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輩史學四大家陳寅恪簡介 陳寅恪是怎麼死的?
2023-12-02 18:56:51 1
人物檔案
姓名:陳寅恪
國家:中國
祖籍:江西修水
民族:漢族
出生地:湖南長沙
出生時間:1890年
去世時間:1969年
職業:歷史學家,古典文學家,語言學家
畢業院校:復旦大學、柏林大學、哈佛大學
主要成就:國學大師,百年清華四大哲人,前輩史學四大家
陳寅恪是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學者,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為一生,在現代文學研究領域地位很高,有《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寒柳堂記夢》、《元白詩箋證稿》等存世,另外還有很受時人歡迎的《柳如是別傳》也是陳寅恪所作。
光緒十六年,陳寅恪在湖南長沙出生,因為祖母黃氏在他出生的時候正值寅年,因此為他取名寅恪。
陳寅恪幼時在家塾啟蒙,從此開始學習四書五經,同時也接觸到算學和地理等方面的知識。一直到光緒二十六年,陳寅恪十歲的時候,因為祖父陳寶箴去世,於是隨父舉家遷往金陵定居。
父親陳三立在家中開辦思益學堂,請來國學大師王博沆、周大烈等人前來教學。學堂採用現代化教育,涉及知識層面包括四書五經、數學、英文、體育、音樂、繪畫等課程。有這樣的家學淵源,陳寅恪可以說自幼就接受了極好的國學教育,同時也開眼西方,對東西方文化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光緒二十八年,陳寅恪留學日本,在日本巢鴨弘文學院就讀,三年後輟學歸國入上海復旦公學就讀。五年後,也就是宣統二年,陳寅恪又自費到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就讀,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才歸國。民國七年,又再次自費到哈佛大學遊學,在學校教授梵文和巴利文,一直到民國十四年才歸國。在這將近七年的時間中,陳寅恪學習各方知識和文字文化,對各民族文化都有了很深的理解。
縱觀陳寅恪的學歷,可以說是牛氣沖天,他能有日後的成就,與其孜孜不倦的求學有很大的關係。他本身就具備深厚的國學基礎,又加之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所以對東西方文化的理解很高,為國內外學者所重。
歸國之後,陳寅恪到已經改制的清華大學任國學道士,成為「清華四大國學大師」之一。民國十三年為研究院導師,時人將其與梁啓超、王國維並舉稱「清華三巨頭」。
民國十七年,與唐景崧孫女唐篔結婚,這年他已經三十六歲。婚後兩人生有三個女兒,夫妻感情很深。
民國二十六年,抗日戰爭爆發,而他的父親也義憤絕食而亡。在為父親舉行完葬禮之後,陳寅恪隨學校南遷,到達昆明。
民國二十八年,被英國牛津大學聘為漢學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只能暫居香港,在香港大學任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此後他輾轉各所大學,在繁忙的教學中,依然堅持學術研究。今天留下的一些做主,就是在那個時候完成的。
抗戰勝利後,再次為牛津大學任教,後因眼疾治療無效歸國任教清華大學,繼續從事學術研究。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被選為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文史館副館長、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等職。
文革之前雙眼失明又不慎跌斷了腿,文革之時又飽受摧殘,最重要的是他珍藏多年的書籍。詩文稿都被洗劫,最終在1969年悲慘離世。隨後不久,其夫人也隨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