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擇端如何創作出《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如今在哪兒?
2023-12-07 21:36:36 1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是中國繪畫史上的標誌性畫作,是畫中瑰寶。這本畫作無論是從其本身的藝術水平,還是他表現的世俗景象,乃至於他的現實意義,都十分的重要。
張擇端今山東諸城人氏,早年遊學京都,後來供職於翰林圖畫院。我們知道張擇端是《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在於「石渠寶笈三編本」金代人張著所作的的一個跋文,裡面是對《清明上河圖》作者現存最早的記載。「向氏《評論圖畫記》云:《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然而《評論圖畫記》現已不存於世。
在北宋後期成書的《宣和畫譜》中,並沒有記載有張擇端這個人。有人猜測可能是因為張擇端當時進入翰林院的時間還不長,編者還沒有來得及將他收錄其中。總之張擇端是《清明上河圖》作者已經確認。
《清明上河圖》選取了清明這樣一個節日,以全景式構圖的方式,將北宋京城汴京的繁榮景象表現出來。作者生動細緻地描繪了北宋王都開封汴京時的舟船往復,飛虹臥波,店鋪林立,人煙稠密的繁華景象和豐富的社會生活習俗風情。
在這之前,中國的人物畫大多數都是宗教形象和貴族生活,涉及底層人民的少之又少。然而張擇端這幅宏偉巨作,卻將焦點聚集於平常老百姓,聚焦於世俗生活。這個意義,可以說是繪畫史上劃時代的。最令人感慨的是,張擇端本人還出自於宮廷畫師,專供皇室貴族,是「院畫」之人。
《清明上河圖》最成功的不在於他篇幅巨大,而在於在篇幅構圖如此宏達的同時,他的細節描繪也是那麼的生動傳神,以至於大家站在這幅畫的面前,好似穿越回了那個繁榮的時代。
張擇端創作這幅畫的時候,是北宋末年宋金對峙時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趨尖銳,雖然表面上一片昇平,但是內裡已經醞釀出了一場大動亂。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中,張擇端是如何創作出這幅畫作的呢?
首先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期,交通發達,商業貿易繁榮。雖然一直受到外租侵略,但是本地的經濟卻一直傲視全球。《清明上河圖》的情景是真實存在的,當時的經濟貿易的確如此繁華。
其次《清明上河圖》是獻給宋徽宗的貢畫,獻給皇上的貢畫有著另一重意義。畫作上繁榮的景象,實際上是對統治者最好的恭維。所以作者會描繪出這番景象,是十分合理的。
最後張擇端是一位出色的畫家,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成為他最大的倚仗,通過自己嫻熟的繪畫技巧表現出來。
《清明上河圖》的第一為收藏家,就是北宋皇帝宋徽宗,是他用瘦金體在畫作上寫下「清明上河圖」,給這幅畫作定名,收藏宮廷。後來靖康之難,汴京城破,《清明上河圖》流落民間。南宋時期,落入權臣賈似道手中,元朝統一中原之後,畫作被獻入元朝宮廷。歷史記載,至正年間,《清明上河圖》被掉包,流落民間,後來落到明朝宰相嚴嵩、嚴世番父子手上。
嚴嵩後來被攻擊倒臺,抄家之後,畫作被納入皇宮,由明代皇室收藏。後來《清明上河圖》被太監馮保偷出,在畫上加了題跋,之後真本失蹤。
這一失蹤一直到了清朝,被湖廣總督畢沅收藏,畢沅死後,《清明上河圖》又被納入宮中,深藏紫禁城迎春閣內。
清朝宣統三年,被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傑為名連同宮中其他珍貴水書畫一同盜出,存在天津租借張園內。
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持下,建議偽滿洲國,《清明上河圖》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
題有《清明上河圖》之名的畫作很多,但是世上公認現今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為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