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發電機前端蓋的製作方法
2023-12-03 20:36:26 2
專利名稱:汽車發電機前端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發電機領域,具體的說是指汽車發電機前端蓋。
背景技術:
汽車發電機是汽車電氣系統的主要電源,在正常工作時,它對除起動機以外的所有的用電設備供電,並向蓄電池充電。汽車發電機的安全直接影響到汽車能否正常運行。因為汽車行駛時,用電設備都要靠發電機提供能量,如果發電機的工作不可靠,對安全性和舒適性等都會有致命的影響,而溫度又是影響發電機工作的關鍵因素。因此,如何改善發電機的散熱是當今一個重要課題。汽車發電機一般安裝在發動機附近,其工作環境溫度較高,凸顯通風冷卻的重要。 通風冷卻系統的好壞直接關係到發電機的安全和壽命,同時也影響發電機的性能。而與通風冷卻系統的好壞相關的是發電機的外殼。因而發電機外殼的通風性能好壞對於發電機散熱來說是極為關鍵的。汽車發電機前端蓋,包括設有中心凸部的前端面,其中心凸部與前端蓋內側壁之間具有與兩者一體成形的結構圈環;該前端蓋的中心凸部上環設有複數個對稱布置的通風口,雖然這種發電機前端蓋具有通風散熱的效果,但是它的效果不好,其不足點在於,前端蓋對應扇葉尾巴的部位沒有設置開口,也就是沒有設置通風口,造成通風不暢,冷卻效果差,長時間運行容易造成發電機溫升大,溫度高。不利於發電機的運做,減少了發電機的壽命,降低了發電的效率,影響了發電機的性能,更有可能使發電機損壞。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是汽車發電機前端蓋,其主要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汽車發電機前端蓋,包括設有中心凸部的前端面,其中心凸部與前端蓋內側壁之間具有與兩者一體成形的結構圈環;該前端蓋的中心凸部上環設有複數個對稱布置的通風口,所述前端蓋的結構圈環上均布有間隔布置的通風孔。所述通風孔為腰型孔。由上述對本實用新型的描述可知,和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一,本實用新型在前端蓋的結構圈環上均布有間隔布置的通風孔,經過實際運用證明,發電機在運行過程中散熱明顯加快,發電機運行的溫度明顯降低,效果明顯,這對延長發電機的壽命,提高發電機的效率,改善發電機的性能等方面都取到明顯的作用。二,該前端蓋開設了通風孔,不僅使發電機散熱快,而且減少了製作外殼的用料, 既達到了散熱的目的,又減少了成本。三,本實用新型設計獨特,構思新穎,具有著很強的實用性,因此本實用新型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前視圖。圖2為現有技術的前視圖。圖3為圖2的A-A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汽車發電機前端蓋1,包括設有中心凸部3的前端面2,其中心凸部3與前端蓋1內側壁之間具有與兩者一體成形的結構圈環4 ;該前端蓋1的中心凸部3上環設有複數個對稱布置的通風口 5,前端蓋1的結構圈環4上均布有間隔布置的通風孔7。該通風孔7為腰型孔。該前端蓋1裝設於發電機的風扇前,與風扇配合,用於加快發電機的散熱。如圖 2、圖3所示,和現有技術相比,發電機在運行過程中,不斷的產生熱量,發電機的風扇對產生的熱量進行消除,通過通風口 5以及通風孔7將熱量轉移至外側,以保證發電機內部的溫度,使其能正常的工作。在前端蓋1的結構圈環4上均布有間隔布置的通風孔7,經過實際運用證明,發電機在運行過程中散熱明顯加快,發電機運行的溫度明顯降低,效果明顯,這對延長發電機的壽命,提高發電機的效率,改善發電機的性能等方面都取到明顯的作用。該前端蓋1開設了通風孔7,不僅使發電機散熱快,而且減少了製作外殼的用料,既達到了散熱的目的,又減少了成本。本實用新型設計獨特,構思新穎,具有著很強的實用性,因此本實用新型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上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構思並不局限於此, 凡利用此構思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應屬於侵犯本實用新型保護範圍的行為。
權利要求1.汽車發電機前端蓋,包括設有中心凸部的前端面,其中心凸部與前端蓋內側壁之間具有與兩者一體成形的結構圈環;該前端蓋的中心凸部上環設有複數個對稱布置的通風口,其特徵是所述前端蓋的結構圈環上均布有間隔布置的通風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發電機前端蓋,其特徵是所述通風孔為腰型孔。
專利摘要汽車發電機前端蓋,包括設有中心凸部的前端面,其中心凸部與前端蓋內側壁之間具有與兩者一體成形的結構圈環;該前端蓋的中心凸部上環設有複數個對稱布置的通風口,所述前端蓋的結構圈環上均布有間隔布置的通風孔。經過實際運用證明,發電機在運行過程中散熱明顯加快,發電機運行的溫度明顯降低,這對延長發電機的壽命,提高發電機的效率,改善發電機的性能等方面都取到明顯的作用。該前端蓋開設了通風孔,不僅達到了散熱的目的,而且減少了製作外殼的用料,降低了成本。
文檔編號H02K5/20GK202231542SQ201120393398
公開日2012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17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17日
發明者戴壽超, 李啟輝, 邱長貴 申請人:邱長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