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閥用閥殼體以及控制閥用閥殼體的製造方法
2024-02-02 16:35:15 1
專利名稱:控制閥用閥殼體以及控制閥用閥殼體的製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於二通閥、三通閥等轉換閥、開閉閥、流量控制閥等控制閥的控制閥用閥殼體以及控制閥用閥殼體的製造方法。
背景技術:
一直以來,使用構成為在一個閥殼體設置多個控制閥並利用各控制閥的開閉來轉換流道的組合閥。例如如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平11-13930號公報)所記載的那樣,提出了如下的電磁閥將多個電磁閥的流體控制部安裝在設於殼體的多個安裝孔上,利用各電磁閥的開 閉來轉換流道。但是,這種用鍛造、鋁等的鑄模製作閥殼體的場合,閥殼體的閥座部分需要高精度,因而需要利用切削加工對閥座部分進行二次加工。這樣,由於需要二次加工,因而閥殼體的製作花費時間,而且成本也變高。此外,由於用鑄造、鑄模等製作閥殼體,因而導致閥殼體的重量也變重。為此,在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7-107692號公報)中,公開了製造由衝壓加工形成的閥主體。g卩、圖19是表示具備專利文獻2的閥主體的電磁閥的示意剖視圖。在該電磁閥200中,具備電磁閥主體202,該電磁閥主體202具備閥座部件204和配管連接部件206。並且,該閥座部件204是大致杯形,形成閥室208和閥座210,另一方面,配管連接部件206通過將用於與配管連接的一對連接部214與基體部212相互接合而構成。並且,將這些閥座部件204和由基體部212和連接部214構成的配管連接部件206在對不鏽鋼的薄板材進行衝壓加工之後相互接合來形成電磁閥主體202。另外,在專利文獻3 (日本實公昭49-7961號公報)中公開了如下結構通過將四張板部件層疊構成閥主體從而形成閥座以及通路。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平11-13920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7-107692號公報專利文獻3 :日本實公昭49-7961號公報但是,在專利文獻2的電磁閥200中,如圖19的箭頭所示,為了防止流體從閥座部件204和配管連接部件206之間漏出到出口側(所謂的「內漏」),在閥座部件204和配管連接部件206之間設有密封部件218,但在密封部件218因時效劣化而破損的場合、及閥座部件204和配管連接部件206之間的深度等這些部件尺寸有波動時,密封部件218沒有將其完全堵上,會發生內漏。另外,專利文獻2的電磁閥200涉及單一的電磁閥,不可能連結多個電磁閥主體202而構成組合閥。
如圖20 (A)、(B)所示,在配管連接部件206中,如果追加接頭部件220便能連接,但由於需要接頭部件220,因而導致零件數量增加。而且,這種結構複雜的配管連接部件206的衝壓模具在批量生產方面是不可能的。另外,在專利文獻3中,將四張板部件層疊構成閥主體來形成閥座以及通路,因而零件數量也變多,在加工性和組裝性上存在問題,批量生產也難,成本還變高。而且,專利文獻3涉及單一閥,不可能連結多個閥主體而構成組合閥。
發明內容
本發明鑑於上述現狀,目的是提供不需要像現有的鋁鑄模製的控制閥用閥主體那樣通過切削加工對閥座部分等進行二次加工,以簡單的工序便能構成複雜的流道且氣密性優良沒有時效變化引起的劣化、可靠性也優良、加工性、組裝性優良且能批量生產而且還能降低成本的控制閥用閥殼體以及控制閥用閥殼體的製造方法。 再有,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在將閥殼體單元以多個相連的方式一體成形來構成組合閥的閥殼體的情況下,組合化容易、零件數量也少、流道的改變容易且不會發生所謂的「內漏」、氣密性優良、沒有時效變化引起的劣化、可靠性也優良、加工性、組裝性優良、能批量生產還能降低成本的控制閥用閥殼體以及控制閥用閥殼體的製造方法。本發明是為了實現上述現有技術中的課題以及目的而做成的發明,本發明的控制閥用閥殼體的特徵在於,具備多個流道形成部件;構成閥座的閥座部件;以及通過用上述多個流道形成部件夾持上述閥座部件而構成的閥殼體單元。另外,本發明的控制閥用閥殼體的製造方法的特徵在於,通過用多個流道形成部件夾持閥座部件來形成閥殼體單元。這樣,通過用多個流道形成部件夾持閥座部件便能構成閥殼體單元,所以不需要像現有的鋁鑄模製的控制閥用閥主體那樣通過切削加工對結構複雜的流道、密封槽部、接頭部、閥室、閥座等進行二次加工,以簡單的工序便能構成複雜的流道。並且,用多個流道形成部件夾持閥座部件,例如能夠用焊接、釺焊、熔敷、粘結、壓焊等公知的接合方法固定這些部件之間,所以與用密封部件進行密封的情況相比較,不會發生所謂「內漏」,氣密性優良、沒有時效變化引起的劣化、可靠性優良、加工性、組裝性優良、能批量生產、還能降低成本。另外,即便是在將閥殼體單元以多個相連的方式一體成形來構成組合閥的閥殼體的情況下,也由於組合化容易、零件數量也少、例如能夠用金屬衝壓成形來形成閥殼體,因而流道的變更容易,還能降低成本。再有,通過按照各流道的塊分割製作衝壓模具,從而在變更流道時通過調換塊便能簡單地進行變更,能夠增加設計的自由度。另外,本發明的控制閥用閥殼體的特徵在於,構成為,上述多個流道形成部件從與閥芯的移動方向垂直的方向夾持閥座部件。這樣,由於僅利用多個流道形成部件從與閥芯的移動方向垂直的方向夾持閥座部件即可,因而以簡單的工序便能構成複雜的流道,即使在將閥殼體單元以多個相連的方式一體成形來構成組合閥的閥殼體的情況下,也由於組合化容易、零件數量也少、例如用金屬衝壓成形來形成閥殼體,從而流道的變更容易,還能降低成本。另外,本發明的控制閥用閥殼體的特徵在於,上述閥座部件具備形成閥室的大致杯形狀的閥座部件主體部。這樣,閥座部件具備形成閥室的大致杯形狀的閥座部件主體部,所以能夠構成閥室和閥座,而且,容易用多個流道形成部件夾持閥座部件主體部,組裝性優良、能批量生產,還能降低成本。另外,本發明的控制閥用閥殼體的特徵在於,構成為,上述多個流道形成部件從閥芯的移動方向夾持閥座部件。這樣,由於僅利用多個流道形成部件從閥芯的移動方向夾持閥座部件即可,因而以簡單的工序便能構成複雜的流道,即使在將閥殼體單元以多個相連的方式一體成形來構成組合閥的閥殼體的情況下,也由於組合化容易、零件數量也少、例如用金屬衝壓成形來形 成閥殼體,從而流道的變更容易,還能降低成本。另外,本發明的控制閥用閥殼體的特徵在於,構成上述閥殼體單元的流道形成部件和閥座部件的全部或者至少一個部件通過金屬衝壓成形來製作。這樣,構成閥殼體單元的部件通過金屬衝壓成形來製作,所以不需要對結構複雜的流道、密封槽部、接頭部、閥室、閥座等進行切削加工,能夠簡單地以低成本形成結構複雜的流道等。另外,本發明的控制閥用閥殼體的特徵在於,構成為,將上述任一項所記載的控制閥用閥殼體以多個相連的方式一體成形並進行流道的轉換。通過這樣構成,即使在將閥殼體單元以多個相連的方式一體成形來構成組合閥的閥殼體的情況下,也由於組合化容易、零件數量也少、例如通過金屬衝壓成形來形成閥殼體,從而流道的變更容易,還能降低成本。另外,本發明的控制閥的特徵在於,在上述任一項所記載的控制閥用閥殼體上裝配具備控制閥的閥芯的控制部。另外,本發明的控制閥用閥殼體的製作方法的特徵在於,通過用多個流道形成部件夾持閥座部件來形成閥殼體單元。發明效果如下。根據本發明,通過用多個流道形成部件夾持閥座部件,從而能夠構成閥殼體單元,因而不需要像現有的鋁鑄模製的控制閥用閥主體那樣通過切削加工對結構複雜的流道、密封槽部、接頭部、閥室、閥座等進行二次加工,以簡單的工序便能構成複雜的流道。而且,用多個流道形成部件夾持閥座部件,例如能夠用焊接、釺焊、熔敷、粘結、壓焊等的公知的接合方法固定這些部件之間,所以與用密封部件進行密封的情況相比較,不會發生所謂「內漏」、氣密性優良、沒有時效變化引起的劣化、可靠性優良、加工性、組裝性優良、能批量生產、還能降低成本。另外,即便是在將閥殼體單元以多個相連的方式一體成形來構成組合閥的閥殼體的情況下,也由於組合化容易、零件數量也少、例如能夠用金屬衝壓成形形成閥殼體,因而流道的變更容易,還能降低成本。再有,通過按照各流道的塊分割製作衝壓模具,從而在變更流道時通過調換塊便能簡單地進行變更,能夠增加設計的自由度。
圖I是表示本發明的閥殼體單元的製造方法的概要的剖視圖。圖2是表示使用了本發明的控制閥用閥殼體的控制閥的製造方法的概要的剖視圖。圖3是表示使用了本發明的控制閥用閥殼體的控制閥的製造方法的概要的剖視圖。圖4是表示使用了本發明的控制閥用閥殼體的控制閥的剖視圖。圖5是圖4的控制閥的俯視圖。
圖6是圖4的控制閥的A方向的向視圖。圖7是使用了本發明的控制閥用閥殼體的組合閥的剖視圖。圖8是圖7的組合閥的俯視圖。圖9是表示在如圖7 圖8所示將閥殼體單元36以多個相連的方式一體成形來構成組合閥40的閥殼體10的情況下所使用的模具的示意圖。圖10是表示圖9的模具的塊的示意圖。圖11是表示其它模具的塊的示意圖。圖12是表示在將閥殼體單元36以多個相連的方式一體成形來構成組合閥40的閥殼體10的情況下所使用的其它模具的示意圖。圖13是表示在將閥殼體單元36以多個相連的方式一體成形來構成組合閥40的閥殼體10的情況下所使用的其它模具的示意圖。圖14是使用了本發明的控制閥用閥殼體的控制閥的其它實施例的剖視圖。圖15是圖14的控制閥的F-F線的俯視圖。圖16是圖14的控制閥的A方向的向視圖。圖17是使用了本發明的控制閥用閥殼體的組合閥的其它實施例的剖視圖。圖18是圖17的組合閥的F-F線的俯視圖。圖19是表示具備現有的閥主體的電磁閥的示意剖視圖。圖20是表示具備現有的閥主體的電磁閥中的問題的示意剖視圖。圖中10—控制閥用閥殼體,12—閥室,14一閥座部件,16—凸緣部,20—閥座部件主體部,22一閥孔,24一閥座,26一A 口側流道,28一出口側流道,30一流道形成部件,32一第一流道形成部件,32a—入口側流道形成部,32b—出口側流道形成部,32c—流道形成部件主體部,32d—接合用凸緣部,32e—接合用凸緣部,34—第二流道形成部件,34a—入口側流道形成部,34b—出口側流道形成部,34c—流道形成部件主體部,34d—接合用凸緣部,34e—接合用凸緣部,36一閥殼體單兀,40一組合閥,42—控制閥,44一閥芯,46—控制部,48—驅動部,50—電磁線圈,52—線軸,54—磁框架,56—上板部,58—螺栓插通孔,60—底板部,62一驅動部插通孔,64一模製樹脂,66—驅動部插通孔,70一吸引子,72一止動螺栓,74一柱塞殼,76—柱塞,80—加力彈簧,82—密封部件,84—密封框部件,86—蓋部件,88—緊固螺檢,90、92—接頭部,94一模具,96—第一塊,98一第二塊,100一第二塊,102一第四塊,104一第五塊,106—第六塊,200—電磁閥,202—電磁閥主體,204—閥座部件,206—配管連接部件,208—閥室,210 —閥座,212—基體部,214—連接部,216—密封部件,218—密封部件,220—接頭部件。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基於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實施例I)圖I是表示本發明的閥殼體單元的製造方法的概要的剖視圖。圖2 圖3是表示使用了本發明的控制閥用閥殼體的控制閥的製造方法的概要的剖視圖。圖4是表示使用了本發明的控制閥用閥殼體的控制閥的剖視圖。圖5是圖4的控制閥的俯視圖。圖6是圖4的控制閥的A方向的向視圖。
以下,基於圖I 圖6對本發明的控制閥用閥殼體10以及使用了該控制閥用閥殼體10的控制閥及其製造方法進行說明。再有,在該實施例I中,表示使用控制閥用閥殼體10並應用到所謂單一類型的控制閥的實施例。首先,如圖4所示,製作形成閥室12的大致杯形狀的閥座部件14。S卩、如圖I (A)所示,該閥座部件14具備凸緣部16和從該凸緣部16向下方延伸設置且形成閥室12的閥座部件主體部20,閥座部件主體部20的有底的底部形成具有閥孔22的閥座24。另一方面,如圖I (B)所示,製作形成入口側流道26和出口側流道28的流道形成部件30。S卩、如圖I (A)所示,該流道形成部件30由在圖I的左右方向即、在垂直於閥芯44的移動方向上分割為多個(在本實施例中在左右分割為兩個)的對開的第一流道形成部件32和第二流道形成部件34構成。再有,圖I (A)、(B)相當於圖4的箭頭E方向的向視圖。該第一流道形成部件32具備形成入口側流道26的對開的入口側流道形成部32a和形成出口側流道28的對開的出口側流道形成部32b,在這些入口側流道形成部32a和出口側流道形成部32b之間形成有與閥座部件14的閥座部件主體部20相對應地鼓出的流道形成部件主體部32c。並且,在第一流道形成部件32的前後(在圖I中為跟前側和裡側)分別形成有接合用凸緣部32d、32e (參照圖I、圖6)。同樣地,第二流道形成部件34具備形成入口側流道26的對開的入口側流道形成部34a和形成出口側流道28的對開的出口側流道形成部34b,在這些入口側流道形成部34a和出口側流道形成部34b之間形成有與閥座部件14的閥座部件主體部20相對應地鼓出的流道形成部件主體部34c。並且,在第二流道形成部件34的前後(在圖I中為跟前側和裡側)分別形成有接合用凸緣部34d、34e (參照圖I、圖6)。並且,如圖I (A)所示,接合這樣製作的閥座部件14、對開的第一流道形成部件32和第二流道形成部件34。S卩、如圖I (A)的箭頭所示,用第一流道形成部件32和第二流道形成部件34從左右方向夾持閥座部件14,即從垂直於閥芯44的移動方向夾持閥座部件14的閥座部件主體部20,構成流道形成部件30 (參照圖I (B))。並且,如圖I (B)的箭頭B、C以及圖6的箭頭C所示,相互接合閥座部件14的閥座部件主體部20的外表面和流道形成部件30的內表面之間(參照圖I (B)的箭頭B)、第一流道形成部件32的接合用凸緣部32d和第二流道形成部件34的接合用凸緣部34d之間(參照圖I (B)的箭頭C)、以及第一流道形成部件32的接合用凸緣部32e和第二流道形成部件34的接合用凸緣部34e之間(參照圖6的箭頭C)。由此,如圖I (B)所示,利用由閥座部件14、以及由第一流道形成部件32和第二流道形成部件34構成的流道形成部件30構成閥殼體單元36,由此,製作控制閥用閥殼體10。再有,構成閥殼體單元36的閥座部件14和第一流道形成部件32及第二流道部件34由金屬構成。
這種情況下,根據所使用的環境適當選擇這些金屬的材質,例如在要求耐熱性、耐腐蝕性的使用環境中,通過由耐腐蝕性優良的、例如不鏽鋼等製作構成由閥座部件14、第一流道形成部件32和第二流道形成部件34構成的閥殼體單元36,從而能夠提供即使在高的流體壓力下也能使用而且沒有時效變化引起的劣化且可靠性也優良的控制閥用閥殼體10。此外,雖然基於不發生電勢差腐蝕而優選分別由相同的金屬來構成由閥座部件14、第一流道形成部件32和第二流道形成部件34構成的閥殼體單元36,但也可以由不同的金屬構成。這種情況下,構成閥殼體單元36的閥座部件14、第一流道形成部件32和第二流道形成部件34希望通過金屬衝壓成形來製作。這樣,由於閥殼體單元36由通過金屬衝壓成形來製作的閥座部件14、第一流道形成部件32和第二流道形成部件34構成,所以不需要像現有那樣切削加工結構複雜的流道、密封槽部、接頭部、閥室、閥座等,能夠以低成本簡單地形成結構複雜的流道等。另外,在本實施例的情況下,雖然由在左右分割為兩個的對開的第一流道形成部件32和第二流道形成部件34構成流道形成部件30,但當然也可以由三個以上的多個流道形成部件32構成流道形成部件30。再有,作為相互接合這些閥座部件14、第一流道形成部件32和第二流道形成部件34的方法,沒有特別限定,例如能夠採用焊接、釺焊、熔敷、粘結、壓焊等的公知的接合方法。再有,還可以通過用模製材料一體成形閥殼體單元36的周圍來形成模製主體部38,製作閥殼體單元36和模製主體部38成為一體的控制閥用閥殼體10。再有,這種情況下,作為用模製材料一體成形閥殼體單元36的周圍的方法,沒有特別限定,包含一直以來眾所周知的一體成形、插入成形、澆注封裝等澆注成形(模製)。再有,作為上述樹脂沒有特別限定,按照使用環境能夠使用例如高耐熱性、耐化學藥品性、精密成形性優良的聚苯硫醚樹脂(PPS)、氟樹脂等。並且,如圖2 圖3所示,通過在這樣構成的控制閥用閥殼體10上裝配具備控制閥42的閥芯44的電磁閥式的控制部46,從而組裝控制閥42。另外,如圖3所示,該控制閥42的控制部46具備供驅動部48插入的電磁線圈50。並且,電磁線圈50以包圍線軸52的周圍的方式與卷繞有繞組的線軸52用模製樹脂64模製而成。再有,如圖3所示,電磁線圈50安裝在磁框架53的內部,藉助於磁框架54固定在驅動部上。S卩、驅動部48插入形成於磁框架54的底板部60的中央部的驅動部插通孔62、線軸52的驅動部插通孔66中。並且,止動螺栓72插入形成於磁框架54的上板部56的中央部的螺栓插通孔58中,並與形成於吸引子70的螺紋孔螺紋結合。由此,電磁線圈50插入驅動部48中並被固定,構成控制閥42的控制部46。再有,驅動部48具備柱塞殼74,並具備能夠在該柱塞殼74內上下移動且固定有閥芯44的柱塞76。並且,在吸引子70和柱塞76之間介入安裝有將柱塞76向下方加力即向閥座24的方向對閥芯44進行加力的加力彈簧80。再有,在柱塞殼74的下端外周固定安裝密封框部件84,該密封框部件84安裝有密封部件82,雖然未圖示,但蓋部件86通過蓋部件86的止動孔和形成於閥座部件14的凸緣 部16的緊固孔而用緊固螺栓88進行安裝。為了將這樣構成的控制部46裝配在控制閥用閥殼體10上,以如圖2所示的分解立體圖所示的順序進行裝配,還可以以閥芯44位於閥座部件主體部20的閥室12的規定位置的方式將控制部46通過蓋部件86的止動孔和形成於閥座部件14的凸緣部16的緊固孔而用緊固螺栓88進行裝配。再有,圖I 圖6中,符號90、92分別表示與入口側流道26和出口側流道28連接的接頭部。(實施例2)圖7是使用了本發明的控制閥用閥殼體的組合閥的剖視圖,圖8是圖7的組合閥的俯視圖。在該實施例2的控制閥用閥殼體10中,對於與上述實施例I的控制閥用閥殼體10相同的構成部件標註相同的參照符號,並省略其詳細說明。本實施例2表使用控制閥用閥殼體10應用到多個控制閥相連成一體而成的組合閥的實施例。圖2 圖6所示的控制閥用閥殼體10如圖7 圖8所示,能夠將閥殼體單元36以多個相連的方式一體成形來構成組合閥40。這種情況下,根據本發明,由於以部件數量少且金屬衝壓成形來形成構成閥殼體單元36的閥座部件14、第一流道形成部件32和第二流道形成部件34,因而流道的變更容易,還能降低成本。再有,如後所述,通過按照各流道的塊來分割製作衝壓模具,從而在變更流道時通過調換塊便能簡單地進行變更,能夠增加設計的自由度。S卩、圖9表示本發明的控制閥用閥殼體10如圖7 圖8所示,在將閥殼體單元36以多個相連的方式一體成形來構成組合閥40的情況下,通過將衝壓模具按照流道的塊分割製作,從而在變更流道時,通過調換塊便能夠簡單地更換,能夠增加設計的自由度。S卩、圖9表不如圖7 圖8所不,將閥殼體單兀36以多個相連的方式一體成形來構成組合閥40的控制閥用閥殼體10的情況下所使用的模具94。該模具94由多個塊構成,例如,如圖9、圖10所示,由第一塊96、第二塊98、第三塊100、以及第四塊102構成。並且,如圖11所示,預先另外製作流道不同的第五塊104、第六塊106,通過調換這些塊,從而例如如圖12、圖13所示,通過調換塊,從而能夠簡單地變更流道,能夠增加設計的自由度。這樣,由於僅利用多個流道形成部件32、43從與閥芯44的移動方向垂直的方向夾持閥座部件14即可,因而以簡單的工序便能構成複雜的流道。另外,即使在將閥殼體單元36以多個相連的方式一體成形來構成組合閥40的情況下,也由於組合化容易、零件數量也少、例如通過金屬衝壓成形來形成閥殼體單元36,從而流道的變更容易,還能降低成本。這樣,閥座部件由於具備形成閥室12的大致杯形狀的閥座部件主體部20,因而能夠構成閥室12和閥座24,並且用多個流道形成部件便容易夾持閥座部件主體部20,組裝性優良,並能批量生產,還能降低成本。
(實施例3)圖14是使用了本發明的控制閥用閥殼體的組合閥的其他實施例的剖視圖。圖15是圖14的組合閥的F-F線的俯視圖,圖16是圖14的控制閥的A方向的向視圖。在本實施例3的控制閥用閥殼體10中,對於與上述實施例I的控制閥用閥殼體10相同的構成部件標註相同的參照符號,省略其詳細說明。此外,在本實施例3中,表示使用控制閥用閥殼體10適用於所謂單一類型的控制閥的實施例。在上述實施例I中,閥座部件14是大致杯形狀,但本實施例的控制閥用閥殼體10中不同點在於,不具備形成閥室12的閥座部件主體部20,是大致平板狀的閥座部件14。另外,在實施例I中,流道形成部件30由在圖I的左右方向即與閥芯44的移動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分割為多個(在本實施例中在左右分割為兩個)的對開的第一流道形成部件32和第二流道形成部件34構成。與此相對地,在本實施例3的控制閥用閥殼體10中,由在圖14的上下方向即在閥芯44的移動方向分割為多個(在本實施例中在上下分割為兩個)的對開的第一流道形成部件32和第二流道形成部件34構成。閥座部件14由第一流道形成部件32和第二流道形成部件34夾持,如圖14、圖16所示,在形成於周圍部分的凸緣部分,用緊固螺栓88相互緊固連結。當然,能夠如上述實施例I那樣,採用例如焊接、釺焊、熔敷、粘結、壓焊等的公知的接合方法。(實施例4)圖17是使用了本發明的控制閥用閥殼體的組合閥的其它實施例的剖視圖,圖18是圖17的組合閥的F-F線的俯視圖。在本實施例4的控制閥用閥殼體10中,對於與上述實施例3的控制閥用閥殼體10相同的構成部件標註相同的參照符號,省略其詳細說明。本實施例4表使用控制閥用閥殼體10應用到以多個控制閥相連的方式一體成形而成的組合閥的實施例。這樣,由於僅利用多個流道形成部件32、34從閥芯44的移動方向夾持閥座部件14即可,因而能以簡單的工序構成複雜的流道,即使在將閥殼體單元36以多個相連的方式進行一體成形來構成組合閥40的情況下,也由於組合化容易、零件數量也少、例如能夠通過金屬衝壓成形來形成控制閥用閥殼體10,因而流道的變更容易,還能降低成本。
以上,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例如,在上述實施例中,將構成閥殼體單元36的閥座部件14、第一流道形成部件32和第二流道形成部件34的全部由金屬構成,並由金屬衝壓成形來製作,但還可以是將構成閥殼體單元36的閥座部件14、第一流道形成部件32和第二流道形成部件34的至少一個部件由金屬構成,並由金屬衝壓成形來製作。此外,構成閥殼體單元36的閥座部件14、第一流道形成部件32和第二流道形成部件34的全部或者至少一個部件還可以是樹脂。這種情況下,根據所使用的環境來適當選擇這些樹脂的材質,例如在要求耐熱性、耐腐蝕性的使用環境中,將構成由閥座部件14、第一流道形成部件32和第二流道形成部件34構成的閥殼體36的樹脂由耐熱性、耐腐蝕性優良的例如PTFE樹脂、PFA樹脂等氟樹脂等製作,從而能夠提供沒有時效變化引起的劣化且可靠性優良的控制閥用閥殼體10。 並且,由於閥殼體單元36由樹脂構成,所以會實現輕量化。再有,這種情況下,能夠將閥座部件14、第一流道形成部件32和第二流道形成部件34分別由相同的樹脂構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樹脂構成。再有,在上述實施例中,對將電磁閥式的控制部46裝配在控制閥用閥殼體10上組裝控制閥42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還能適用於其他控制部以及二通閥、三通閥等轉換閥、開閉閥、流量控制閥,電動閥等的全部的控制閥。因此,配管部件、具備控制閥的閥芯的控制部、容納控制閥等的閥殼體的形狀、配管部件的數量、形狀等不做任何限定,按照用途可以適當選擇,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目的的範圍內可進行各種變更。產業上的可利用性本發明能夠適用於在例如二通閥、三通閥等轉換閥、開閉閥、流量控制閥等控制閥中使用的控制閥用閥殼體以及控制閥用閥殼體的製造方法。
權利要求
1.一種控制閥用閥殼體,其特徵在於, 具備多個流道形成部件; 構成閥座的閥座部件;以及 通過用上述多個流道形成部件夾持上述閥座部件而構成的閥殼體單元。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控制閥用閥殼體,其特徵在於, 構成為,上述多個流道形成部件從與閥芯的移動方向垂直的方向夾持閥座部件。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閥用閥殼體,其特徵在於, 上述閥座部件具備形成閥室的大致杯形狀的閥座部件主體部。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控制閥用閥殼體,其特徵在於, 構成為,上述多個流道形成部件從閥芯的移動方向夾持閥座部件。
5.根據權利要求I 4中任一項所述的控制閥用閥殼體,其特徵在於, 構成上述閥殼體單元的流道形成部件和閥座部件的全部或者至少一個部件通過金屬衝壓成形來製作。
6.根據權利要求I 4中任一項所述的控制閥用閥殼體,其特徵在於, 構成為,將上述閥殼體單元以多個相連的方式一體成形並進行流道的轉換。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閥用閥殼體,其特徵在於, 構成為,將上述閥殼體單元以多個相連的方式一體成形並進行流道的轉換。
8.—種控制閥,其特徵在於, 在權利要求I 7中任一項所述的控制閥用閥殼體上裝配具備控制閥的閥芯的控制部。
9.一種控制閥用閥殼體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 通過用多個流道形成部件夾持閥座部件來形成閥殼體單元。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控制閥用閥殼體,其不需要像現有的鋁鑄模製的控制閥用閥主體那樣對結構複雜的流道、密封槽部、接頭部、閥室、閥座等進行切削加工,而且,不需要表面加工處理、封孔處理等,且氣密性優良,而且沒有時效變化引起的劣化,耐熱性、耐腐蝕性也優良,以簡單的工序便能減少加工時間、降低成本。控制閥用閥殼體具備多個流道形成部件;構成閥座的閥座部件;以及通過用上述多個流道形成部件夾持閥座部件而構成的閥殼體單元。
文檔編號F16K27/00GK102966778SQ201210320760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31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1日
發明者河村志信, 橫田健久 申請人:株式會社鷺宮製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