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鏡驅動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2024-01-31 00:12:15
專利名稱:物鏡驅動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響應於外加控制信號地驅動物鏡並對光學信息記錄載體進行聚焦和跟蹤的物鏡驅動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這些光碟裝置具有響應於控制信號地驅動物鏡並進行聚焦控制和跟蹤控制的物鏡驅動裝置。
本發明涉及物鏡驅動裝置,尤其是涉及定位物鏡驅動裝置聚焦線圈或跟蹤線圈的卷繞端的支承印刷電路板及其周邊部的結構。
在專利申請公開號平5-342607中記載了具有定位聚焦線圈或跟蹤線圈的卷繞端的支承印刷電路板的傳統物鏡驅動裝置。以下,說明其結構。
圖14示出了專利申請公開號平5-342607所述的傳統的物鏡驅動裝置的主視圖、仰視圖和左側視圖。
在圖14中,1是物鏡,2是安裝物鏡1的鏡座。
在鏡座2上,卷繞著沿聚焦方向(圖14的箭頭方向,它與物鏡1光軸方向一樣)驅動物鏡1的聚焦線圈3、沿跟蹤方向(圖14的箭頭方向)驅動物鏡1的跟蹤線圈4。
兩塊支承印刷電路板5被固定在鏡座2的箭頭前端部分2上。
聚焦線圈3和跟蹤線圈4的卷頭端和卷末端卷繞幾圈地被系固在是靠近在鏡座2頂面和底面側突出的支承印刷電路板5前端部的線圈定位部上。
6是由印刷電路板製成的固定部件,它被稱為功能印刷電路板。功能印刷電路板6如左側視圖所示地具有四個圖形,在各圖形的一端上設有邊緣部並在邊緣部的中心或其周邊上設有通孔。
7是具有注有緩衝材料8的凹部的且在該凹部內有四個通孔的支承塊。功能印刷電路板6的四個通孔分別與支承塊7的四個通孔同軸地固定住印刷電路板6和支承塊7。
四根由導電金屬線構成的吊線9的各自一端穿過功能印刷電路板6的通孔及支承塊7的通孔並且被軟釺焊在功能印刷電路板6上,其另一端通過軟釺焊被固定在支承支承印刷電路板5的線圈定位部上。
根據上述結構,獲得了從功能印刷電路板6的一個圖形起經與之相連的兩根吊線9、與吊線9相連的支承印刷電路板5的邊緣部、與支承印刷電路板5的邊緣部相連的聚焦線圈3、與聚焦線圈3的另一端相連的支承印刷電路板5的另一邊緣部、與支承印刷電路板5的另一邊緣部相連的另一根吊線而返回與這個吊線9相連的功能印刷電路板6的另一個圖形的導電路線。
通過聚焦控制信號電流流經該路線,完成物鏡1的聚焦控制。
與聚焦控制信號一樣地,通過使跟蹤控制信號電流流經包括功能印刷電路板6的另外兩個圖形、另外兩根吊線9、支承印刷電路板5的另外兩個邊緣部和跟蹤線圈4的導電路線,完成了物鏡1的跟蹤控制。
此外,支承塊7被固定在軛架10的如圖所示的位置上。
鏡座2如此通過四根吊線9支承,即它位於永磁鐵11、12的中心。
由永磁鐵11、12和分別加設在該永磁鐵11、12上的軛架10構成的磁力迴路在聚焦線圈3和跟蹤線圈4的周圍產生了幾乎一樣的磁場。
通過給在一樣的磁場內的聚焦線圈3輸入聚焦控制信號而產生了洛侖茲力並產生了在聚焦方向上驅動鏡座2的力矩。
同樣地,通過給在一樣的磁場內的跟蹤線圈4輸入跟蹤控制信號而產生了洛侖茲力並產生了在跟蹤方向上驅動鏡座2的力矩。
由於這四根吊線9是柔軟金屬線,所以,鏡座5因施加上述力矩而位移。
在通過自動機械進行上述聚焦線圈3、跟蹤線圈4的卷繞的場合下,採取了支承印刷電路板5的局部突出到鏡座外2的結構,以突出的支承印刷電路板的前端附近為線圈定位部,由此使得卷頭端和卷末端的固定變得容易。
在物鏡驅動裝置中,對應於高速重現要求地需要提高跟蹤靈敏度。力求減輕可動體的措施是一種有效的手段。
不過,由於在減輕重量時降低了可動體的剛性,所以,物鏡驅動裝置的高次共振特性惡化。雖然鏡座減薄和支承印刷電路板減輕對提高跟蹤靈敏度有效,但兩者的整體性降低。因此,突出到固定線圈的支承印刷電路板的鏡座外的部分變成其具有在高頻下單獨振動的模式。
因此,產生了在物鏡驅動裝置的振動性能中不希望有的共振和相位錯亂。物鏡驅動裝置對光學信息記錄載體的跟蹤性能變差。而且,恐怕要耗費跟蹤所不需要的電能。
另一方面,由於利用自動機械的線圈的卷頭端和卷末端的處理變得容易了,所以,固定支承印刷電路板的線圈的部分最好如上所述地成突出到鏡座外的結構。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跟蹤靈敏度高且沒有不需要的共振模式的且製造容易、廉價的物鏡驅動裝置。
此外,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不添加新工序就能製造出跟蹤靈敏度高且沒有不需要的共振模式的物鏡驅動裝置的且生產成本低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的物鏡驅動裝置具有支持支承印刷電路板線圈定位部的加強筋,由此一來,防止了支承印刷電路板的線圈定位部造成不需要的共振和不需要的相位錯亂。
第二技術方案是這樣一種如第一技術方案所述的物鏡驅動裝置,即其特點是,不與所述鏡座的側面相接觸的加強筋面是相對所述鏡座的側面傾斜的面,沿該斜面設置被所述線圈定位部固定的所述線圈的線。
當加強支承印刷電路板的整個內面地形成加強筋時,在線圈定位部周圍的線圈繞線恐怕會實際上影響吊線插入位置(接觸)。
在本發明的物鏡驅動裝置中,不接觸鏡座側面的加強筋面是相對鏡座側面傾斜的面(不平行於所述鏡座側面)。
通過沿該斜面配置線圈的線,能夠防止線圈的繞線幹擾吊線的插入位置。
根據本發明,支承印刷電路板的線圈定位部沒有造成不需要的共振和不需要的相位錯亂,並且能夠實現在物鏡驅動裝置組裝時的被穩定的線圈卷線處理以及吊線的穩定的插入性,由此實現了產品質量的提高。
本發明具有實現利用自動機械的線圈首末端的固定操作變容易的物鏡驅動裝置的作用。
第三技術方案是這樣一種如第一技術方案所述的物鏡驅動裝置,即其特點是,所述線圈通過把所述線圈的線一圈或多圈地卷繞在所述印刷電路板及所述加強筋的周圍而被固定在所述定位部上。
根據本發明,由於不使用粘結劑地使上述印刷電路板和加強筋成一體,所以支承印刷電路板的線圈定位部沒有造成不需要的共振和不需要的相位錯亂。
本發明具有實現具有跟蹤性能強且廉價的物鏡驅動裝置的作用。
第四技術方案是這樣一種如第一技術方案或第三技術方案所述的物鏡驅動裝置,即其特點是,所述加強筋部具有階梯部或槽部,沿所述階梯部或所述槽部設置被所述線圈定位部固定的所述線圈的線。
通過本發明,能夠防止線圈繞線幹擾吊線插入位置。
此外,根據本發明,支承印刷電路板的線圈定位部沒有造成不需要的共振和不需要的相位錯亂,並且能夠實現在物鏡驅動裝置組裝時的被穩定的線圈卷線處理以及吊線的穩定的插入性,由此實現了產品質量的提高。
本發明具有實現跟蹤性能強且製造簡單的、廉價的物鏡驅動裝置的作用。
此外,本發明具有實現利用自動機械的線圈首末端的固定操作變容易的物鏡驅動裝置的作用。
第五技術方案是這樣一種如第一技術方案至第三技術方案之一所述的物鏡驅動裝置,即其特點是,所述支承印刷電路板具有多個切口,沿所述切口設置被所述線圈定位部固定的所述線圈的線。
本發明具有實現利用自動機械的線圈首末端的固定操作變容易的物鏡驅動裝置的作用。
第六技術方案是這樣一種物鏡驅動系統,即其特徵是,它具有物鏡、保持所述物鏡的鏡座、具有大致平行於所述物鏡的聚焦方向的中心軸線的聚焦線圈、具有大致平行於所述物鏡的跟蹤方向的中心軸線的跟蹤線圈、在所述聚焦線圈和跟蹤線圈的周圍產生磁場的磁鐵、突出到所述鏡座側面外的且具有固定所述聚焦線圈和跟蹤線圈中至少一方的線圈的卷繞端的定位部的支承印刷電路板、多根由導電材料製成的支承線、被塗布在由所述支承印刷電路板突出到所述鏡座外的部分和所述鏡座的側面限定的角上的加強粘結劑。
根據本發明,支承印刷電路板的線圈定位部沒有造成不需要的共振和不需要的相位錯亂。
本發明具有實現跟蹤性能強且製造起來簡單的、廉價的物鏡驅動裝置的作用。
第七技術方案是這樣一種如第六技術方案所述的物鏡驅動裝置,所述鏡座具有與所述支承印刷電路板膠接的膠接部,所述膠接部具有貯存粘結劑的第一凹部、從第一凹部起向著所述支承印刷電路板的底部延伸的槽部。
根據本發明,支承印刷電路板的線圈定位部沒有造成不需要的共振和不需要的相位錯亂。
此外,通過一個工序實現了通過把所述支承印刷電路板推壓在第一凹部上來固定所述支承印刷電路板以及通過沿從第一凹部起向所述角延伸的鏡座槽部延展粘結劑而由此使粘結劑溢向所述角。因此,不用增加新工序,只需要把粘結劑塗塗在所述角上。
本發明具有實現跟蹤性能強且製造起來簡單的、廉價的物鏡驅動裝置的作用。
第八技術方案是這樣一種如第六技術方案所述的物鏡驅動裝置,即其特徵是,所述鏡座具有貯存粘結劑的第二凹部、從第二凹部起向著所述物鏡延伸的槽部、從第二凹部起向著所述支承印刷電路板的底部延伸的槽部。
根據本發明,支承印刷電路板的線圈定位部沒有造成不需要的共振和不需要的相位錯亂。
另外,通過一個工序實現了通過把所述支承印刷電路板推壓在第二凹部上來固定所述支承印刷電路板以及通過沿從第二凹部起向所述角延伸的鏡座槽部延展粘結劑而由此使粘結劑溢向所述角。因此,不用增加新工序,只需要把粘結劑塗塗在所述角上。
本發明具有實現跟蹤性能強且製造起來簡單的、廉價的物鏡驅動裝置的作用。
第九技術方案是這樣一種製造如第六技術方案所述的物鏡驅動裝置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它包括把粘結劑滴落在被設置在所述鏡座上的第一凹部中的步驟;在通過把所述支承印刷電路板推壓在第一凹部上來固定所述支承印刷電路板的同時,通過沿從第一凹部起向著該角延伸的所述鏡座槽部延展所述粘結劑而使所述粘結劑溢流向所述角。
根據本發明,不用增加新工序,只要把粘結劑塗布在所述角上。由此一來,支承印刷電路板的線圈定位部沒有造成不需要的共振和不需要的相位錯亂。
本發明具有實現跟蹤性能強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廉價製造方法的作用。
第十技術方案是這樣一種製造如第六技術方案所述的物鏡驅動裝置的方法,即其特徵是,它包括把粘結劑滴落在被設置在所述鏡座上的第二凹部中的步驟;在通過把所述支承印刷電路板推壓在第二凹部上來固定所述支承印刷電路板的同時,通過沿從第二凹部起向著所述角延伸的所述鏡座槽部延展所述粘結劑而使所述粘結劑溢流向所述角。
根據本發明,不用增加新工序,只要把粘結劑塗布在所述角上。由此一來,支承印刷電路板的線圈定位部沒有造成不需要的共振和不需要的相位錯亂。
本發明具有實現跟蹤性能強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廉價製造方法的作用。
「部件」是任意部件,它典型地是鏡座(圖13)。
儘管本發明的新穎特點被記錄在後續權利要求書範圍所述的技術方案中,但與其結構和內容有關地,根據以下參見附圖理解後的詳細說明,人們將會更好地理解和評價本發明及其目的和特徵。
圖2是表示實施例1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加強筋結構的模式透視圖。
圖3表示實施例1的物鏡驅動裝置的頻率特性。
圖4是實施例2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可動體的主視圖和沿A-A面截取的截面圖。
圖5是表示實施例2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加強筋結構的模式透視圖。
圖6是實施例3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可動體的主視圖和沿A-A面截取的截面圖。
圖7是表示實施例3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加強筋結構的模式透視圖。
圖8是實施例4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可動體的主視圖和沿A-A面截取的截面圖。
圖9是表示實施例4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加強筋結構的模式透視圖。
圖10是實施例5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可動體的主視圖、表示底面結構的仰視圖及沿B-B面截取的截面圖。
圖11是表示實施例5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加強筋結構的模式透視圖及實施例5的物鏡驅動裝置的製造方法的視圖。
圖12是實施例6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可動體的主視圖。
圖13是表示實施例6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加強筋結構的模式透視圖及實施例5的物鏡驅動裝置的製造方法的視圖。
圖14是傳統物鏡驅動裝置的結構圖。
注意,為了示意表示而描述了附圖的全部和局部,它們不一定忠實地表現出如圖所示的部件的實際相對尺寸和位置。
實施例1用圖1-圖3來說明本發明實施例1的物鏡驅動裝置。
首先,說明物鏡驅動裝置的振動特性。
圖3是物鏡驅動裝置的跟蹤方向位移增益頻率特性。在全頻帶區域中,最大的位移增益的峰值被稱為一次共振,而高頻峰值被稱為高次共振。
在10kHz左右所示的不需要的共振是由支承印刷電路板本身的共振引起的。
以如圖所示的增益交叉頻率fx為界,低頻側表示物鏡驅動裝置的伺服頻帶區(通過控制物鏡驅動裝置而能夠減小振動、誤差的頻率區),高頻側是非伺服頻帶區(物鏡驅動裝置不響應的高頻區)。
當不需要的共振處於非伺服頻帶區中時,在施加超過最小跟蹤位移的線圈電流的場合下,超過了物鏡驅動裝置的跟蹤精度,恐怕會陷入偏高磁軌狀態。
但由於在不進行伺服動作的頻帶區中,所以,其位移不受控制並且不能消除偏高磁軌狀態。
在使用物鏡驅動裝置的裝置(如DVD盤裝置)中,在增益交叉頻帶區中,用相位補償濾波器來保證對伺服控制穩定的35度-40度的相位界限。此時,如果存在由不需要的共振引起的相位錯亂,則恐怕無法確保相位界限。
因此,在非伺服頻帶區中的不需要共振使得光碟裝置的跟蹤控制的追蹤性能變差。此外,它也造成損耗無效電能。
如上所述,為了實現追蹤性能強的光碟裝置,抑制支承印刷電路板本身的共振是很重要的。
因此,在實施例1的物鏡驅動裝置中,為了抑制支承印刷電路板本身的共振,鏡座13具有四條加強筋13a。
此外的結構與上述的傳統物鏡驅動裝置的例子一樣。
圖1是實施例1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可動體的主視圖、沿A-A面截取的截面圖和沿B-B面截取的截面圖。圖2是表示實施例1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加強筋結構的模式透視圖(比實際情況放大地示出了加強筋)。
可動體是指在物鏡驅動裝置中通過吊線9保持的活動部分,其包括物鏡驅動裝置1、鏡座13、聚焦線圈3、跟蹤線圈4、支承印刷電路板5、吊線9。
可動體以外部分與上述的傳統物鏡驅動裝置的例子一樣,因此省略了對其的說明。
在實施例1的物鏡驅動裝置中,除了鏡座的四條加強筋13a和線圈(聚焦線圈3和跟蹤線圈4)的繞線的配置以外,其它部分與傳統的物鏡驅動裝置的例子一樣並且用相同符號表示,因此省略了對其的說明。
如圖1、2所示,鏡座13的加強筋13a如此加強了支承印刷電路板5的底部,即它們緊貼著突出到鏡座側面(正面和背面)外的支承印刷電路板5(兩塊支承印刷電路板的各自兩側突出到鏡座側面外(總共四處))。支承印刷電路板5的和加強筋13a相互接觸的面最好用粘接劑被固定住。
不接觸鏡座側面的加強筋面是相對鏡座側面傾斜的面。實施例1的加強筋13a是截面成直角三角形的三稜柱形,接觸印刷電路板的面具有該直角三角形的形狀。
以該三角形的底邊(相交成直角的一邊)為底側(與鏡座側面相同的平面),三角形頂點(離鏡座側面最遠的部分)位於支承印刷電路板的線圈定位部(在支承印刷電路板前端附近的部位上)的附近。
加強筋的截面也可以代替三角形地成梯形。不接觸鏡座側面的加強筋的梯形面構成了相對鏡座側面傾斜的面。
聚焦線圈3和跟蹤線圈4的線卷的各自卷頭端和卷末端被固定在四處線圈定位部上。
以下,利用在圖1的A-A面上截取的截面圖(在圖1的主視圖中從右看截面A-A的截面圖)及圖2來說明卷線處理方法。
當在支承印刷電路板前端附近的線圈定位部5a上卷繞數圈聚焦線圈3的卷線並固定後(構成聚焦線圈3的卷頭端),從卷頭端拉出的卷線以具有直角三角形形狀的加強筋13a的斜面為導向線地沿該斜面設置。
沿該斜面配置的卷線被引向帶加強筋的鏡座13的聚焦線圈卷繞部。隨後,進行卷線卷繞地形成了聚焦線圈3。
在卷繞結束後,以在線圈定位部5b側的加強筋13a的斜邊為導向線地沿該斜面設置卷線。
沿該斜面設置的卷線被引向在支承印刷電路板前端附近的線圈定位部5 b並被卷繞多圈地被固定在線圈定位部5b上(構成了聚焦線圈3的卷末端)。
同樣地,跟蹤線圈4也以另外離格加強筋的斜邊為導向線地進行設置,並且在帶加強筋的鏡座13的跟蹤線圈卷繞部上進行卷繞。
用圖1的B-B截面來說明在支承印刷電路板的線圈定位部5a和帶加強筋的鏡座13的聚焦線圈卷繞部之間的聚焦線圈3的布線路徑3a、3b。
在傳統例的物鏡驅動裝置中,由於沒有加強筋(沒有線圈導向線),所以,在通過機械方式自動布線的場合下,布線路徑有可能選擇最短路線3a。
但是,最短路徑3a恐怕會接觸到吊線(最短路徑3a和吊線9之間相互幹擾)。在物鏡驅動裝置的組裝過程中,由於在上述卷線工序後是吊線9插入工序,所以,如果吊線9接觸到聚焦線圈,則恐怕會發生插入不良現象。
另一方面,在實施例1的物鏡驅動裝置中,聚焦線圈3的布線路徑通過加強筋受到引導並被固定在3b的路徑上。
在布線路徑3b的情況下,不用擔心接觸到吊線9。因此,沒有出現上述組裝過程中的問題,物鏡驅動裝置的組裝變得容易了並提高了產品質量。
接著,說明本實施例的結果。由於採用帶有三角形加強筋的鏡座,所以,沒有產生不需要的共振6dB(12kHz),過去為40dB的高次共振界限(1kHz的位移增益與高次共振的峰值差)被改善為45dB。
由此一來,物鏡驅動裝置對光學信息記錄載體的跟蹤性能提高了。
而且,可以進行利用自動機械的穩定的線圈頭端和末端的處理(線圈的卷頭端和卷末端被固定在支承印刷電路板上的處理)以及吊線的插入。
實施例2用圖4、5來說明本發明實施例2的物鏡驅動裝置。
在實施例2的物鏡驅動裝置中,為了抑制支承印刷電路板本身的共振,設有帶四條加強筋的鏡座14和帶多個切口的支承印刷電路板15。加強筋14a的形狀與實施例1的加強筋不同。
此外的結構與上述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傳統例一樣。
圖4是實施例2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可動體的主視圖和沿A-A面截取的截面圖。圖5是表示實施例2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加強筋14a結構的模式透視圖(比實際情況放大地示出了加強筋)。
可動體是指在物鏡驅動裝置中通過吊線9保持的活動部分,其包括物鏡驅動裝置1、鏡座14、聚焦線圈3、跟蹤線圈4、支承印刷電路板15、吊線9。
可動體以外部分與上述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傳統例一樣,因此省略了對其的說明。
在實施例2的物鏡驅動裝置中,除了鏡座的四條加強筋14a、支承印刷電路板15的多個切口和線圈(聚焦線圈3和跟蹤線圈4)的繞線的配置以外,其它部分與物鏡驅動裝置的傳統例一樣並且用相同符號表示,因此省略了對其的說明。
如圖4、5所示,帶加強筋的鏡座14的加強筋14a如此加強了支承印刷電路板15的底部,即它們緊貼著突出到鏡座側面(正面和背面)外的支承印刷電路板15(兩塊支承印刷電路板的各自兩側突出到鏡座側面外(總共四處))。
聚焦線圈3和跟蹤線圈4的卷線的各自卷頭端和卷末端被固定在這四個線圈定位部上。
在實施例2中,支承印刷電路板15的和加強筋14a相互接觸的面也最好用粘接劑被固定住,但也可以不被固定住。
在線圈定位部上,線圈卷線如此捲成數圈地纏繞著加強筋14a和帶切口的支承印刷電路板15,即它們把加強筋14a和帶切口的支承印刷電路板15捆成一束。加強筋14a和帶切口的支承印刷電路板15通過線圈卷線而被捆綁地固定在一起。
通過這樣的結構,通過加強筋14a抑制了帶切口的支承印刷電路板15的共振現象。
在與帶切口的支承印刷電路板15一樣高的情況下,加強筋14a成與在構成切口的部分上的支承印刷電路板15一樣寬或窄一些的形狀。帶切口的支承印刷電路板15在定位部15a、15d以外的部分上具有多個切口15b、15c(切口也可以只有一個)。
以下,利用沿圖4的A-A的面截取的截面圖(在圖4的主視圖中從右面看截面A-A的截面圖)及圖5來說明卷線處理方法。
在支承印刷電路板前端附近的線圈定位部15a上,在如此捲成數圈地把聚焦線圈3的卷線固定在帶切口的支承印刷電路板15和加強筋14a上以後(構成聚焦線圈3的卷頭端),即它們將加強筋14a和帶切口的支承印刷電路板15捆成一束,從卷頭端引出的卷線經過帶切口的支承印刷電路板的切口15b(以切口15b為導向機構)並被引向帶加強筋的鏡座14的聚焦線圈卷繞部。隨後,進行卷線的卷繞地形成聚焦線圈3。
在卷繞結束後,卷線經過帶切口的支承印刷電路板的切口15c(以切口15c為導向機構)並被引向在支承印刷電路板前端附近的線圈定位部15d。
在線圈定位部15d上,如此捲成數圈地把聚焦線圈3的卷線固定在帶切口的支承印刷電路板15和加強筋上(構成聚焦線圈3的卷末端),即它們將加強筋和帶切口的支承印刷電路板15捆成一束。
同樣地,也在捲成數圈地把跟蹤線圈4的卷線固定在帶切口的支承印刷電路板15和加強筋上以後,以帶切口的印刷電路板的切口15b、15c為導向機構地把被固定的卷線引向跟蹤線圈卷繞部上,在所述的跟蹤線圈卷繞部上卷繞卷線。
在實施例2的物鏡驅動裝置中,聚焦線圈3的布線路徑通過帶切口的支承印刷電路板的切口15b、15c進行引導並且被固定在3b的路徑(圖1的B-B的截面圖)上。
在布線路徑3b中,不用擔心會接觸到吊線9。因此,沒有產生組裝過程中的問題,物鏡驅動裝置的組裝變得容易了,產品質量提高了。
根據該實施例,沒有不需要的共振6dB(12kHz),過去為40dB的高次共振界限(1kHz的位移增益與高次共振的峰值差)被改善為45dB。
由此一來,物鏡驅動裝置對光學信息記錄載體的跟蹤性能提高了。
而且,可以進行利用自動機械的穩定的線圈頭端和末端的處理(線圈的卷頭端和卷末端被固定在支承印刷電路板上的處理)以及吊線的插入。
實施例3用圖6、7來說明本發明實施例3的物鏡驅動裝置。
在實施例3的物鏡驅動裝置中,為了抑制支承印刷電路板本身的共振,設有帶四條加強筋的鏡座16。加強筋16a的形狀與實施例1或實施例2的加強筋不一樣。
此外的結構與上述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傳統例一樣。
圖6是實施例3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可動體的主視圖和沿A-A面截取的截面圖。圖7是表示實施例3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加強筋16a結構的模式透視圖(與實際情況相比放大地示出了加強筋)。
可動體是指在物鏡驅動裝置中通過吊線9保持的活動部分,其包括物鏡驅動裝置1、鏡座16、聚焦線圈3、跟蹤線圈4、支承印刷電路板5、吊線9。
可動體以外部分與上述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傳統例一樣,因此省略了對其的說明。
在實施例3的物鏡驅動裝置中,除了鏡座的四條加強筋16a線圈(聚焦線圈3和跟蹤線圈4)的繞線配置以外,其它部分與物鏡驅動裝置的傳統例一樣並且用相同符號表示,因此省略了對其的說明。
如圖6、7所示,帶加強筋的鏡座16的加強筋16a如此加強了支承印刷電路板5的底部,即它們緊貼著突出到鏡座側面(正面和背面)外的支承印刷電路板5(兩塊支承印刷電路板的各自兩側突出到鏡座側面外(總共四處))。
聚焦線圈3和跟蹤線圈4的卷線的各自卷頭端和卷末端被固定在這四個線圈定位部上。
在實施例3中,支承印刷電路板15的和加強筋14a相互接觸的面也最好用粘接劑被固定位,但也可以不被固定住。
在線圈定位部上,線圈卷線如此捲成數圈地纏繞著加強筋16a和帶切口的支承印刷電路板5,即它們把加強筋16a和帶切口的支承印刷電路板5捆成一束。加強筋16a和帶切口的支承印刷電路板5通過線圈卷線被捆綁地固定在一起。
由此一來,通過加強筋抑制了支承印刷電路板5本身的共振現象。
以下,利用沿圖6的A-A面截取的截面圖(在圖6的主視圖中從右側看截面A-A的截面圖)和圖7來說明卷線處理方法。
在支承印刷電路板前端附近的線圈定位部5a上,在如此捲成數圈地把聚焦線圈3的卷線固定在支承印刷電路板5和加強筋16a上以後(構成聚焦線圈3的卷頭端),即它們將加強筋16a和支承印刷電路板5捆成一束,從卷頭端引出的卷線沿在成形於加強筋16a上的凸臺部上設置的斜面來布置(以斜面為導向機構)並隨後被引向鏡座16的聚焦線圈卷繞部。隨後,進行卷線的卷繞地形成聚焦線圈3。
在卷繞結束後,卷線沿在成形於加強筋16a上的凸臺部上設置的斜面布置(以斜面為導向機構),隨後,它被引向在支承印刷電路板前端附近的線圈定位部5b。
在線圈定位部5b上,如此捲成數圈地把聚焦線圈3的卷線固定在支承印刷電路板5和加強筋16a上(構成聚焦線圈3的卷末端),即它們將加強筋16a和支承印刷電路板5捆成一束。
同樣地,也以加強筋16a的槽部為導向機構並捲成數圈地把跟蹤線圈4的卷線固定在支承印刷電路板5和加強筋16a上,並在帶加強筋的鏡座16的跟蹤線圈卷繞部上卷繞卷線。
在實施例3的物鏡驅動裝置中,聚焦線圈3的布線路徑通過設置在加強筋凸臺部上的斜面進行引導並且被固定在3b的路徑(圖1的B-B的截面圖)上。
在布線路徑3b中,不用擔心會接觸到吊線9。因此,沒有產生組裝過程中的問題,物鏡驅動裝置的組裝變得容易了,產品質量提高了。
根據該實施例,不存在不希望的共振6dB(12kHz),過去為40dB的高次共振界限(1kHz的位移增益與高次共振的峰值差)被改善為45dB。
由此一來,物鏡驅動裝置對光學信息記錄載體的跟蹤性能提高了。
而且,可以進行利用自動機械的穩定的線圈頭端和末端的處理(線圈的卷頭端和卷末端被固定在支承印刷電路板上的處理)以及吊線的插入。
實施例4用圖8、9來說明本發明實施例4的物鏡驅動裝置。
在實施例4的物鏡驅動裝置中,為了抑制支承印刷電路板本身的共振,設有帶四條加強筋的鏡座17。加強筋17a的形狀與實施例1、實施例2或實施例3的加強筋不一樣。
此外的結構與上述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傳統例一樣。
圖8是實施例4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可動體的主視圖和沿A-A面截取的截面圖。圖9是表示實施例4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加強筋17a結構的模式透視圖(與實際情況相比放大地示出了加強筋)。
可動體是指在物鏡驅動裝置中通過吊線9保持的活動部分,其包括物鏡驅動裝置1、鏡座17、聚焦線圈3、跟蹤線圈4、支承印刷電路板5、吊線9。
可動體以外的部分與上述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傳統例一樣,因此省略了對其的說明。
在實施例4的物鏡驅動裝置中,除了鏡座的四條加強筋17a線圈(聚焦線圈3和跟蹤線圈4)的繞線配置以外,其它部分與物鏡驅動裝置的傳統例一樣並且用相同符號表示,因此省略了對其的說明。
如圖8、9所示,帶加強筋的鏡座17的加強筋1a如此加強了支承印刷電路板5的底部,即它們緊貼著突出到鏡座側面(正面和背面)外的支承印刷電路板5(兩塊支承印刷電路板的各自兩側突出到鏡座側面外(總共四處))。
聚焦線圈3和跟蹤線圈4的卷線的各自卷頭端和卷末端被固定在這四個線圈定位部上。
在實施例4中,支承印刷電路板15的和加強筋14a相互接觸的面也最好用粘接劑被固定住,但也可以不被固定住。
在線圈定位部上,線圈卷線如此捲成數圈地纏繞著加強筋17a和支承印刷電路板5,即它們把加強筋17a和支承印刷電路板5捆成一束。加強筋17a和支承印刷電路板5通過線圈卷線被捆綁地固定在一起。
由此一來,通過加強筋抑制了支承印刷電路板5本身的共振現象。
以下,利用沿圖8的A-A面截取的截面圖(在圖8的主視圖中從右側看截面A-A的截面圖)和圖9來說明卷線處理方法。
在支承印刷電路板前端附近的線圈定位部5a上,在如此捲成數圈地把聚焦線圈3的卷線固定在支承印刷電路板5和加強筋17a上以後(構成聚焦線圈3的卷頭端),即它們將加強筋17a和支承印刷電路板5捆成一束,從卷頭端引出的卷線經過成形於加強筋17a上槽部並被引向鏡座17的聚焦線圈卷繞部。隨後,進行卷線的卷繞地形成聚焦線圈3。
在卷繞結束後,卷線經過成形於加強筋17a上的槽部(以槽部為導向機構)並被引向在支承印刷電路板前端附近的線圈定位部5b。
在線圈定位部5b上,如此捲成數圈地把聚焦線圈3的卷線固定在支承印刷電路板5和加強筋17a上(構成聚焦線圈3的卷末端),即它們將加強筋17a和支承印刷電路板5捆成一束。
同樣地,也以加強筋17a的槽部為導向機構並捲成數圈地把跟蹤線圈4的卷線固定在支承印刷電路板5和加強筋17a上,並在帶加強筋的鏡座17的跟蹤線圈卷繞部上卷繞卷線。
在實施例4的物鏡驅動裝置中,聚焦線圈3的布線路徑通過加強筋的槽進行引導並且被固定在3b的路徑(圖1的B-B的截面圖)上。
在布線路徑3b中,不用擔心會接觸到吊線9。因此,沒有產生組裝過程中的問題,物鏡驅動裝置的組裝變得容易了,產品質量提高了。
根據該實施例,不存在不希望的共振6dB(12kHz),過去為40dB的高次共振界限(1kHz的位移增益與高次共振的峰值差)被改善為45dB。
由此一來,物鏡驅動裝置對光學信息記錄載體的跟蹤性能提高了。
而且,可以進行利用自動機械的穩定的線圈頭端和末端的處理(線圈的卷頭端和卷末端被固定在支承印刷電路板上的處理)以及吊線的插入。
實施例5用圖10、11來說明本發明實施例5的物鏡驅動裝置。
在實施例5的物鏡驅動裝置中,為了抑制支承印刷電路板本身的共振,在由支承印刷電路板5突出到鏡座外的部分和鏡座18側面限定的角上塗布粘接劑。
此外,鏡座18具有與所述支承印刷電路板5膠結的膠結部。
所述膠結部具有貯存粘接劑的第一凹部、從第一凹部向著支承印刷電路板的底部延伸的槽部。
此外的結構與上述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傳統例一樣。
圖10是實施例5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可動體的主視圖、右側視圖(示出取出支承印刷電路板的狀態)和沿B-B面截取的截面圖。圖11(a)是表示實施例5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加強筋結構的模式透視圖(與實際情況相比放大地示出了加強筋),圖11(b)示出了本發明物鏡驅動裝置的製造方法。
可動體是指在物鏡驅動裝置中通過吊線9保持的活動部分,其包括物鏡驅動裝置1、鏡座18、聚焦線圈3、跟蹤線圈4、支承印刷電路板5、吊線9。
可動體以外的部分與上述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傳統例一樣,因此省略了對其的說明。
如圖10的右側視圖和圖11所示,鏡座18在底部(支承印刷電路板5和鏡座18接合的粘接劑塗布部位)上具有第一凹部18a和槽部18b。兩塊支承印刷電路板5的接合部(兩個部位)都具有相同的結構。
在圖11(b)中,粘接劑19a在第一凹部18a上露出頭地被盛放著,隨後,沿箭頭20的方向推壓支承印刷電路板5。
通過推壓支承印刷電路板5,粘接劑19a沿槽延展。
結果,如圖11(c)所示,支承印刷電路板5緊貼著鏡座底面地被固定住。
此外,沿槽部延展的粘接劑溢流向由支承印刷電路板5突出到鏡座外的部分和鏡座18側面(正面和背面)限定的角(槽部端頭與該角部相通)。
溢出的粘接劑19b在該角部上凝固並加強了支承印刷電路板的底部,從而抑制了支承印刷電路板5本身的共振。
根據該實施例,不存在不希望的共振6dB(12kHz),過去為40dB的高次共振界限(1kHz的位移增益與高次共振的峰值差)被改善為45dB。
由此一來,物鏡驅動裝置對光學信息記錄載體的跟蹤性能提高了。
而且,可以進行利用自動機械的穩定的線圈頭端和末端的處理(線圈的卷頭端和卷末端被固定在支承印刷電路板上的處理)以及吊線的插入。
實施例6用圖12、13來說明本發明實施例6的物鏡驅動裝置。
在實施例6的物鏡驅動裝置中,為了抑制支承印刷電路板本身的共振,在由支承印刷電路板5突出到鏡座外的部分和鏡座21側面限定的角上塗布粘接劑。
透鏡1被安裝在鏡座21上。在鏡座21的正面上,設有第二凹部21a、從第二凹部21a起分別延伸向透鏡1和所述角部的槽部21b(圖12)。
此外的結構與上述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傳統例一樣。
圖12是實施例6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可動體的主視圖。圖13(a)是表示實施例6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加強筋結構的模式透視圖(與實際情況相比放大地示出了加強筋),圖13(b)、13(c)示出了本發明物鏡驅動裝置的製造方法。
可動體是指在物鏡驅動裝置中通過吊線9保持的活動部分,其包括物鏡驅動裝置1、鏡座18、聚焦線圈3、跟蹤線圈4、支承印刷電路板5、吊線9、透鏡保護殼23(在圖13中示出了透鏡保護殼23)。
可動體以外的部分與上述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傳統例一樣,因此省略了對其的說明。
在圖13(b)中,粘接劑22a在第二凹部21a上露出頭地被盛放著,隨後,沿箭頭24的方向推壓透鏡保護殼23。
通過推壓支承印刷電路板5,粘接劑19a沿槽延展。
結果,如圖13(c)所示,透鏡保護殼23緊貼著鏡座底面地被固定住。
沿槽部21b延展的粘接劑到達物鏡1周圍並把物鏡固定在鏡座上。
此外,沿槽部21b延展的粘接劑溢流向由支承印刷電路板5突出到鏡座外的部分和鏡座18側面限定的角(槽部端頭與該角部相通)。
溢出的粘接劑22b在該角部上凝固並加強了支承印刷電路板的底部,從而抑制了支承印刷電路板5本身的共振。
在實施例6中,只加強了突出到鏡座前面外的支承印刷電路板5的底部。因此,最好通過實施例5等的方法實現對突出到鏡座背面外的支承印刷電路板5底部的加強。
根據該實施例,不存在不希望的共振6dB(12kHz),過去為40dB的高次共振界限(1kHz的位移增益與高次共振的峰值差)被改善為45dB。
由此一來,物鏡驅動裝置對光學信息記錄載體的跟蹤性能提高了。
透鏡保護殼23例如由ジユラコン(註冊商標)等柔軟的成形材料製成並且筒形部分23a比透鏡前面突出。
在設有透鏡保護殼23的情況下,在光學拾取器進行無規律動作的場合下,儘管柔軟的透鏡保護殼23碰撞記錄載體,但比鏡頭保護殼的前面更靠進深地設置的物鏡1沒有撞到記錄載體。
透鏡保護殼23如上所述地保護記錄載體和物鏡1不被偶然損壞。因此,透鏡保護殼23本身是有用的,而不是為了所謂的加強支承印刷電路板5的本發明目的而新設的部件。
實施例6的物鏡驅動裝置具有無需追加新部件地實現跟蹤性能強的物鏡驅動裝置的作用。
此外,根據上述製造方法,無需增加新工序,就能加強前突的支承印刷電路板5的底部。
根據本發明,由於支承印刷電路板的線圈定位部沒有造成不希望有的共振和不需要的相位錯亂,所以,獲得了實現了跟蹤性能強的且製作容易、廉價的物鏡驅動裝置的有利效果。
此外,根據本發明,獲得了實現了利用自動機械的線圈頭尾端的固定作業容易進行的物鏡驅動裝置的有利效果。
根據本發明,無須追加新製造工序,就獲得了實現了跟蹤性能強的物鏡驅動裝置的廉價製造方法的有利效果。
儘管根據優選實施形式並按照一定詳細程度地說了本發明,但起優選實施形式的揭示內容在結構細節方面應該可以變化,在不超出所要求保護的本發明的範圍和精神的前提下,可以實現各要素的組合和順序的變化。
工業實用性本發明的物鏡驅動裝置及其製造方法可被用作對光學信息記錄載體(如DVD盤)進行聚焦和跟蹤的物鏡驅動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權利要求
1.一種物鏡驅動裝置,其特徵在於,它具有物鏡、保持所述物鏡的鏡座、具有大致平行於所述物鏡的聚焦方向的中心軸線的聚焦線圈、具有大致平行於所述物鏡的跟蹤方向的中心軸線的跟蹤線圈、在所述聚焦線圈和跟蹤線圈的周圍產生磁場的磁鐵、突出到所述鏡座側面外的且具有固定所述聚焦線圈和跟蹤線圈中至少一方的線圈的卷繞端的定位部的支承印刷電路板、多根由導電材料製成的支承線,所述鏡座具有與所述支承印刷電路板的突出到鏡座外的部分的至少局部相接觸的加強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物鏡驅動裝置,其特徵在於,不與所述鏡座的側面相接觸的加強筋面是相對所述鏡座的側面傾斜的面,沿該斜面設置被所述線圈定位部固定的所述線圈的線。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物鏡驅動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線圈通過把所述線圈的線一圈或多圈地卷繞在所述印刷電路板及所述加強筋的周圍而被固定在所述定位部上。
4.如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物鏡驅動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加強筋部具有階梯部或槽部,沿所述階梯部或所述槽部設置被所述線圈定位部固定的所述線圈的線。
5.如權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物鏡驅動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承印刷電路板具有多個切口,沿所述切口設置被所述線圈定位部固定的所述線圈的線。
6.一種物鏡驅動裝置,其特徵在於,它具有物鏡、保持所述物鏡的鏡座、具有大致平行於所述物鏡的聚焦方向的中心軸線的聚焦線圈、具有大致平行於所述物鏡的跟蹤方向的中心軸線的跟蹤線圈、在所述聚焦線圈和跟蹤線圈的周圍產生磁場的磁鐵、突出到所述鏡座側面外的且具有固定所述聚焦線圈和跟蹤線圈中至少一方的線圈的卷繞端的定位部的支承印刷電路板、多根由導電材料製成的支承線、被塗布在由所述支承印刷電路板突出到所述鏡座外的部分和所述鏡座的側面限定的角上的加強粘結劑。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物鏡驅動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鏡座具有與所述支承印刷電路板膠接的膠接部,所述膠接部具有貯存粘結劑的第一凹部、從第一凹部起向著所述支承印刷電路板的底部延伸的槽部。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物鏡驅動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鏡座具有貯存粘結劑的第二凹部、從第二凹部起向著所述物鏡延伸的槽部、從第二凹部起向著所述支承印刷電路板的底部延伸的槽部。
9.一種製造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物鏡驅動裝置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它包括把粘結劑滴落在被設置在所述鏡座上的第一凹部中的步驟;在通過把所述支承印刷電路板推壓在第一凹部上來固定所述支承印刷電路板的同時,通過沿從第一凹部起向著所述角延伸的所述鏡座槽部延展所述粘結劑而使所述粘結劑溢流向所述角。
10.一種製造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物鏡驅動裝置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它包括把粘結劑滴落在被設置在所述鏡座上的第二凹部中的步驟;在通過把所述支承印刷電路板推壓在第二凹部上來固定所述支承印刷電路板的同時,通過沿從第二凹部起向著所述角延伸的所述鏡座槽部延展所述粘結劑而使所述粘結劑溢流向所述角。
全文摘要
本發明要提供一種跟蹤性能強的且製造容易、廉價的物鏡驅動裝置。在鏡座上設置了加強支承印刷電路板的線圈定位部的加強筋部,聚焦線圈和跟蹤線圈的卷繞端通過同時卷繞而被固定在支承印刷電路板和加強筋部上。
文檔編號G11B7/22GK1386270SQ01802144
公開日2002年12月18日 申請日期2001年7月19日 優先權日2000年7月24日
發明者藤川康夫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