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溫檢測鑽頭的製作方法
2023-12-09 18:55:46 1
本發明專利涉及一種煤溫測試裝置,測量煤堆底部下深度2米的溫度的煤溫檢測鑽頭。
背景技術:
目前,發電廠和煤礦都是將需要使用的煤堆放在倉庫中,堆放的煤堆容易發生自燃現象。現行的測溫方式是在倉庫牆內埋入感溫電纜,電纜以區域劃分,在控制室內可以實時看到相應區域內的煤堆溫度變化,但這種方式只能測得煤堆與牆接觸部分的溫度變化,且在牆內埋感溫電纜的花費巨大。在倉庫頂部裝上遠紅外測溫儀,監測整個倉庫內煤堆的溫度變化,但遠紅外測溫只能測得物體表面的溫度,且倉庫巨大,遠紅外的測溫精度約為±15°,測溫精度並不理想。煤堆中心區域,深度2米處發生的自燃,發電廠和煤礦現行最為理想的預防和處置方式是,定期翻煤,每7天~15天把倉庫內的煤堆翻一次。若自燃已經發生,則打開倉庫頂部的水管噴淋澆透。被澆透的煤拿去發電,煤的損耗會比較大,發電的經濟性和環保性會降低。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本發明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提高精度、降低成本的煤溫檢測鑽頭。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煤溫檢測鑽頭,包括:支撐板;工作艙,所述工作艙設置在所述支撐板;自攻鑽頭,所述自攻鑽頭的尾端設置在所述工作艙內,所述自攻鑽頭的前端伸出所述工作艙的前端;測溫探頭,所述測溫探頭設置在所述自攻鑽頭上;電機,所述電機設置在所述工作艙內,所述電機與所述自攻鑽頭的尾端連接;測溫儀,所述測溫儀設置在所述工作艙內,所述測溫儀與所述測溫探頭連接。
優選地,在所述工作艙內設有測距儀,所述測距儀與所述自攻鑽頭連接。
優選地,所述工作艙包括:前艙,所述前艙為橄欖形,所述電機設置在所述前艙內,所述自攻鑽頭的尾端設置在所述前艙內;後艙,所述後艙為長條形,所述測距儀及所述測溫儀設置在所述後艙內。
優選地,在所述前艙的外側設有導向鰭。
優選地,在所述後艙的外側設有尾鰭。
優選地,在所述支撐板上設有推進機構,所述推進機構與所述後艙連接。
優選地,所述推進機構包括:推進器,所述推進器設置在所述支撐板上;抓取爪,所述抓取爪設置在所述推進器上,所述抓取爪與所述後艙連接。
優選地,所述推進機構的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推進機構間隔設置在所述支撐板上。
優選地,在所述支撐板上設有卷揚機,所述卷揚機與所述後艙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煤溫檢測鑽頭具有以下優點:
1)監測精度高,與現有方式相比精度至少提高15倍。
2)設備成本低,與現有方式比設備投入降低至20%。
3)打破市場空白,與園型煤倉相比,條形煤倉現沒有檢測手段,本設備提供了一種檢測手段。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其它特徵目的和優點將會變得更明顯。
圖1是本發明煤溫檢測鑽頭結構示意圖。
圖中:
1-支撐板2-前艙3-後艙
4-自攻鑽頭5-電機6-導向鰭
7-尾鰭8-推進器9-抓取爪
10-卷揚機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將有助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進一步理解本發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發明。應當指出的是,對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化和改進。
如圖1所示,本發明提供一種煤溫檢測鑽頭安裝在履帶式底盤上,當履帶式底盤將煤溫檢測鑽頭帶到需要檢測的位置時,支撐板1立起來,抓取爪9抓住工作艙(前艙2和後艙3)壓入煤堆,與此同時,前艙2內的電機5開始工作,帶動自攻鑽頭4開始旋轉,當推進器8將自攻鑽頭4完全壓入煤堆時,其上的抓取爪9放鬆,自攻鑽頭4開始自行鑽入煤堆,前艙2外側的導向鰭6和後艙3外側的尾鰭7保證自攻鑽頭4不會原地打轉,即使自攻鑽頭4偏了,測溫儀和測距儀也會保證當鑽入特定深度時,自攻鑽頭4才會停止工作,測溫儀和測距儀開始測溫,當測溫完成後,自攻鑽頭4開始反轉,卷揚機10也開始工作,將自攻鑽頭4回收,推進裝置上的抓取爪9抓緊工作艙,支撐板1放平,整個監測過程完成。
以上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發明並不局限於上述特定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權利要求的範圍內做出各種變化或修改,這並不影響本發明的實質內容。在不衝突的情況下,
本技術:
的實施例和實施例中的特徵可以任意相互組合。
技術特徵:
技術總結
本發明提供一種煤溫檢測鑽頭,包括:支撐板;工作艙,所述工作艙設置在所述支撐板;自攻鑽頭,所述自攻鑽頭的尾端設置在所述工作艙內,所述自攻鑽頭的前端伸出所述工作艙的前端;測溫探頭,所述測溫探頭設置在所述自攻鑽頭上;電機,所述電機設置在所述工作艙內,所述電機與所述自攻鑽頭的尾端連接;測溫儀,所述測溫儀設置在所述工作艙內,所述測溫儀與所述測溫探頭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煤溫檢測鑽頭具有以下優點:1)監測精度高,與現有方式相比精度至少提高15倍。2)設備成本低,與現有方式比設備投入降低至20%。3)打破市場空白,與園型煤倉相比,條形煤倉現沒有檢測手段,本設備提供了一種檢測手段。
技術研發人員:付斌;金莉萍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德海電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日:2017.03.09
技術公布日:2017.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