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管網自動排水防凍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2-05 02:20:21 1

本實用新型一種防凍裝置,具體地說是一種管網自動排水防凍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樓房和其它一些設備的供水管路,或者其他供水或者排水管網,如太陽能熱水器,此類供水管路冬季暴露於室外的部分管路極易產生結凍,要防止管路結凍,一般採取給管路包裹保溫層或者加電加熱裝置,但是前者方法不能有效防止管路凍結。而電加熱裝置,往往是通過加熱水後將熱水引入水管中,從而提高管內溫度,需要耗費水資源,而且耗費較大的電能。還有一種比較好的方法是將管路排空,但是在某些地區結凍的天氣並不是經常有,只有在冬季的部分夜晚會出現低溫結凍情況,而此方法每天需排空管路,浪費水源,用水受到極大的限制,使用極為不方便,如若忘記排空管路,管路中的水則會凍結破壞管路。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有效防止水管內結冰的管網自動排水防凍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取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管網自動排水防凍裝置,包括排水管,該排水管從殼體中穿過,排水管上設有帶進水閥的進水管和帶出水閥的出水管,出水管內設有水泵,所述殼體內設有密閉的加熱腔,該加熱腔內設有電加熱棒,電加熱棒與溫控器連接,加熱腔上裝接有進氣管和出氣管,排水管內壁設有出氣噴頭,出氣管伸入排水管中與出氣噴頭連接,出氣管與排水管的裝接處設有密封圈,排水管內設有溫度探針,殼體內設有控制器,溫度探針、溫控器、進水閥和出水閥均與控制器連接,排水管側壁內設有夾層空腔,該夾層空腔中填充有相變材料形成蓄熱層。
所述排水管的側壁內還設有氣道,該氣道位於蓄熱層與排水管外表面之間,氣道上設有進氣口和出氣口,該進氣口設有使氣體從外進入氣道內的進氣單向閥,出氣口設有使氣體從氣道內排到外部的出氣單向閥,出氣管上連接有出氣支管,該出氣支管與進氣單向閥連接,氣道內設有與控制器連接的溫度傳感器。
所述進水閥和出水閥均為球閥。
所述排水管內設置的出氣噴頭至少一個。
所述出氣管和進氣管為軟管。
所述排水管中的蓄熱層與氣道之間還設有矽酸鈣保溫層。
本實用新型利用熱氣對排水管內部進行加熱,避免管體內部結凍,並且及時排空管體內的水。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剖面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排水管的橫截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於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如附圖1和2所示,本實用新型揭示了一種管網自動排水防凍裝置,包括排水管5,該排水管5從殼體1中穿過,排水管5上設有帶進水閥16 的進水管和帶出水閥17的出水管,出水管內設有水泵,所述殼體1內設有密閉的加熱腔10,該加熱腔10內設有電加熱棒11,電加熱棒11與溫控器13連接,加熱腔10上裝接有進氣管12和出氣管9,排水管5內壁設有出氣噴頭7,出氣管9伸入排水管5中與出氣噴頭7連接,出氣管9與排水管5的裝接處設有密封圈,排水管5內設有溫度探針2,殼體1內設有控制器6,溫度探針2、溫控器13、進水閥16和出水閥17均與控制器 6連接,排水管5側壁內設有夾層空腔,該夾層空腔中填充有相變材料形成蓄熱層15,相變材料吸收到熱量後能夠起到蓄熱作用,將熱量保持,從而為排水管內提供熱量,可以起到加熱的作用。
所述排水管5的側壁內還設有氣道3,該氣道3位於蓄熱層15與排水管5外表面之間,氣道上設有進氣口和出氣口,該進氣口設有使氣體從外進入氣道內的進氣單向閥,出氣口設有使氣體從氣道內排到外部的出氣單向閥,出氣管上連接有出氣支管,該出氣支管與進氣單向閥連接,氣道3 內設有與控制器13連接的溫度傳感器4。
所述進水閥和出水閥均為球閥。排水管內設置的出氣噴頭至少一個。出氣管和進氣管為軟管。
另外,排水管5中的蓄熱層15與氣道3之間還設有矽酸鈣保溫層14,通過該矽酸鈣保溫層,使蓄熱層的熱量不易從排水管外壁散發出去,進一步增加熱量的維持時間。
本實用新型中,排水管內的溫度探針實時檢測溫度,當溫度低於設定溫度時,控制器控制進水閥關閉,避免繼續往排水管排水,同時開啟出水閥,出水管內的水泵強行抽出排水管內的水,使排水管排空。同時控制器啟動溫控器,溫控器控制電加熱棒加熱,進氣管引入空氣,空氣加熱後通過出氣管引入到排水管內,並且經出氣噴頭噴出,從排水管內部直接加熱,即使有小型區域已經結冰,通過熱氣也能夠快速的化冰成水,避免繼續結冰。由於空氣資源相對豐富,而且使用後的空氣又可以從排水管排出,不會造成資源的浪費,而且氣體的輻射面更廣。另外,當溫度傳感器檢測到溫度低於預設值時,通常該預設值會小於溫度探頭檢測到的溫度的設定值,向氣道中引入熱氣,起到對排水管預熱的作用。另外,在向排水管引入熱氣或者向氣道引入熱氣時,均為對蓄熱層導熱,使相變材料吸收熱量並且進行熱量儲存。當停止引入熱氣後,該蓄熱層還能夠提供一定時間的熱量。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所述並非是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創造構思的前提下,任何顯而易見的替換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