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利用玉米控制夏大豆旺長的方法
2023-12-01 19:05:31 2
專利名稱:一種利用玉米控制夏大豆旺長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業種植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玉米控制夏大豆旺長的方法。
背景技術:
大豆是我國集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和加工原料於一身的重要作物,常製成壓榨油、豆製品、蛋白製品、畜禽飼料、保健品等。大豆起源於我國,在我國各生態區均有分布, 生態類型多樣。南方大豆生產區以夏大豆為主,多為生育期較長的晚熟品種或無限生長習性品種,這些類型的品種往往對日照長度更敏感,要求也更嚴格,全生育期較長,植株枝葉繁茂,葉片數多,株型高大。我國南方地區5 10月份雨量充沛、降水比較集中,氣溫較高, 尤其在大豆開花結莢時期,易出現高溫、多雨的氣候,大豆在肥水充裕的情況下,營養體易過度生長,造成冠層上部葉片蔭蔽,中下層透光不良,葉片早衰,花莢大量脫落,最終影響大豆的產量和品質。傳統的大豆控旺技術主要包括打頂、剪葉、噴施化學調控劑等。打頂、剪葉在實施中操作繁瑣,勞動強度大,損傷大量莖葉,浪費養分肥力,生產成本高;噴施化學調控劑,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資源,不易掌握藥劑濃度,甚至會影響後茬作物生長,威脅環境安全。在專利EP127944中公開了甲哌鐺和多效唑混用防止小麥倒伏,但是多效唑在土壤中殘留時間長,對環境造成影響。在專利200510090044. 9中,公開了一種利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組合微乳劑來調節大豆等作物生長,通過抑制莖節伸長,防止旺長和倒伏。但是由於植物生長調節劑中有效組分甲哌鐺和烯效唑的極性差別很大,難以用一種溶劑溶解,因此專利在有效組分中添加了吐溫-80,但吐溫-80有溶血作用且幹擾抑菌劑;在有效組分中添加的曲拉通 X-100對人體有害,在該植物生長調節劑的製備和噴施過程中易對操作人員造成傷害,同時對後茬作物及人畜安全造成影響。因此,提出一種有效、安全控制夏大豆旺長的栽培方法, 具有重要意義。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夏大豆在高溫多雨氣候下,營養體易過度生長,上部葉片蔭蔽,中下層葉片透光不良,花莢脫落造成減產的現狀,提出一種利用玉米控制夏大豆旺長的方法。該方法通過夏大豆與玉米在同一地塊上種植,改變夏大豆的光照等生長環境來抑制夏大豆旺長,減少夏大豆花莢脫落,提高夏大豆產量和品質,同時充分利用光照、水分、肥力,增收一季玉米。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提供以下技術方案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利用玉米控制夏大豆旺長的方法,以帶狀間隔種植玉米和夏大豆,玉米先於夏大豆種植,種植2行玉米間隔種植2 3行夏大豆,夏大豆與玉米的間距控制在40 60cm,夏大豆帶內的行距為30 40cm,玉米帶內的行距為40 50cm。農作物種植密度的安排是實現增產增效的關鍵技術,要根據計劃農作物的產量和邊際效應來確定行距、間距、幅寬等參數。行距農作物成行栽培時行與行之間的距離,株
3距作物群體單株間的距離。間距帶狀種植情況下,相鄰兩種不同農作物群體之間的距離,此處也是不同作物邊行爭奪養分、水分最激烈的地方。幅寬帶狀種植情況下,一種作物群體的寬度。因此,本發明提供的方法,以帶狀間隔種植玉米和夏大豆,玉米先於夏大豆種植,種植2行玉米間隔種植2 3行夏大豆,夏大豆與玉米的間距控制在40 60cm,夏大豆帶內的行距為30 40cm,玉米帶內的行距為40 50cm,達到合理的種植密度,實現夏大豆的增產增效。作為優選,本發明提供的方法中,玉米於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播種,當年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收穫;夏大豆於同年6月上旬至中旬播種,同年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收穫,以保證兩作物共生期為40 60天。在玉米大豆共生期間,玉米與夏大豆的株高之差不少於150cm,玉米能夠利用株高優勢改變夏大豆光照等生長環境,從而控制大豆營養生長, 減少後期花莢脫落,提高產量。為了合理控制種植密度,優選地,本發明提供的方法中,夏大豆的窩距為20 40cm,每窩留苗2 3株。為了合理控制種植密度,優選地,本發明提供的方法中,夏大豆的幅寬控制在
1. 0 1. 2m O為了合理控制種植密度,優選地,本發明提供的方法中,玉米的窩距為15 40cm, 每窩留苗1 2株。為了合理控制種植密度,優選地,本發明提供的方法中,玉米的幅寬控制在0.8 1. Om。作為優選,本發明提供的方法中,玉米選擇矮稈型。作為優選,本發明提供的方法中,玉米株型為緊湊型或半緊湊型。很大程度上,作物的光能利用率決定了作物的生長情況,直接影響作物單位種植面積的經濟效益。作物群體光能利用率不僅與葉面積大小,葉片中葉綠素含量多少有關,也與群體植株總數,葉片角度,葉面積指數,種植方式有著密切關係。南方大豆生產區以夏大豆為主,這些類型的品種往往對日照長度更敏感,植株枝葉繁茂,葉片數多。我國南方地區5 10月份雨量充沛、降水比較集中,氣溫較高,尤其在大豆開花結莢時期,易出現高溫、多雨的氣候,大豆在肥水充裕的情況下,營養體易過度生長,造成冠層上部葉片蔭蔽,中下層透光不良,葉片早衰,花莢大量脫落,最終影響大豆的產量和品質。玉米植株比大豆植株高,兩種作物種植在同一地塊上,形成了高低交錯的冠層結構,利用高稈作物的遮蔭效果,降低了夏大豆上層葉片接受的光照輻射強度,從而減弱夏大豆的營養生長勢,抑制夏大豆旺長,減少花莢脫落,同時增收一季玉米,增產增收。從作物生態適應性考慮,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在同一地塊上種植,應在光照、溫度、水分、土壤、肥力等方面互補,科學合理種植,才能得到較好的收益。夏大豆是C3作物,光飽和點低,光合效率較C4作物低,適應的溫度範圍較廣,是直根系,有主跟和側根之分;玉米是C4作物,光飽和點高,光合效率高,二氧化碳補償點低,水分利用率高,且玉米是鬚根系, 能夠更好地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肥力;夏大豆和玉米都適應PH值為6. 2 6. 9的粘性土壤類型;玉米屬耐肥類型,夏大豆是豆科作物,有固氮功能,能把空氣中的游離氮素吸收利用, 每公頃夏大豆根瘤殘留氮素相當於尿素240 300斤,可以為玉米生長提供充足肥力。因此,玉米和大豆種植在同一地塊上,玉米植株比夏大豆植株高,兩種作物高低交錯,形成了通風透氣的走廊,可以提高田間通氣狀況,促進作物光合效率提高。進行合理的行比配置, 可以改善大豆的光照條件,同時充分利用大豆的養地能力解決玉米的養分問題。農作物在同一地塊上搭配種植,能充分利用土地、氣候等條件,達到增產、高效種植的目的。在農業耗費上,根據物種間相生相剋的原理進行合理搭配和種植,還可以有效減少一方或雙方病蟲害發作的機率,不只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降低農產品的耗費,促進農產品增產、提質、增收,同時還可以保護生態環境。本發明提供一種利用玉米控制夏大豆旺長的方法,可以利用玉米的株高優勢,調整田間配置,改變夏大豆的光照等生長條件,控制夏大豆旺長,未使用農藥、化肥,不威脅環境安全;未使用機械操作,不會增加額外生產投入和高強度人力勞動,同時可以有效利用光照、水分、肥力,增收一季玉米,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經濟效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圖1示利用玉米控制夏大豆旺長的田間剖面示意圖。圖中所示為每隔3行大豆種植2行玉米。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利用玉米控制夏大豆旺長的方法,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借鑑本文內容,適當改進工藝參數實現。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所有類似的替換和改動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是顯而易見的,它們都被視為包括在本發明。本發明的方法及應用已經通過較佳實施例進行了描述,相關人員明顯能在不脫離本發明內容、精神和範圍內對本文所述的方法和應用進行改動或適當變更與組合,來實現和應用本發明技術。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利用玉米控制夏大豆旺長的方法,以帶狀間隔種植玉米和夏大豆,玉米先於夏大豆種植,種植2行玉米間隔種植2 3行夏大豆,夏大豆與玉米的間距控制在40 60cm,夏大豆帶內的行距為30 40cm,玉米帶內的行距為40 50cm。作為優選,本發明提供的方法中,玉米於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播種,當年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收穫;夏大豆於同年6月上旬至中旬播種,同年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收穫,以保證兩作物共生期為40 60天,確保在共生期間,玉米與夏大豆的株高之差不少於 150cm,玉米能夠利用株高優勢改變夏大豆光照等生長環境,從而控制旺長,減少花莢脫落, 提高產量。為了合理控制種植密度,作為優選,本發明提供的方法中,夏大豆的窩距為20 40cm,每窩留苗2 3株。為了合理控制種植密度,作為優選,本發明提供的方法中,夏大豆的幅寬控制在
1. 0 1. 2m O為了合理控制種植密度,作為優選,本發明提供的方法中,玉米的窩距為15 40cm,每窩留苗1 2株。為了合理控制種植密度,作為優選,本發明提供的方法中,玉米的幅寬控制在 0. 8 1. Om0作為優選,本發明提供的方法中,玉米選擇矮稈型。作為優選,本發明提供的方法中,玉米株型為緊湊型或半緊湊型。
大豆為短日照作物,對氮、磷、鉀等養分的需求較多。夏大豆種子吸水量達到5%時才能萌芽,播種時土壤水分必須充分,田間持水量不能低於60%,喜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 PH值為6. 2 6. 8的土壤。宜適期早播,條播為主。需肥較多,需氮量比同產量水平的禾穀類多4 5倍,夏大豆短日性強,對短日照的要求很高,需日照短於一定時數才能開花。結莢期應注意適時灌溉和排澇。播種期一般在6月,如果天氣變化使種植受阻,其種植期可持續至6月中旬,而且如果此後的天氣情況良好,也可播種。種子萌發期這一過程一般在大豆種籽吸收水分達到種籽重量的50%後開始,通常在種植後一至兩周內開始發芽,取決於土壤溼度、土壤溫度及種植深度情況。如果土壤溼度情況較差,就會嚴重影響種籽的發芽。幼苗生長與分枝期從出苗到花芽分化前為大豆幼苗生長和分枝期,是大豆的營養生長時期,通常持續40 50天。如果土壤溼度較低就會使大豆生長緩慢,並可能由於根系較淺影響作物吸收養分。在夏大豆發芽後,夏大豆秧苗要比玉米秧苗的生長力強,高溫天氣通常只會影響到夏大豆秧苗的上半部分生長,此階段夏大豆根系生長較快。大豆主莖上的每個葉腋都有腋芽,下部的腋芽多發育成分枝。當複葉出現4 5片時(7月上旬),主莖下部發生分枝。夏大豆在分枝期的生長情況將決定夏大豆的分枝數量、株型特徵、開花的數量,並最終決定大豆最後的產量,因此要加強管理,達到株壯、枝多的要求。開花結莢期從始花到終花為開花期,在夏大豆出苗後50 60天左右(7月底8 月初)進入開花期,開花期一般持續大約30天。從軟而小的豆莢出現到幼莢形成為結莢期 (8月中下旬),由於大豆開花與結莢是並進的,所以這兩個時期通稱為開花結莢期。開花期時夏大豆高度能達到80 100cm。開花結莢期是大豆生育最旺盛的時期,應保持通透良好, 已達到花多、莢多和減少花莢脫落的要求。鼓粒期從豆莢內豆粒開始膨大起(8月底9月初),直到最大的體積和重量時止稱為鼓粒期。夏大豆鼓粒期可持續至10月底11月初。如果氣溫過高,或在開花及結莢期出現旱情,或者發生大豆田間蔭蔽,就可能使結莢數量減少、每個豆莢的大豆數量減少或大豆重量減輕,就會影響作物畝產。將玉米與夏大豆種植在同一地塊上,由於玉米植株比大豆植株高,會形成高低交錯的冠層結構,利用高稈作物的遮蔭效果,可以降低夏大豆上層葉片接受的光照輻射強度, 從而減弱夏大豆的生長勢,抑制夏大豆旺長,減少花莢脫落,同時增收一季玉米,增產增收。本發明提供的栽培方法,具體可以為3月中旬至4月中旬播種緊湊型矮稈玉米品種,如臨奧4號、川單418 (均為市售),行距40 50cm,窩距15 40cm,幅寬0. 8 1. Om, 窩留1 2株;6月上旬至中旬播種晚熟大豆品種,如貢選1號(四川省自貢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提供)、南豆12 (四川省南充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提供)、樂豆1號(四川省樂山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提供),行距30 40cm、窩距20 40cm、幅寬1. 0 1. 2m、窩留2 3苗;大豆與玉米的間距為40 60cm,使得共生期間,大豆株高70 100cm,玉米株高220 250cm, 利用株高優勢改善大豆光照、通風等生長環境,控制大豆旺長,減少花莢脫落。葉面積指數(leaf area index)又叫葉面積係數,是一塊地上作物葉片的總面積與佔地面積的比值。即葉面積指數=綠葉總面積/佔地面積。葉面積指數是反映作物群體大小的較好的動態指標,也是衡量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重要指標。在一定的範圍內,作物的產量隨葉面積指數的增大而提高。當葉面積增加到一定的限度後,田間鬱閉,光照不足,光合效率減弱,產量反而下降。因此,高產栽培首先應考慮獲得合理的葉面積指數。一般大豆取得高產的葉面積指數為4 6。植物葉片葉色值(SPAD值)反映了植物葉綠素含量,對特定的植物也反映了含氮量,間接可以反映植物蛋白質和澱粉含量,在農作物栽培中,是衡量作物光能利用率的一個重要指標。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利用玉米控制夏大豆旺長的方法,通過計算葉面積指數,測定葉色值、有效分枝數(個/株)、有效莢數(個/株)和大豆產量(kg/畝)來衡量控旺效^ ο下面結合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實施例1試驗地點四川省盆周山區雅安市。試驗組於3月中旬田間種植玉米品種臨奧4號,行距50cm,窩距38cm,窩留2株, 幅寬1. Om ;同年6月上旬於預留行內種植夏大豆品種樂豆1號,行距35cm、窩距25cm、窩留 3苗,幅寬1. Om ;夏大豆品種貢選1號,行距35cm,窩距20cm,窩留3苗,幅寬1. Om ;夏大豆與玉米的間距為40cm,行數比為3 2 ;對照組種植夏大豆品種樂豆1號,行距35cm、窩距25cm、窩留3苗;夏大豆品種貢選1號,行距35cm、窩距20cm、窩留3苗;試驗結果見表1。表1盆周山區控旺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利用玉米控制夏大豆旺長的方法,其特徵在於,以帶狀間隔種植玉米和夏大豆, 玉米先於夏大豆種植,種植2行玉米間隔種植2 3行夏大豆,夏大豆與玉米的間距控制在 40 60cm,夏大豆帶內的行距為30 40cm,玉米帶內的行距為40 50cm。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玉米與夏大豆的共生期為40 60天。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玉米於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播種。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夏大豆於每年6月上旬至中旬播種。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夏大豆的窩距為20 40cm,每窩留苗2 3株。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夏大豆的幅寬控制在1.0 1. ail。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玉米的窩距為15 40cm,每窩留苗1 2株。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玉米的幅寬控制在0.8 1. 0m。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玉米為矮稈型。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玉米株型為緊湊型或半緊湊型。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利用玉米控制夏大豆旺長的方法,以帶狀間隔種植玉米和夏大豆,種植2行玉米間隔種植2~3行夏大豆,夏大豆與玉米的間距控制在40~60cm,夏大豆帶內的行距為30~40cm,玉米帶內的行距為40~50cm。玉米植株比大豆植株高,兩種作物種植在同一地塊上,形成了高低交錯的冠層結構,利用高稈作物的遮蔭效果,降低了大豆接受的光照輻射強度,從而減弱生長勢,抑制夏大豆旺長,減少花莢脫落,增產增收。
文檔編號A01G1/00GK102150544SQ201010604749
公開日2011年8月17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23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23日
發明者楊文鈺, 楊繼芝, 王小春, 王竹, 雍太文, 龔萬灼 申請人:四川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