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火零件在線冷卻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1-09 23:59:47 3

本實用新型涉及用於冷卻高溫零件的冷卻裝置。
背景技術:
在回火爐中經過回火處理後的發動機氣門彈簧的溫度可達到420℃,如果是置於大氣環境中自然冷卻,需要30分鐘以上才能降到常溫。由於後續對氣門彈簧的周轉運輸只能等待氣門彈簧降到常溫後才能進行,因此,過長的冷卻的時間會降低生產效率。
為了縮短經過回火處理後的氣門彈簧的冷卻時間,目前常用的方式是由人工操作壓縮空氣槍,將壓縮空氣噴射到鏈式輸送機構上的氣門彈簧表面進行冷卻。採用這種壓縮空氣噴射冷卻的方式,可以將冷卻時間縮短至15分鐘左右,但由於是人工操作,不僅增加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工作效率低,而且難以保證多個零件獲得均勻一致的冷卻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能夠快速地冷卻回火後的零件、自動化程度高、冷卻效果好的冷卻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採取的技術方案是:
回火零件在線冷卻裝置,包括用於輸送回火零件的輸送機構、風罩、送風機和抽風機;風罩設置在輸送機構的上方,風罩具有內部空腔;風罩由底罩、第一頂罩和第二頂罩組成;底罩呈長方體形,底罩由首尾依次相連的前側壁、左側壁、後側壁和右側壁組成;第一頂罩和所述第二頂罩均呈上小下大的截頭方錐形,第一頂罩的下端和第二頂罩的下端分別與底罩的上端相連,第一頂罩的上端設有送風口,第二頂罩的上端設有出風口;送風機安裝在第一頂罩的頂部,用於通過送風口向風罩的內部空腔內送風;抽風機安裝在第二頂罩的頂部,用於通過出風口從風罩的內部空腔向外抽風。
由於本實用新型採用了以上的技術方案,其產生的技術效果是明顯的:
1、本實用新型通過送風機的送風能夠加速回火零件的散熱,通過抽風機的抽風可以將回火零件散發的熱量迅速地導向風罩的上方,不僅加快了回火零件的冷卻速度,而且使輸送機構上的多個回火零件能夠獲得更加均勻一致的冷卻效果。經試驗統計,採用本實用新型的在線冷卻裝置只需要10分鐘左右就能將回火處理後的發動機氣門彈簧的溫度降低到常溫,與現有技術相比,不僅顯著縮短了冷卻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由於是依靠風機自動冷卻,也大大減輕了工人的勞動負擔;
2、本實用新型的風罩的形狀不僅能實現空氣的良好流動,而且由於底罩的截面為長方形,從而能使冷卻裝置在同一時間內對儘可能多的回火零件進行冷卻,進而提高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回火零件在線冷卻裝置的主視示意圖(風罩為剖視)。
圖2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回火零件在線冷卻裝置的俯視示意圖。
圖3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回火零件在線冷卻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圖1至圖3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回火零件在線冷卻裝置的結構示意圖。請參閱圖1至圖3,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回火零件在線冷卻裝置包括輸送機構1、風罩2、送風機3和抽風機4。
輸送機構1用於輸送在回火爐6中完成了回火處理的回火零件5。風罩2設置在輸送機構1的上方。在本實施例中,輸送機構1為鏈式輸送機構。風罩2具有內部空腔20。風罩2由底罩23、第一頂罩21和第二頂罩22組成。底罩23呈長方體形,底罩23由首尾依次相連的前側壁231、左側壁232、後側壁233和右側壁234組成。長方體形的底罩的橫截面呈矩形,具有較大的面積,如此可使冷卻裝置在同一時間內對儘可能多的回火零件5進行冷卻,進而提高生產效率。第一頂罩21和第二頂罩22均呈上小下大的截頭方錐形。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頂罩21和第二頂罩22均包括頂面和自頂面的四條邊向下傾斜延伸的四個側面。第一頂罩21的下端和第二頂罩22的下端分別與底罩23的上端相連,第一頂罩21的上端設有送風口210,第二頂罩22的上端設有出風口220。
送風機3安裝在第一頂罩21的頂部,用於通過送風口210向風罩的內部空腔20內送風;抽風機4安裝在第二頂罩22的頂部,用於通過出風口220從風罩2的內部空腔20向外抽風。圖1中的箭頭代表風的流動方向。通過送風機3的送風能夠加速回火零件5的散熱,通過抽風機5的抽風可以將回火零件5散發的熱量迅速地導向風罩2的上方,不僅加快了回火零件5的冷卻速度,而且使輸送機構1上的多個回火零件能夠獲得更加均勻一致的冷卻效果。優選地,在風罩2的內部空腔20的空腔壁上設有螺旋形凹槽(圖中未示出),其有助於形成旋轉的氣流,從而加速散熱。
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的回火零件5為回火氣門彈簧。風罩2的下端與輸送機構1的載物面11之間的間距為30~50釐米,以達到良好的冷卻效果。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不僅顯著縮短了冷卻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由於是依靠風機自動冷卻,無需人工操作,從而大大減輕了工人的勞動負擔。
以上描述是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所做的進一步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顯然能夠以多種不同於此描述的其它方法來實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不違背本
技術實現要素:
的情況下根據實際使用情況進行推廣、演繹,因此,上述具體實施例的內容不應限制本實用新型確定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