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具有導油結構的塑料機油瓶的製作方法
2023-12-04 08:16:21 1

本實用新型屬於塑料瓶應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具有導油結構的塑料機油瓶,適用於高效、精準的機油加油作業,節約時間、降低損耗。
背景技術:
機油,即發動機潤滑油,英文名稱:Engine oil,密度約為0.91×10³(kg/m³)能對發動機起到潤滑減磨、輔助冷卻降溫、密封防漏、防鏽防蝕、減震緩衝等作用,被譽為汽車的「血液」。 發動機是汽車的心臟,發動機內有許多相互摩擦運動的金屬表面,這些部件運動速度快、環境差,工作溫度可達400°C至600°C,所以需要增加機油降低發動機零件的磨損,延長使用壽命。
塑料瓶,主要是由聚乙烯或聚丙烯等材料並添加了多種有機溶劑後製成的。塑料瓶廣泛使用聚酯(PET)、聚乙烯(PE)、聚丙烯(PP)為原料,添加了相應的有機溶劑後,經過高溫加熱後,通過塑料模具經過吹塑、擠吹、或者注塑成型的塑料容器,主要用於飲料、食品、醬菜、蜂蜜、乾果、食用油、農獸藥等液體或者固體一次性塑料包裝容器,塑料瓶具有不易破碎、成本低廉、透明度高、食品級原料等特。
綜上所述,當前對於機油的包裝、儲藏等都採用塑料瓶,其儲藏安全、穩定。但是,現有的用於儲藏機油的塑料瓶只是單純的存儲,在加注機油時需要藉助導油結構進行導油作業,若不採用導油結構則會出現機油漏撒的現象,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同時導油結構上附著的機油也是損耗的問題之一,所以現有結構的塑料機油瓶已不能滿足現有高效、精準的加注機油的使用需求,而這是當前所亟待解決的。
因此,基於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有導油結構的塑料機油瓶。
技術實現要素:
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導油結構的塑料機油瓶,其設計結構合理,增加的導油組件,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了機油瓶的實用性,同時安裝在塑料機油瓶的瓶口內,不佔用其它空間且不影響瓶蓋的密封性,且操作導油作業簡單、安全可靠。
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有導油結構的塑料機油瓶,由塑料機油瓶,及設置在塑料機油瓶上的防滑把持部,及設置在塑料機油瓶上的瓶口,及與瓶口相配合使用的瓶蓋,及設置在瓶口內的導油組件組成;所述導油組件,包括設置在瓶口內的限位圈,及與限位圈連接相配合使用的第一半圓形導油塊,及與第一半圓形導油塊連接的第二半圓形導油塊,其中,限位圈與第一半圓形導油塊之間通過設置在第一半圓形導油塊上的半圓形限位圈進行定位,及對稱設置在第一半圓形導油塊上的滑槽,其中,第一半圓形導油塊與第二半圓形導油塊通過連接杆連接且在滑槽內滑動。
本技術方案的,所述第一半圓形導油塊的尺寸小於第二半圓形導油塊。
本技術方案的,所述滑槽設置為腰形槽孔結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具有導油結構的塑料機油瓶的有益效果在於:其設計結構合理,增加的導油組件,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了機油瓶的實用性,同時安裝在塑料機油瓶的瓶口內,不佔用其它空間且不影響瓶蓋的密封性,且操作導油作業簡單、安全可靠。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具有導油結構的塑料機油瓶的結構示意圖;
圖2、圖3、圖4和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具有導油結構的塑料機油瓶的導油組件結構示意圖;
其中,圖中序號標註如下:1-塑料機油瓶、2-防滑把持部、3-瓶口、4-瓶蓋、5-限位圈、6-第一半圓形導油塊、7-半圓形限位圈、8-第二半圓形導油塊、9-滑槽、10-連接杆。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明本實用新型。
如圖1、圖2、圖3、圖4和圖5所示的一種具有導油結構的塑料機油瓶,由塑料機油瓶1,及設置在塑料機油瓶1上的防滑把持部2,及設置在塑料機油瓶1上的瓶口3,及與瓶口3相配合使用的瓶蓋4,及設置在瓶口3內的導油組件組成;導油組件,包括設置在瓶口3內的限位圈5,及與限位圈5連接相配合使用的第一半圓形導油塊6,及與第一半圓形導油塊6連接的第二半圓形導油塊8,其中,限位圈5與第一半圓形導油塊6之間通過設置在第一半圓形導油塊6上的半圓形限位圈7進行定位,及對稱設置在第一半圓形導油塊6上的滑槽9,其中,第一半圓形導油塊6與第二半圓形導油塊8通過連接杆10連接且在滑槽9內滑動。
進一步優選的,第一半圓形導油塊6的尺寸小於第二半圓形導油塊8,導油作業時,機油先由第一半圓形導油塊6流出進入第二半圓形導油塊8內,最後注入發動機內,此步驟機油完全在第一半圓形導油塊6、第二半圓形導油塊8內流動即第一半圓形導油塊6、第二半圓形導油塊8之間為縫隙無漏油的現象,密封可靠;及滑槽9設置為腰形槽孔結構,滑動精準、無卡塞的現象。
具體為,加注作業時,通過防滑把持部2提起塑料機油瓶1,半傾斜時拉出第二半圓形導油塊8,此時,第一半圓形導油塊6上的半圓形限位圈7與限位圈5固定連接進行限位,再將第二半圓形導油塊8發動機注油口位置相對應,慢慢傾斜塑料機油瓶1即可完成高效、精準穩定的機油加注作業。
本結構的具有導油結構的塑料機油瓶,結構合理實用,無需增加輔助導油結構如漏鬥,節約了機油、降低損耗且加注省時、省力。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這些改進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