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動鉸接式壓火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1-07 05:01:57

本發明屬於滅火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是涉及一種應用於草原消防車進行拖碾滅火任務的浮動鉸接式壓火裝置。
背景技術:
草原火災發生後多使用風力滅火、水滅火及化學泡沫滅火劑等進行滅火作業,速度慢,而且化學藥劑對草原生態會造成汙染。長期以來,我國草原消防部門一直都在探索研製一種不用水和化學藥劑,不破壞草原原有生態,就能撲滅草原火災的設備。目前,這種設備主要有輪式的和履帶式的車輛,且在車輛尾部加裝一個拖掃裝置,在車輛前方設置了擋火裝置。然而車輛的底盤的下方並無壓火裝置,因此這種設備滅火併不徹底,餘火較多,尤其是車輛過火後升溫較快,作業時間短,不能持續,影響了使用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能夠提高滅火效果,且能夠防止車體升溫過快使得草原消防車可持續工作的浮動鉸接式壓火裝置。
本發明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浮動鉸接式壓火裝置,包括兩組壓火板,每組壓火板包括至少三塊壓火板,每組壓火板鉸接成為一個長方形的結構,每組壓火板兩端的壓火板上分別鉸接有一個連杆,前端的壓火板的前端設有鋼絲繩固定座,其餘壓火板上分別設有一個滑輪,尾端的壓火板上的滑輪設置在該壓火板的尾端,鋼絲繩固定座和多個滑輪位於同一直線上;鋼絲繩固定座與鋼絲繩的一端連接,鋼絲繩繞過各壓火板上的滑輪;兩組壓火板相對應的壓火板之間相互鉸接。
上述的浮動鉸接式壓火裝置中,所述的每組壓火板包括三塊壓火板,相鄰的兩壓火板之間鉸接,鉸接後形成一個長方形結構。
上述的浮動鉸接式壓火裝置中,還包括兩個前導引板,兩個前導引板分別安裝在兩組壓火板形成的長方形結構的前端。
上述的浮動鉸接式壓火裝置中,所述的壓火板包括方形框架及橡膠板,橡膠板安裝在方形框架的底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由兩組壓火板鉸接相連而成,使用時安裝在消防車的底部,通過連杆與車體底面相連,經鋼絲絞盤的牽引和滾輪裝置實現整個裝置的收放;裝置下放地面後,在重力作用下可緊貼地面,遇到凹凸不平的地面可以通過鉸接裝置實現自由浮動,前方設計了導引板,可越過一定障礙,整個裝置可隨時緊貼地面,達到壓火目的;本發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夠提高滅火效果,提高了作業效率;而且起到了擋火作用,可以防止車體溫升過快,使得消防車可以持續工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主視圖。
圖2是本發明的俯視圖。
圖3是本發明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3所示,本發明包括兩組壓火板,每組壓火板包括三塊壓火板(分別為前壓火板2,中壓火板5和尾壓火板7),每組壓火板的前壓火板2與中壓火板5通過銷軸4鉸接在一起,中壓火板5和尾壓火板7通過銷軸6鉸接在一起,形成一個長方形的結構。每組壓火板兩端的壓火板(即前壓火板2和尾壓火板7)上分別鉸接有連杆3和連杆8,前壓火板2的前端設有鋼絲繩固定座21,中壓火板5和尾壓火板7上分別設有一個滑輪22,尾壓火板7上的滑輪設置在尾端,鋼絲繩固定座21和多個滑輪22位於同一直線上。鋼絲繩固定座21與鋼絲繩11的一端連接,鋼絲繩11繞過中壓火板5和尾壓火板7上的滑輪。兩組壓火板相對應的壓火板之間相互鉸接,兩組壓火板的前端分別安裝有前導引板,便於跨過障礙。所述的壓火板包括方形框架及橡膠板,橡膠板安裝在方形框架的底部,方形框架的頂面上設有減震限位塊13。
本發明使用時,通過連杆3和連杆8鉸接在車體底面上的連杆安裝座9上。鋼絲繩11繞過車體底面上的固定滑輪組,尾端伸出與牽引機構連接。當鋼絲繩11拉升時,前壓火板2,中壓火板5和尾壓火板7會在鋼絲繩11的作用下實現提升,此時減震限位塊13與車體底面貼合。當鋼絲繩11放鬆時,本發明在重力作用下實現下降,前壓火板2,中壓火板5和尾壓火板7與地面貼合。
兩組壓火板的前端設有前導引板1,相鄰的兩塊壓火板間採用鉸鏈的方式連接,當地形不平整、甚至有嚴重凹凸時,壓火板都能按照地形上、下起伏,並相對地貼緊地面。因而在車輛行進時,壓火板與地面產生相對運動,對火苗產生碾壓和揉搓作用,經過壓制和揉搓之後,大部分的牧草火苗便能撲滅。兩組壓火板非工作狀態時,升起緊貼底甲板。滅火狀態時、放下,自由落放在地面上。
技術特徵:
技術總結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浮動鉸接式壓火裝置,包括兩組壓火板,每組壓火板包括至少三塊壓火板,每組壓火板鉸接成為一個長方形的結構,每組壓火板兩端的壓火板上分別鉸接有一個連杆,前端的壓火板的前端設有鋼絲繩固定座,其餘壓火板上分別設有一個滑輪,尾端的壓火板上的滑輪設置在該壓火板的尾端,鋼絲繩固定座和多個滑輪位於同一直線上;鋼絲繩固定座與鋼絲繩的一端連接,鋼絲繩繞過各壓火板上的滑輪;兩組壓火板相對應的壓火板之間相互鉸接。本發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夠提高滅火效果,提高了作業效率;而且起到了擋火作用,可以防止車體溫升過快,使得消防車可以持續工作。
技術研發人員:曾曉飛;孟巖;李建美;孫貴平;王凌俐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湖南江麓特種裝備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日:2017.06.29
技術公布日:2017.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