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差式空氣造水機的製作方法
2023-12-03 16:17:16
專利名稱:溫差式空氣造水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飲用水和生活用水的生產設備,具體是一種溫差式空氣造水 機。
技術背景水是人類生存、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質,但我國有部分地區長期乾旱,嚴重影響人們 的生產、生活,沙漠地區更是長期無水,人們無法開展正常的活動,海洋雖然都是水,但海水 鹹苦,無法飲用,海軍官兵和遠洋航行船員只能從大陸攜帶淡水飲用。因此,對於乾旱、沙漠 地區和海上官兵、船員,解決飲用水問題,是最為重要的生存、生活條件。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而提供一種 結構新穎、安裝使用方便、環保性能好、造水成本低的溫差式空氣造水機。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這種溫差式空氣造水機,包括壓縮機、熱空氣產 生器、節流器、低溫內膽,他們之間通過管道依次連接,構成循環迴路,低溫內膽外安裝有外 殼,熱空氣產生器輸出的熱風管連接至外殼和低溫內膽之間,低溫內膽底端安裝聚水槽,聚 水槽內聚水供人們飲用和生活用水。上述技術方案中,熱空氣產生器為風冷式冷凝器,風冷式冷凝器的輸出端安裝有 輸出管,輸出管中裝有節流器,輸出管經節流器的減壓閥後與低溫內膽內的循環通道相連, 最後經低溫低壓管與壓縮機相連。上述技術方案中,低溫內膽的循環通道為低溫盤管或內膽壁槽孔。本實用新型用壓縮機將製冷劑R22壓縮成高溫高壓過熱蒸汽,並進入風冷式冷凝 器即熱空氣產生器中冷卻,經過節流器減壓變成低溫低壓的製冷劑液體,低溫製冷劑輸入 低溫內膽內,使低溫內膽表面溫度保持在16°C至20°C左右,同時,將冷凝器中的高溫熱空 氣輸入機器內,與低溫內膽的表面相接觸,便在低溫內膽表面不斷產生大量的水珠,水珠流 入聚水槽,經出水管流入水箱後便可作飲用和生活用水。因此,本實用新型解決了人們在乾旱和沙漠地區、海軍官兵以及海洋遠航船員缺 少飲用水和生活用水的難題,本實用新型結構新穎,安裝使用方便,環保性能好,造水成本 低,技術先進。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註說明1—壓縮機2——過熱蒸汽管3——熱空氣產生器4——節流器5——低溫中壓管6——低溫內膽7——低溫低壓管 8——熱風管9——外殼[0014]10——熱風道11——熱風出口 12——聚水槽13——出水管14——水箱15——放水管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包括壓縮機1、熱空氣產生器3、節流器4、低溫內膽6,它們之 間通過管道依次連接,構成循環迴路,低溫內膽外安裝有外殼9,熱空氣產生器3輸出的熱 風管8連接至外殼9和低溫內膽6之間,低溫內膽6底端安裝聚水槽12,聚水槽內聚水經出 水管13進入水箱14,再由放水管15放出,供人們飲用和生活用水。上述熱空氣產生器3為風冷式冷凝器,風冷式冷凝器的輸出端安裝的輸出管為低 溫中壓管5,輸出管中裝有節流減壓閥,即節流器4,輸出管經節流減壓閥後與低溫內膽6內 的循環通道相連,然後經低溫低壓管7與壓縮機1相連。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參見圖1,壓縮機1將R22製冷劑壓縮成70-80°C的高溫高壓過熱蒸氣,經過熱蒸 氣管2將高溫高壓蒸汽輸入風冷式冷凝器即熱空氣產生器3,冷卻後經節流器4減壓變成 低溫製冷劑液體,低溫製冷劑輸入低溫內膽6內,使低溫內膽表面溫度保持在16 20°C左
右ο低溫製冷劑液體經低溫低壓管7再進入壓縮機1中再壓縮。同時將冷凝器中的高 溫熱風(41-47°C左右)經熱風管8輸入外殼9內與低溫內膽6表面的通道10,熱風經過低 溫內膽6表面進入熱風出口 11排出機器外,此時低溫內膽6表面會產生大量的水珠並流入 聚水槽12內,經出水管13流入水箱14內,最後經過放水管15放出來便可應用。本實用新 型採用金屬材料及無毒塑料,通過衝壓、鑽、鉚、焊等機械手段製作而成。
權利要求一種溫差式空氣造水機,其特徵在於包括壓縮機、熱空氣產生器、節流器、低溫內膽,他們之間通過管道依次連接,構成循環迴路,低溫內膽外安裝有外殼,熱空氣產生器輸出的熱風管連接至外殼和低溫內膽之間,低溫內膽底端安裝聚水槽,聚水槽內聚水供人們飲用和生活用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溫差式空氣造水機,其特徵在於熱空氣產生器為風冷式冷 凝器,風冷式冷凝器的輸出端安裝有輸出管,輸出管中裝有節流器,輸出管經節流器的減壓 閥後與低溫內膽內的循環通道相連,最後經低溫低壓管與壓縮機相連。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溫差式空氣造水機,其特徵在於低溫內膽的循環通道為低 溫盤管或內膽壁槽孔。
專利摘要一種溫差式空氣造水機,包括壓縮機、熱空氣產生器、節流器、低溫內膽,他們之間通過管道依次連接,構成循環迴路,低溫內膽外安裝有外殼,熱空氣產生器輸出的熱風管連接至外殼和低溫內膽之間,低溫內膽底端安裝聚水槽,聚水槽內聚水供人們飲用和生活用水。本實用新型結構新穎,安裝使用方便,環保性能好,造水成本低。
文檔編號E03B3/28GK201695442SQ20102018758
公開日2011年1月5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12日 優先權日2010年5月12日
發明者湯臘春 申請人:湯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