需要片距相對較大,雖然加 工了開縫,但翅片與冷氣之間的換熱接觸仍然不充分,換熱效果不佳,採用單純增加翅 片的面積,其作用也不大;另外翅片與基管配合本身也存在間隙,產生較大的附加接觸 熱阻,也影響換熱效果,並經常出現鬆動的情況。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換熱效率高、附加接觸熱阻小的套片的高效鋁翅換 熱管。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高效鋁翅換熱管,包括套在基管外側圓周上 的具有若干平行開縫的平面翅片,其特徵在於所述平面翅片的上端或/和下端增設與 之連為一體的波浪形的翅片裙邊。在上述平面翅片的上端和下端的所述翅片裙邊可為對稱或不對稱設置。上述平面翅片在所述開縫也可處交替向兩側凸出。上述平面翅片與所述基管可為過盈緊配合連接。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套片的高效鋁翅換熱管由於在鋁翅片的上、下端增加波浪形裙 邊,冷空氣通過翅片邊緣時會產生紊流,增加了擾動,加大了空氣在翅片間的流動特性, 強化換熱,同時翅片在開縫處呈交替向兩側凸出的環形孔也增加了空氣流過翅片的時的 次數,破壞了翅片表面的空氣邊界層,若開縫為2個,則等於3次換熱,比傳統的l次 效率提高7%;另外,可採用現有的液壓整體脹管工藝,使翅片與基管成為過盈緊配合 結構,大大降低了目前鋁翅片套裝在基管上的縫隙結構所產生的附加接觸熱阻,且不會 產生鬆動,換熱效率提高約10%,本實用新型的高效鋁翅換熱管的整體換熱效率提高約18%。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端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 — A向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3為採用圖1中的高效鋁翅換熱管組成的換熱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參見圖1、圖2, 一種高效鋁翅換熱管,包括套在基管4外側圓周上的具 有若干平行開縫2的平面翅片1,其特徵在於所述平面翅片1的上端和下端增設與之 連為一體的波浪形的翅片裙邊3。在所述平面翅片1的上端和下端的所述翅片裙邊3為對稱設置。所述平面翅片1在所述開縫2處交替向兩側凸出。所述平面翅片1與所述基管4為過盈緊配合連接。在本實施例中,每片所述平面翅片1上均勻設置若干相同的孔與所述基管4盈緊配 合連接組成高效鋁翅換熱管束7,所述開縫2位於所述基管4之間的所述平面翅片1上。圖3中的換熱裝置釆用四排圖1中的高效鋁翅換熱管束7,所述高效鋁翅換熱管束 7的兩端分別與前管箱5、後管箱6固定連接,在所述前管箱5的上部和下部分別連接 有工質進管5-1和工質出管5-2,工質由前管箱5的工質進管5-1進入上兩排高效鋁翅換 熱管束7進行換熱,經後管箱6轉換流入下兩排高效鋁翅換熱管束7再進行換熱,最後 經前管箱5的工質出管5-2流出。
權利要求1、一種高效鋁翅換熱管,包括套在基管(4)外側圓周上的具有若干平行開縫(2)的平面翅片(1),其特徵在於所述平面翅片(1)的上端或/和下端增設與之連為一體的波浪形的翅片裙邊(3)。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鋁翅換熱管,其特徵在於在所述平面翅片(1 )的 上端和下端的所述翅片裙邊(3)為對稱或不對稱設置。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效鋁翅換熱管,其持徵在於所述平面翅片(1) 在所述開縫(2 )處交替向兩側凸出。
4、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效鋁翅換熱管,其持徵在於所述平面翅片(1) 與所述基管(4)為過盈緊配合連接。
5、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鋁翅換熱管,其持徵在於所述平面翅片(1 )與所 述基管(4)為過盈緊配合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高效鋁翅換熱管,包括套在基管(4)外側圓周上的具有若干平行開縫(2)的平面翅片(1),其特徵在於所述平面翅片(1)的上端或/和下端增設與之連為一體的波浪形的翅片裙邊(3)。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套片的高效鋁翅換熱管由於在翅片的上、下端增加波浪形裙邊,冷空氣通過翅片邊緣時會產生紊流,加大了空氣在翅片間的流動特性,強化換熱,同時翅片在開縫處呈交替向兩側凸出的環形孔也增加了空氣流過翅片的時的次數,可採用現有的液壓整體脹管工藝,使翅片與基管成為過盈緊配合結構,大大降低了目前翅片套裝基管上的縫隙結構所產生的附加接觸熱阻,且不會產生鬆動,換熱效率高、附加接觸熱阻小。
文檔編號F28F1/24GK201145508SQ20072018864
公開日2008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07年12月25日 優先權日2007年12月25日
發明者傑 周, 舒奎林, 陳善地 申請人:重慶天瑞化工設備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