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氣升式推水增氧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2-05 02:18:31 1

本發明屬於漁業養殖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氣升式推水增氧裝置。
背景技術:
現行水產養殖池塘增氧有2種方式:葉輪攪拌式增氧和底部管道增氧。
葉輪攪拌式增氧,通過固定在浮球上的電機帶動葉輪旋轉,攪動水體,使空氣中的氧氣通過葉輪攪拌作用溶解到水體,達到增氧目的,一般每10畝養殖池塘需配備2臺3kw的葉輪增氧機。葉輪攪拌式增氧存在單位能耗大、有效供氧面積小等不足。
底部管道增氧,通過高壓風機輸送空氣到位於養殖池塘底部的微孔管內,溢出後增加水體溶解氧含量。底部管道增氧存在有效供氧面積小、供氧不均勻、有供氧死角等不足。
綜上所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是:現有技術葉輪攪拌式增氧單位能耗大、有效供氧面積小,底部管道增氧有效供氧面積小、供氧不均勻;而且現有增氧設備能耗高,不能形成有利於改善養殖環境的循環水流。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氣升式推水增氧裝置。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氣升式推水增氧裝置,所述氣升式推水增氧裝置設置有輸氣管;所述輸氣管上開有出氣管;所述出氣管內鉸接有止回閥;所述輸氣管固定在輸氣管附著框架上;所述輸氣管附著框架外側焊接有固定用鋼管;所述輸氣管附著框架一側焊接有傾斜的導流板。
進一步,所述輸氣管連接外部風機;所述輸氣管設置有多根,每根輸氣管上開有多個出氣管。
進一步,所述導流板包括下導流板、與下導流板連接並相對於下導流板傾斜的上導流板;所述下導流板焊接在輸氣管附著框架上,下導流板的傾斜角度為45度;所述上導流板的傾斜角度為5度;所述導流板傾斜探出的橫行距離大於輸氣管附著框架寬度。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安裝有上述的氣升式推水增氧裝置的循環流水水產養殖池。
本發明提供的氣升式推水增氧裝置,置於水面下約20cm處,通過風機供氣,空氣經過該裝置時向水平方向溢出,推動水體形成水流,使富含溶解氧的水體在全池流動,實現養殖池塘全覆蓋高效增氧。
本發明提供的氣升式推水增氧裝置,在養殖池塘多點布設,通過風機供氣,空氣經過該裝置時向水平方向溢出,推動水體形成水流,使富含溶解氧的水體在全池流動,實現增氧作用。既克服了葉輪攪拌式增氧單位能耗大、有效供氧面積小的缺點,又解決了底部管道增氧有效供氧面積小、供氧不均勻的問題,具有能耗低、供氧效率高、輻射面積廣等優點,形成的循環水流還有利於改善養殖環境。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氣升式推水增氧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氣升式推水增氧裝置俯視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氣升式推水增氧裝置導流板連接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循環流水水產養殖池示意圖。
圖中:1、輸氣管;2、出氣管;3、止回閥;4、輸氣管附著框架;5、固定用鋼管;6、導流板;6-1、下導流板;6-2、上導流板。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並不用於限定本發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應用原理作詳細描述。
如圖1至圖3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氣升式推水增氧裝置,所述氣升式推水增氧裝置設置有輸氣管1;所述輸氣管上開有出氣管2;所述出氣管內鉸接有止回閥3;所述輸氣管固定在輸氣管附著框架4上;所述輸氣管附著框架外側焊接有固定用鋼管5;所述輸氣管附著框架一側焊接有傾斜的導流板6。
進一步,所述輸氣管連接外部風機;所述輸氣管設置有多根,每根輸氣管上開有多個出氣管。
進一步,所述導流板包括下導流板6-1、與下導流板連接並相對於下導流板傾斜的上導流板6-1;所述下導流板焊接在輸氣管附著框架上,下導流板的傾斜角度為45度;所述上導流板的傾斜角度為5度;所述導流板傾斜探出的橫行距離大於輸氣管附著框架寬度。
如圖4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安裝有上述的氣升式推水增氧裝置的循環流水水產養殖池。
本發明提供的氣升式推水增氧裝置,置於水面下約20cm處,通過風機供氣,空氣經過該裝置時向水平方向溢出,推動水體形成水流,使空氣在全池流動,輻射範圍廣、能耗低、增氧效率高。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
技術特徵:
技術總結
本發明屬於漁業養殖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氣升式推水增氧裝置,所述增氧裝置設置有輸氣管;輸氣管上開有出氣管;出氣管內鉸接有止回閥;輸氣管固定在輸氣管附著框架上;輸氣管附著框架外側焊接有固定用鋼管;所述輸氣管附著框架一側焊接有傾斜的導流板。本發明提供的氣升式推水增氧裝置,置於水面下約20cm處,通過風機供氣,空氣經過該裝置時向水平方向溢出,推動水體形成水流,使空氣在全池流動,輻射範圍廣、能耗低、增氧效率高。
技術研發人員:盧文軒;李靜;楊坤;趙秀俠;方婷;王文斌;邢九保;王林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合肥勝藍水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日:2017.05.18
技術公布日:2017.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