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子是誰?畢萬和魏武子有何關係?
2023-12-09 04:36:41 1
魏武子,實名魏犨,我國春秋時代的晉國人。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出了魏犨是畢萬之子,而《左傳》卻認為魏犨是畢萬之孫。畢萬和魏犨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畢萬是晉獻公時期的人物,在晉獻公時期擔任晉國大夫。他的家族淵源很深,是周王朝周文王姬昌的庶子,和周王朝的第一任國君周武王姬發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姬發戰勝了商紂王殷以後,建立了周王朝,沿用了商王朝的分封制,除了分封功臣姜子牙等人以外,還分封了自己宗室兄弟們。畢萬的先祖就被分封在了畢國,因為國家在畢地,因此畢萬的祖先從此就定為,後代們皆為姬姓,畢氏。
公元前672年,晉獻公得二女驪姬、少姬,其寵愛二女,還打算將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封出去,另外立驪姬之子奚齊為太子。公族在外分封則失去繼承國君之位的資格,晉獻公隱隱有廢太子申生的想法。將太子申生分封在曲沃之地後,他覺得還不夠,又讓太子申生帶兵打仗。春秋非卿不將兵,晉獻公這是在逼迫太子申生,將其推到人臣的最高的位置上,為奚齊騰出位置來,以後就成為輔佐奚齊的臣子。於是,在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將晉國的一軍分為上下二軍,晉獻公率領上軍,太子申生帶領下軍。這一次晉國要對戰的是耿、翟、魏三國,這是三個小的諸侯國,晉國將其滅掉以後,擴張了勢力和領土,變得更加強大。
在作戰中,趙夙和畢萬二人勇猛異常,立下大功,晉獻公凱旋而歸後分別將耿、魏之地分封給二人。此後,畢萬的後代們就以封地魏為氏,為魏氏子孫,是戰國魏國的先祖。
公元前656年,對付完申生的晉獻公又開始發兵攻打重耳和夷吾兩個兒子,夷吾不敵,重耳不戰。於是,重耳聽從了舅舅狐偃之策去了翟國,而夷吾聽從了臣子郤芮之言去了梁國。晉國一連失去三位出色的公子,晉獻公卻不以為然,依然寵愛驪姬和驪姬之子奚齊。魏犨是公子重耳的臣子,重耳逃往翟國後,他也跟著去了翟國。
公子重耳年僅十七就已經以賢德而聞名於諸侯,他身邊的趙衰、狐偃、先軫、賈陀、魏犨等人被稱為「五賢士」,都有名相之才,不可多得。正是因為他們陪同重耳十九年逃亡的情誼和經歷,讓重耳對其很是信任。秦穆公幫助公子重耳回到晉國,打敗了晉懷公,成功當上了晉國國君,是為晉文公。重耳翻身以後,他身邊的一干人等也都紛紛翻了身,一舉成為了當紅炸子雞晉文公身邊的親近之臣。
由於魏犨對晉文公有護佑和擁立的功勞,晉文公回國以後就將他封為了晉國的卿大夫,還擔任過戎右的職務。公元前632年,宋國被楚國攻擊,楚國那可是當時首屈一指的強國,小小宋國如何能敵,便向晉國求救。晉文公逃亡宋國之時,曾經受到宋國的禮遇,即使宋襄公當時正和楚國打得如火如荼的,也絲毫沒有怠慢晉文公等人。為了當年宋國的禮遇之恩,晉文公也決定要幫助宋國。而且當今只有晉國有實力和楚國一戰,這也是晉國爭權奪霸的必經之路。晉文公的臣子先軫認為,晉國發兵幫助宋國不能直接攻打楚國,而要旁敲側擊的攻打楚國的盟國魯國和衛國,若是楚國不救盟國,就會失去霸主地位,和多個國家結仇,若是楚國退兵救魯、衛,則宋國之局可解。
後來的城濮之戰中,晉軍堵截楚軍,給予其重創。魏犨是一介武夫,也在這次戰役中,他曾在一次與曹國的戰爭中違抗命令,不但進攻了僖負羈,還放火燒了僖負羈的家。這種違抗軍紀的行為本來應該受刑甚至殺掉的,但是他受了傷,晉文公又念在當年的功勞和他的武功本領,這才免去了魏犨的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