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效汙水處理沉澱池的製作方法
2023-12-05 06:08:26
本實用新型涉及汙水處理領域,具體是一種高效汙水處理沉澱池。
背景技術: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伴隨這人類生活生產活動所產生的汙水也越來越多,沉澱池是汙水處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處理設備。沉澱池主要是利用固液兩相之間密度的不同,從而將固液兩相分離的汙水處理機構。現代的汙水處理沉澱池存在著諸多的缺陷,例如汙水流速過快,導致汙水沉澱的效率非常的低,在後續的汙水處理過程中非常的麻煩,而且現代的沉澱池中的泥鬥排泥速度較緩慢,泥鬥容易發生堵塞,這樣就使得汙水處理速度降低。所以針對上述問題,急需一種新型的汙水處理沉澱池。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高效汙水處理沉澱池,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高效汙水處理沉澱池,包括排泥區、混凝區和出水區,所述排泥區的右側壁上設置有加藥箱,加藥箱為定時加藥裝置,加藥箱內裝有硫酸銅或者高錳酸鉀;所述排泥區左端上側內壁上設置有緩衝筒體,緩衝筒體與設置在排泥區外端的汙水進水管連接,緩衝筒體內設置有多個擋板,多個擋板交錯設置在緩衝筒體的內側壁上,緩衝筒體的底端設置有緩衝出口;所述排泥區靠近底端設置有由若干斜板組成的斜板組,斜板組上下兩側均設置有緩衝層;所述排泥區底端設置有若干泥鬥,泥鬥通過排泥管與汙泥離心泵連接;所述混凝區設置在排泥區的上端,混凝區中心位置設置有攪拌爪,混凝區外側壁上設置有混凝劑藥箱,混凝劑藥箱內裝有聚合氯化鋁,混凝區的內側壁上設置有水質檢測裝置;所述混凝區的底板高度從左至右逐漸降低,混凝區的底板最低處設置有混凝區進水口;所述出水區設置在混凝區的上端,出水區的底板高度從左至右逐漸升高,出水區的底板最低處設置有出水區進水口;所述出水區的頂端均勻設置有平行排列的斜擋板,出水區內部右側設置有集水區,集水區與設置在出水區外部的出水管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緩衝層上均與分布有若干通孔。
進一步的,所述集水區的側壁上設置有單絲濾布材料濾網。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通過通過緩衝筒體、斜板組和緩衝層可以大大減緩汙水流動的速度,使得沉澱效率大大提高;混凝區的底板高度從左至右逐漸降低,出水區的底板高度從左只有逐漸升高,不僅使得汙水在混凝區和出水區內的停留時間增長,反應更加充分,同時在混凝區和出水區沉澱下來的泥沙還可以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進入到排泥區內的泥鬥中;汙泥通過汙泥離心泵的作用下從排泥管排出,泥鬥不易發生堵塞,排泥效率高。
附圖說明
圖1為高效汙水處理沉澱池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請參閱圖1,一種高效汙水處理沉澱池,包括排泥區6、混凝區4和出水區1,所述排泥區6的右側壁上設置有加藥箱14,加藥箱14為定時加藥裝置,加藥箱14內裝有硫酸銅或者高錳酸鉀,可以去除汙水中的藻類;所述排泥區6左端上側內壁上設置有緩衝筒體9,緩衝筒體9與設置在排泥區6外端的汙水進水管7連接,緩衝筒體9內設置有多個擋板8,多個擋板8交錯設置在緩衝筒體9的內側壁上,緩衝筒體9的底端設置有緩衝出口;所述排泥區6靠近底端設置有由若干斜板組成的斜板組13,斜板組13上下兩側均設置有緩衝層12,緩衝層12上均與分布有若干通孔;所述排泥區6底端設置有若干泥鬥11,泥鬥11通過排泥管10與汙泥離心泵20連接;所述混凝區4設置在排泥區6的上端,混凝區4中心位置設置有攪拌爪5,混凝區4外側壁上設置有混凝劑藥箱16,混凝劑藥箱16內裝有聚合氯化鋁,混凝區4的內側壁上設置有水質檢測裝置16,根據水質檢測裝置16得出的水質數據,從而控制混凝劑藥箱16的加料量;所述混凝區4的底板高度從左至右逐漸降低,混凝區4的底板最低處設置有混凝區進水口15;所述出水區1設置在混凝區4的上端,出水區1的底板高度從左至右逐漸升高,出水區1的底板最低處設置有出水區進水口3;所述出水區1的頂端均勻設置有平行排列的斜擋板2,斜擋板2可以阻擋沒有沉澱的小部分泥沙和懸浮物,出水區1內部右側設置有集水區19,集水區19的側壁上設置有單絲濾布材料濾網,可以濾過沒有完全沉澱的絮狀物,集水區19與設置在出水區1外部的出水管18連接,本高效汙水處理沉澱池在工作的時候,汙水先通過汙水進水管7進入緩衝筒體9,接著汙水經過緩衝筒體9進入到排泥區6內,排泥區內設置值有斜板組13和緩衝層12,通過緩衝筒體9、斜板組13和緩衝層12可以大大減緩汙水流動的速度,使得沉澱效率大大提高,初步沉澱的汙泥進入到泥鬥11中;經過初步沉澱之後,汙水通過混凝區進水口15進入到混凝區4進行混凝作用,混凝之後汙水通過出水區進水口3進入到出水區1,混凝區4的底板高度從左至右逐漸降低,出水區1的底板高度從左只有逐漸升高,不僅使得汙水在混凝區4和出水區1內的停留時間增長,反應更加充分,同時在混凝區4和出水區1沉澱下來的泥沙還可以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進入到排泥區6內的泥鬥11中,最後汙泥通過排泥管10排出。
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範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