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理學家張履祥簡介 張履祥是怎麼死的?
2023-12-06 08:48:21 2
張履祥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學家,是清初時期朱子學說的倡導者。張履祥生於公元1611年,去世於公元1674年,浙江桐鄉人氏,字考夫,號念芝、楊園。
張氏家族是桐鄉當地一個顯赫的家族,張履祥的祖父和父親在當地都是小有聲望之人。然而可惜的是,在明朝逐漸走向覆滅的時候,張氏家族也漸漸走向了衰落。
張履祥的祖父十分喜歡學問,博覽群書,經史、傳記、醫卜雜家,無不通曉。雖然讀書很好,但是卻不善於經營。所以實際上在張履祥祖父那個時候,張家就已經慢慢的衰落了。到了張履祥父親這兒,好歹還能勉強維持。不過可惜的是,張履祥的父親英年早逝。
在張履祥九歲的時候,其父去世,於是留下幼兒弱母,僅靠祖輩上留下的田產度日,處境並不好。張履祥的母親是個有見識而堅強的婦人,她從小就對張履祥說:「孔孟亦兩家無父兒,只因有志,便做到聖賢。」在母親的教育下,張履祥立志讀書,希望日後能夠在此取得大成就。
明天啟元年,張履祥開始到外祖父家讀書。天啟二年,拜陸時雍為師,後又師事諸明叔。十五歲的時候,參加童子試,成功考中秀才。不過可惜的是,參加舉人考試卻沒有過。此後他又多次參加舉人試,都名落孫山。
科舉上的坎坷與失意,讓張履祥此後將更多的時間用在了鞏固學識,研究學術方面。等到日後的時候,又開館授課,倡導理學思想。
崇禎三年,祖父去世,四年母親去世。連續兩位至親的離世,給張履祥很大的打擊。而長輩的離世,最明顯的反映,就是家庭的逐漸破敗。祖父和母親去世之後,張履祥和兄長相依為命,勤儉持家,過著清貧的生活。
崇禎六年,張履祥的學問有所成就,也漸漸傳出了一些聲名,於是被同鄉顏統聘為塾師。當時東南地區,結社之風盛行,士子書生相約交流,共同批判朝政。然而對於這樣盛況空前之事,張履祥卻沒有表現出半分興趣。他並沒有參加這些聚會,而是安然的待在家中,自己研究學問。
崇禎十五年,再次赴杭州參加鄉試,落第不中。崇禎十七年,前往紹興,拜劉宗周為師。劉宗周是理學殿軍,被稱為明朝最後一位儒學大師。在跟隨劉宗周學習的時間裡,張履祥受劉思想影響極大。
劉宗周本人多年閒居在家,開館授課,張履祥對這樣的生活十分嚮往。而這也對他日後的人生規劃,產生決定性的作用。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不久之後,山海關開,清軍入關南下。張履祥聽聞消息後,痛哭失聲。等到杭州被攻破之後,張履祥還曾經參加過反清復明的活動。但是等到清朝逐漸在中原站穩腳跟之後,張履祥知道事不可為,於是選擇了隱居。
張履祥隱居在家鄉,開館授課,過著不問世事,不理朝政的生活。因為他名下還有四十餘畝的土地,所以生活不愁。就這樣一直過著隱居授課,研究著述生活的張履祥,活到了清康熙十三年。
去世之後,在當地名望極高,被浙江官員和當地百姓推崇,其理學學說得到認可和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