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迴是誰提出的(算姻緣方位準嗎)
2023-11-03 20:44:00 1
輪迴是佛教第一個提出來的嗎?
不是。在吠陀書已經有說明了。
詳細請看沃德爾的印度佛教史。
婆羅門教
根據吠陀文獻,早期雅利安人崇拜自然神,認為宇宙萬物,一切自然現象皆受神靈支配,以為祖先神靈不滅,英雄人物死後進身為神祗,崇拜泛神論,有天神(生主,後稱梵天)、雷電神(因陀羅,為戰神)、司法神(婆樓那)、日神(計有蘇裡耶、薩毗陀羅、普善等)、火神(阿耆尼)、風神(伐由)、雨神(帕闍尼耶)、酒神(蘇摩)、祖先神(闍摩)等等。
雅利安人的原始宗教,在吠陀本集後面附有《梵書》、《森林書》、《奧義書》,一部分為祭祀、用具、咒語等的規定和解釋,也有一部分充滿哲學,探討宇宙和人的本質,人與自然關係,提出「梵天」創造世界和人類及萬有,一切社會現象。婆羅門壟斷講授、解釋吠陀經典,主持祭祀,掌握天文、地理、歷數,祭司為世襲。
認為吠陀經典傳承天意,是一切知識本源,社會法則依據,借仙人之口傳到人間,約在公元前二世紀至公元二世紀的《摩奴法論》,按,指梵天從火神、風神、日神擠出以〈梨俱〉、〈夜柔〉、〈沙摩〉為特徵的永恆三吠陀,還說:法(按此處相當於行為規範)的根是全部吠陀。
祭祀獻供,祈求現世及來世利益,吠陀文獻中有不少關於王室獻祭儀式,舉行力欽祭,每年連續十七天,認為這種儀式可增加中年國王的力量,而且可成為有權勢的大王。國王加冕時舉行灌頂。舉行馬祭,為期三天,預備儀式則持續一年以上至二年,參加儀式有四個祭司,國王的四個妻子,四百名侍衛及大批觀眾,每次獻祭殺大量牛羊牲畜為祭品,還須向祭司獻巨額酬金。《摩奴法論》列舉祭詞有梵祭、祖先、天神、精靈、人祭(供養客人),天神祭是把供品投入火中,稱「燒供」,傳說獻給太陽,可使太陽生雨,此外,還有谷祭、季末祭、冬至夏祭,蘇摩祭等。在早期佛教經典《阿含經》中,可看到佛陀對婆羅門教獻祭宰牲的批評。
吠陀文獻以神的名義對社會的種姓制度作肯定,宣稱梵天(或由梵天創造原人補魯灑)用口創造婆羅門,用手創造剎帝利,用雙腿創造吠舍,用雙腳創造首陀羅。婆羅門從事教授吠陀,主持祭祀,接受財物布施,剎帝利進行統治,作戰和懲罰罪犯,吠舍從事畜牧業、農業、商業、放債,首陀羅從事工業及作奴隸。《摩奴法論》關於四種姓的地位和職業說法,婆羅門至上,有理智,人最優秀,世上任何東西全是婆羅門的財產,有資格享有一切。原始佛教經典《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多處提及佛與弟子反對婆羅門(梵志)種姓至上的觀點,針對當時婆羅門到處宣揚自有「清淨」、「第一」、「最尊」、「他人卑劣」而提出批評。
在吠陀本集的附屬文獻中,《梵書》多說祭儀,《森林書》注重祈禱,唯《奧義書》最富有哲理,但種類多,據說有二百餘種,現已匯為總集或為百零八書,或百二十書,自古認為最有價值的不過十餘種,中國近年所出版的由徐梵澄譯的《五十奧義書》收有五十種奧義書,其中有些古奧義書認為在佛教產生之前已經存在。我們可從一些重要篇章括出以下的宗教觀點。
宇宙萬物有統一本質「性靈」,就是「自我」,因它清淨無染,稱為「梵」,是世界萬有、動物、人,一切自然的社會現象為依據,本原,在時間是永恆,範圍是無邊際,稱「大梵」,每個人都有自己本質「靈性」,也是「自我」稱「小我」,每個人的「自我」與「宇宙自我」並無二致,是合一的,此即「梵我一如」,對一個人來說「生命氣息」為重要,視為人的根本,「自我」的本來含義是「氣息」、「呼吸」,然而表述「自我」以「生命氣息」表示「性靈」、「靈魂」本質。
把「宇宙自我」人格化,稱「梵天」、「自在天」,說梵天造就了日月水火,世間萬物及人類,甚至說眾天神、鬼怪都是梵天造的,從「萬事萬物」,皆出乎自我。「大梵」就是因陀羅神,就是諸天,也創造「十大仙」、「眾天神和天神的住處」。認為「大梵世界」至真、清淨,是「永生」的所在,眾生之所以不能到達這一境界,受到「虛偽迷誤」,想回歸「大梵世界」,就應修持「貞行」,即祭祀、玄默(禪定)、齋戒、隱居林間修行等,唱贊《奧義書》。
六 業報輪迴
業(羯磨)指人的行為,婆羅門教宣傳人的善惡業為將來帶來不同果報,有殺生者,死後轉為下等種姓或畜牲、植物。如習吠陀、苦行、行善,死後轉生為上等種姓,以至成為天神,與「大梵」合一,從「梵我一如」個人的靈魂(我、自我)與宇宙靈魂同等,自然自我清淨無染。對於業與靈魂的關係沒有詳說,以種種理論來表顯婆羅門至上的種姓等級制度作辯據,廣大下層民眾不為滿意,到公元前六至五世紀,婆羅門教面臨各種新思潮挑戰。
七 沙門思潮
公元前六至五世紀,恆河流域農業、工業,商業很大發展,的增長,舊有的階級制度發生變化。在佛教的原始經典(如《阿含經》)中關於當時的階級或身份,舉出六種:「王族、婆羅門、庶民、隸民、屠夫、清道夫。」並且記載,即使是出身為隸民的擁有財寶、米谷、金銀的工商業主,也得到來自王族、婆羅門、庶民的敬意。相對在婆羅門種姓當中有亦醫生、傭人、樵夫、商人、牧人、屠夫、獵人、商隊的嚮導,婆羅門種姓的敗落由此略見一班。
這種社會環境促成了自由革新思潮產生,傳統的權威衰落,社會上形成新的統治階級領導集團。佛教文獻中提到作為新統治階級的組成包括:受過灌頂的剎帝利國王、地方豪族、將軍、村長、行會首領、氏族首長。
據佛教的原始經典、阿育王碑文和希臘的拉丁文獻等推論,在初期佛教時代(公元前五至三世紀),與婆羅門教對立的新的精神指導者「沙門」,處有強力的地位。
沙門是這個時代革新思想家的總稱。他們遊歷各地或在森林修行,或在村落說教,作為說法的報酬,人們布施他們食物,他們依此維持(乞食)生活。他們因生活表現不同而被稱遊行者、遁世者,苦行者、行乞者(比丘)等,作為團體的指導也尊稱為沙門。沙門是僧伽,宗教的共同體之主,教團之主。古代的婆羅門社會主張血統的純粹,婆羅門種姓自認為諸種姓中地位最高,而沙門共同體卻不問階級和身份,都允許出家,佛教和耆那教的創始人都出身剎帝利種姓。這時代,農村社會姑且不論,在城市中,剎帝利取代婆羅門提高了地位,國王雖被認為是社會上最高統治者,但不被認為是神聖的。他們對宣說人人皆應尊奉之法的沙門,親自拜訪受教。
在沙門之中,有些圍繞著世界和人生的重大哲學、果報、生死輪迴、精神解脫等宗教理論、思考、辯論,提出各種的宗教理論和實踐方式。佛教經典把婆羅門教及以外的沙門學派,稱為「外學」或「外道」。在佛教創立時有很多外道,有的佛經說有九十五種外道,有講九十六種,甚至有四十九千邪命外道,四十九千外道出家。其中有六人的學說影響較大,在佛經稱為「六師外道」。
參考資料:略述印度佛教史
因果輪迴這個說法 是釋迦摩尼本人提出來的嗎
不是釋迦摩尼本人提出來的,對於因果輪迴是釋迦摩尼成佛之前就有的,后土化輪迴是第一次出現輪迴,而因果是佛教為了迎合統治階級而出現的,
輪迴之說來歷
輪迴之說如果僅僅是一種理論而實際是不存在的,那麼可能就會找到這個說法最早是從何時何地甚至何人提出來的,容易找到它的溯源!
但如果這是自然存在的規律,那麼發現這個規律的人就不見得是本次文明歷史中的人會發現了。如果輪迴是存在的,那麼人自然也就不是猴子進化來的,那麼本次人類文明也不是近幾千年才有的,可能更久遠就存在過人類的文明而且不是一茬,那麼這個規律在上次文明中或更久遠的文明中就已經被人認識到了。在中國古時候就有上古之人的說法,印度也有古文明,那麼他們有很多發現和認識就流傳到這次人類文明中,輪迴之說也是其中之一。
之所以輪迴之說在宗教中提出的最多和最詳細,是因為宗教的很多創始人都是修煉覺悟的人,就是覺者,或是是覺者下世,他們只是更系統的把這些事情和規律講了出來,而不是他們創造了輪迴這些事情,所以不要僅僅把這些當做理論來揣摩和猜測,本來這些也是通過實踐才發現和認識的!只是我們今天的科學走的是實證的道路,而且還固步自封,不是我們今天的科學界沒發現和認識到這些事情,而是不敢公開的大膽的承認這些事情和規律!
第一個提出輪迴這一說的人是誰
輪迴是神話小說中虛構的,相傳12大祖巫中后土娘娘在血色苦海中看到千萬冤魂有了那憐憫之心,故以身化輪迴,才有那輪迴之說
佛教不相信靈魂 那輪迴的本體是什麼 到底上天堂下地獄的是什麼
第八識:阿賴耶識,就是時間!時間就是法藏。大千世界都在這法藏裡!這個東西不消失的原因是大千世界的法藏沒有消失!再說佛教也沒有不相信靈魂,只是換了個說法而已!叫心!叫自性!
什麼是「輪迴」?
就是周期變化 比如時間的4季 比如地水火風基本元素的不斷重組 或者是能夠想到的其他任何事物 本質上講就是一切都是因緣而生 因緣而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