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利於電極冷卻的板式臭氧發生器的製造方法
2023-12-01 00:59:21 2
一種利於電極冷卻的板式臭氧發生器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利於電極冷卻的板式臭氧發生器,涉及臭氧發生器【技術領域】。本發明包括上層的高壓電極和下層的地電極(表面覆蓋一層陶瓷片)以及置於地電極中的冷卻迴路。冷卻迴路包括多根平行布置的水管路,各水管路的兩端分別通過各連接管連通,兩側連接管的出口各通過一個矩形長條的密封件封堵,位於連接管出口的位置分別設有緊固螺絲對密封件進行緊固密封。各連接管中的多段管路上分別放置陶瓷柱對管路進行封堵並使得冷卻水在由水管路與連接管形成的水道內呈彎折形流動。同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能通過均勻分布的水流有效增強板式臭氧發生器的散熱,降低水頭損失,提高性能。
【專利說明】—種利於電極冷卻的板式臭氧發生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臭氧發生器【技術領域】,特別是利於電極冷卻的板式臭氧發生器。
【背景技術】
[0002]隨著臭氧發生器性能的逐步提高,放電功率和臭氧產量不斷加大,由此對臭氧發生器的散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003]現有技術中,臭氧發生器主要都使用管式臭氧發生器。管式臭氧發生器採用蜂窩狀結構,包括圓筒狀容器、管狀電極、多孔法蘭等。其中,圓筒狀容器端部帶風頭,內部裝有冷卻水,通過將電極浸泡在水中實現散熱。目前採用這種方式冷卻的廠家主要有日本三菱電機、瑞士奧宗尼亞、德國威德高和福建新大陸等。但上述冷卻方式存在水流緩慢,傳熱係數低,水流分布不均勻,水頭損失大等缺陷。
【發明內容】
[0004]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陷,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利於電極冷卻的板式臭氧發生器。它能通過均勻分布的水流有效增強板式臭氧發生器的散熱,降低水頭損失,提高性倉泛。
[0005]為了達到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以如下方式實現:
一種利於電極冷卻的板式臭氧發生器,它包括上層的高壓電極和下層的地電極(表面覆蓋一層陶瓷片)以及置於地電極中的冷卻迴路。冷卻迴路包括多根平行布置的水管路,各水管路的兩端分別通過各連接管連通,兩側連接管的出口各通過一個矩形長條的密封件封堵,位於連接管出口的位置分別設有緊固螺絲對密封件進行緊固密封。各連接管中的多段管路上分別放置陶瓷柱對管路進行封堵並使得冷卻水在由水管路與連接管形成的水道內呈彎折形流動。
[0006]在上述板式臭氧發生器中,所述密封件和連接管接觸的部位塗有平面密封膠。
[0007]在上述板式臭氧發生器中,所述水管路的進、出水口位置分別設有水管接頭。
[0008]在上述板式臭氧發生器中,所述陶瓷柱的外形採用圓臺形。
[0009]本發明由於採用了上述結構,連通的水管路和連接管形成了冷卻水的循環水道,能有效增強板式臭氧發生器的散熱,降低水頭損失,提高性能。
[0010]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中置於地電極中的冷卻迴路。
【具體實施方式】
[0012] 參看圖1和圖2,本發明包括上層的高壓電極6和下層的地電極(表面覆蓋一層陶瓷片)以及置於地電極中的冷卻迴路。冷卻迴路包括多根平行布置的水管路5,各水管路5的兩端分別通過各連接管I連通,水管路5的進、出水口位置分別設有水管接頭7。兩側連接管I的出口各通過一個矩形長條的密封件2封堵,密封件2和連接管I接觸的部位塗有平面密封膠,位於連接管I出口的位置分別設有緊固螺絲3對密封件2進行緊固密封。各連接管I中的多段管路上分別放置圓臺形的陶瓷柱4對管路進行封堵並使得冷卻水在由水管路5與連接管I形成的水道內呈彎折形流動。
[0013] 本發明使用時,密封件2和連接管I緊密接觸,且兩平面間塗有平面密封膠,在緊固螺絲3產生的壓力下保持牢固定位。水管路5和連接管I貫穿相通,使得水流均勻分布,能將放電時產生的熱量帶走。
【權利要求】
1.一種利於電極冷卻的板式臭氧發生器,其特徵在於,它包括上層的高壓電極(6)和下層的地電極以及置於地電極中的冷卻迴路,所述冷卻迴路包括多根平行布置的水管路(5 ),各水管路(5 )的兩端分別通過各連接管(I)連通,兩側連接管(1)的出口各通過一個矩形長條的密封件(2)封堵,位於連接管(I)出口的位置分別設有緊固螺絲(3)對密封件(2)進行緊固密封,各連接管(I)中的多段管路上分別放置陶瓷柱(4)對管路進行封堵並使得冷卻水在由水管路(5)與連接管(I)形成的水道內呈彎折形流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臭氧發生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密封件(2)和連接管(1)接觸的部位塗有平面密封膠。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式臭氧發生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水管路(5)的進、出水口位置分別設有水管接頭(7)。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板式臭氧發生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陶瓷柱(4)的外形採用圓臺形。
【文檔編號】C01B13/11GK103910335SQ201310003995
【公開日】2014年7月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7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7日
【發明者】董兆力, 陳小林, 王健 申請人:同方環境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