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麵筋加工裝置及其使用方法與流程
2023-12-05 09:29:51 5

本發明涉及農產品加工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麵筋加工裝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麵筋是一種植物性蛋白質,由麥膠蛋白質和麥谷蛋白質組成。溼麵筋的含水率為38%,蛋白質為60%左右,表面光滑,彈性足,韌性好。製作麵筋,目前常用手洗的方法,將麵團置於密孔羅、篩或粗布中淋水,揉洗時澱粉隨水流走,留在羅裡或布內的粘在一起的蛋白質即為溼麵筋。水洗的次數越多,麵筋中的澱粉夾雜率越低,蛋白質的成分越高,質量也就越好。一般水洗3-5次,勞動強度大,效率低,不能滿足工業化生產的需要。
申請號為2005200307321的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洗麵筋機,該洗麵筋機含有機架,在機架的底部安裝有電機,上部安裝有洗麵筋裝置和傳動裝置,傳動裝置與洗麵筋裝置及電機相連,製成洗麵筋機。其洗面裝置包括一個面箱,在面箱內設置有濾網槽,濾網(固定在濾網槽上,濾網槽底部由積面託板相連,在面箱內的積面託板上面安裝的攪拌輪。工作時,在面箱內加入水,把和好的麵團置入面箱內,啟動電機使攪拌輪轉動開始對面箱內的麵團進行反覆擠壓、輥揉、清洗,直至麵筋與麵糊分離即得。
申請號為87206833的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於加工和處理麵團的機器——洗麵筋機,主要由水箱、傳動部分和一個洗面器組成。其洗面器是一個具有間隙變化的容器,當動力帶動洗面器的內芯旋轉時,就不斷擠壓洗面器中的麵團,從而分離出麵筋。
上述兩種洗麵筋機加工時麵筋鬆散,麵筋在水箱中散落,易堵塞過濾網或者滲漏到澱粉漿中,過濾網過密因堵塞而效率低,過濾網過大則降低麵筋回收率。
技術實現要素:
為提高麵筋生產效率和麵筋回收率,本發明提供一種麵筋加工裝置,在麵筋充分溼潤的前提下,採用紗布網兜包裹,先浸後攪,邊攪邊洗,既能提高麵筋質量,又能提高麵筋得率。
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
一種麵筋加工裝置,包括外筒、內筒、攪拌裝置、進水管道和排漿管道;
所述外筒固定連接在機座底架上,上部設置筒蓋;內筒置於外筒內底部,內筒側壁上嵌套篩網,篩網密度為20-60目;
所述攪拌裝置包括底盤、攪拌棒、旋轉軸和驅動電機,所述底盤為圓形,設置在內筒內底部,底盤邊緣與內筒側壁之間的間隙小於10毫米;至少1根攪拌棒固定連接在底盤上面;驅動電機通過旋轉軸帶動底盤轉動;
所述進水管道密封穿過外筒側壁進入外筒與內筒側壁之間的間隙中與噴水管連通;噴水管先端封閉,朝內筒一側正對內筒旋轉軸心方向設置至少1排噴水孔,經過增壓水泵增壓的水通過進水管道和噴水管噴水孔噴向內筒側壁;
所述排漿管道設置在外筒底部一側,通過排漿閥將澱粉漿輸入澱粉沉澱池。
本發明的麵筋加工裝置,所述攪拌棒設置4根,分別固定在與底盤旋轉軸心的距離為底盤半徑的五分之四、五分之三、五分之二和五分之一處,且等圓心角分布;使用時,通過不同位置的攪拌棒對內筒中不同位置的溼面塊進行充分攪打,加速溼麵團中澱粉洗出,提高洗面效率。
本發明的麵筋加工裝置,所述攪拌棒加裝塑膠套,所述塑膠套外面布滿乳狀凸起,增加攪拌棒對溼面塊之間的摩擦力,增加攪打力度,提高攪拌效果,加速澱粉洗出。
本發明的麵筋加工裝置,所述內筒內部的底盤構件可拆卸,便於清洗殘留在底盤下面的澱粉。
本發明的麵筋加工裝置,所述排漿管道的入口處設置過濾網,減少散落碎麵筋進入澱粉池,並提高麵筋得率。
本發明的麵筋加工裝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麵筋浸潤:將製作麵筋的高筋麵粉放入和面機,加入麵粉重量比55%-65%的20℃-25℃水,攪和15-20分鐘,出機,在溫度為10℃-15℃、溼度80%-85%的環境條件下靜置2-4小時;
(2)溼麵團切分、包裹、填料:將步驟(1)完成的溼麵團切分成單劑重200-500克的溼面塊,逐一用紗布網兜包裹;然後打開外筒將包裹好的溼面塊放入內筒中,填料量不超過內筒容量的二分之一;關閉外筒;
(3)注水、滾揉:打開進水管道向外筒內注水至注水量淹沒內筒中的溼面塊,啟動驅動電機攪拌10-20分鐘後;再同時打開進水管道和排漿管道,保持內筒進水管道的進水量與排漿管道的排水量相當,維持外筒內水量穩定;攪拌30-45分鐘;
(4)排漿:斷開驅動電機,關閉進水管道,排出外筒中的澱粉漿;
(5)脫水、出料:開啟驅動電機,對內筒內的溼麵筋進行離心脫水;打開外筒,取出溼麵筋,去除紗布網兜,冷藏或者進一步脫水乾燥。
上述的麵筋加工裝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步驟(1)中,在水中添加麵粉重量0.1-0.5%的氯化鈣或者0.5-2%的食鹽,促進麵筋形成,提高麵筋強度和彈性,防止麵筋鬆散,減少碎麵筋比率,提高麵筋得率。
本發明的麵筋加工裝置不限於製作小麥麵筋,也可以用於製作菱麵筋、大麥麵筋等其他麵筋,還可以用於加工小麥澱粉等。
附圖說明
圖1:麵筋加工裝置示意圖。
圖1中:11--外筒,12--筒蓋,13--過濾網,21--內筒,22--底盤,23--攪拌棒,31--進水管道,32--噴水管,33--排漿管道,41--驅動電機。
圖2:底盤結構示意圖。
圖2中:21—內筒,22--底盤,23--攪拌棒。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一種麵筋加工裝置,包括外筒、內筒、攪拌裝置、進水管道和排漿管道;
所述外筒固定連接在機座底架上,上部設置筒蓋;內筒置於外筒內底部,內筒側壁上嵌套篩網,篩網密度為20目;
所述攪拌裝置包括底盤、攪拌棒、旋轉軸和驅動電機,所述底盤為圓形,設置在內筒內底部,底盤邊緣與內筒側壁之間的間隙為5毫米;所述攪拌棒設置4根,分別固定在與底盤旋轉軸心的距離為底盤半徑的五分之四、五分之三、五分之二和五分之一處,且等圓心角分布;使用時,通過不同位置的攪拌棒對內筒中不同位置的溼面塊進行充分攪打,加速溼麵團中澱粉洗出,提高洗面效率;驅動電機通過旋轉軸帶動底盤轉動;
所述進水管道密封穿過外筒側壁進入外筒與內筒側壁之間的間隙中與噴水管連通;噴水管先端封閉,朝內筒一側正對內筒旋轉軸心方向設置1排噴水孔,經過增壓水泵增壓的水通過進水管道和噴水管噴水孔噴向內筒側壁;
所述排漿管道設置在外筒底部一側,通過排漿閥將澱粉漿輸入澱粉沉澱池。
實施例2:
一種實施例1的麵筋加工裝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麵筋浸潤:將製作麵筋的高筋麵粉放入和面機,加入麵粉重量比55%、溫度為20℃的1%食鹽水溶液,攪和20分鐘,出機,在溫度為10℃-15℃、溼度80%-85%的環境條件下靜置4小時;
(2)溼麵團切分、包裹、填料:將步驟(1)完成的溼麵團切分成單劑重200克的溼面塊,逐一用紗布網兜包裹;然後打開外筒將包裹好的溼面塊放入內筒中,填料量為內筒容量的三分之一;關閉外筒;
(3)注水、滾揉:打開進水管道向外筒內注水至注水量淹沒內筒中的溼面塊,啟動驅動電機攪拌20分鐘後;再同時打開進水管道和排漿管道,保持內筒進水管道的進水量與排漿管道的排水量相當,維持外筒內水量穩定;攪拌30分鐘;
(4)排漿:斷開驅動電機,關閉進水管道,排出外筒中的澱粉漿;
(5)脫水、出料:開啟驅動電機,對內筒內的溼麵筋進行離心脫水;打開外筒,取出溼麵筋,去除紗布網兜,進一步脫水乾燥。
實施例3:
一種麵筋加工裝置,包括外筒、內筒、攪拌裝置、進水管道和排漿管道;
所述外筒固定連接在機座底架上,上部設置筒蓋;內筒置於外筒內底部,內筒側壁上嵌套篩網,篩網密度為20目;
所述攪拌裝置包括底盤、攪拌棒、旋轉軸和驅動電機,所述底盤為圓形,設置在內筒內底部,底盤邊緣與內筒側壁之間的間隙為5毫米;所述攪拌棒設置4根,分別固定在與底盤旋轉軸心的距離為底盤半徑的五分之四、五分之三、五分之二和五分之一處,且等圓心角分布;所述攪拌棒加裝矽膠套,所述塑膠套外面布滿乳狀凸起,增加攪拌棒對溼面塊之間的摩擦力,增加攪打力度,提高攪拌效果,加速澱粉洗出;驅動電機通過旋轉軸帶動底盤轉動;
所述進水管道密封穿過外筒側壁進入外筒與內筒側壁之間的間隙中與噴水管連通;噴水管先端封閉,朝內筒一側正對內筒旋轉軸心方向平行設置2排噴水孔,經過增壓水泵增壓的水通過進水管道和噴水管噴水孔噴向內筒側壁;
所述排漿管道設置在外筒底部一側,在排漿管道的入口處設置過濾網,通過排漿閥將澱粉漿輸入澱粉沉澱池。
實施例4:
一種實施例3的麵筋加工裝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麵筋浸潤:將製作麵筋的高筋麵粉放入和面機,加入麵粉重量比65%、溫度為25℃的0.2%氯化鈣水溶液,攪和15分鐘,出機,在溫度為10℃-15℃、溼度80%-85%的環境條件下靜置2小時;
(2)溼麵團切分、包裹、填料:將步驟(1)完成的溼麵團切分成單劑重500克的溼面塊,逐一用紗布網兜包裹;然後打開外筒將包裹好的溼面塊放入內筒中,填料量為內筒容量的四分之一;關閉外筒;
(3)注水、滾揉:打開進水管道向外筒內注水至注水量淹沒內筒中的溼面塊,啟動驅動電機攪拌10分鐘後;再同時打開進水管道和排漿管道,保持內筒進水管道的進水量與排漿管道的排水量相當,維持外筒內水量穩定;攪拌45分鐘;
(4)排漿:斷開驅動電機,關閉進水管道,排出外筒中的澱粉漿;
(5)脫水、出料:開啟驅動電機,對內筒內的溼麵筋進行離心脫水;打開外筒,取出溼麵筋,去除紗布網兜,冷藏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