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有祿和式太極拳第六代嫡系傳人
2023-04-11 03:24:43 2
和有祿1963年生於河南省溫縣趙堡鎮一個太極拳世家。自幼隨父習祖傳拳法,是和式太極拳第六代嫡系傳人,現任趙堡和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國家一級武術裁判,優秀社會體育指導員,曾在國內舉辦的多種太極拳比賽中榮獲套路、推手冠亞軍。
其曾祖和兆元自幼習武,在原趙堡太極拳基礎上加以改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和氏太極拳」。清朝鹹豐年間,和兆元跟隨曾為三代帝王之師大臣李棠階進京,設擂十餘天無遇敵手,並和京城武林高手切磋交流技藝。和兆元在李棠階陰陽八卦理論的指導下,集思廣益,進一步發展完善了和氏太極拳,成為名揚四方的一代宗師。後經和家一門嚴格的傳授,基本保持了拳術的古老原貌。
和氏太極拳除具備諸家太極的共同要點外,其特色是:圓轉自然,旋轉靈活,沒有明顯發勁、抖動、扭腰、坐胯、大幅度移位等動作。而是由松靜柔和、一動百動、內外一致的招式貫穿始終。即:「上欲動而中節動之,中節動而上下合之」,「上體百骸終歸於一氣」。造型優美,適應性強,可打「臥牛之地」,久練而無氣喘勞累的現象。
在技擊上,和式太極拳非遇困境不先出擊。通常是「後發先至」,「以靜制動」,「以柔克剛。要求鍛鍊皮膚的靈敏感。當您功夫在身時,周身好像布滿無數哨兵,無論敵方從何種角度向你偷襲,當他與你的皮毛似挨非挨時,你便會迅速做出適當的反應,或化或發,無不得心應手。敵方來的愈猛,力氣愈大,失敗的也就愈慘。在別人看來,你似乎並未怎麼動。這就是所謂的「打人不露形」。
和有祿幼年時正處「文革」時期,受左的思潮影響,祖傳的拳術不敢公開演練,只能在家裡由父親和士英「偷偷」地傳授。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遍及全國各地,武術熱興起,也激起了和有祿要把這一優秀的拳種繼承發展,並傳播開來,造福於人民的決心和信心。二十多個寒來署往,他苦練不輟,終於練就了一身功夫。
80年代初,和有祿應徵入伍。當部隊首長知道是和氏太極的正宗傳人後,每有集會,都必定讓他表演,他以輕靈圓活、舒展大方的演練徵服了官兵,紛紛請他收徒傳藝。
和有祿對家傳的拳術不斷挖掘、整理,對太極拳的技術方面也有獨到見解。他認為:太極拳是儒家、道家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在技術方面真正體現了以弱勝強,逆來順變,「無為無不為」的風格,充分體現了陰陽辯證的道理。
在與同道切磋技藝時,和有祿從不主動攻擊對方,而是待對方攻擊他時,憑藉自己深厚的功底,捨己從人,在對方認為必勝而發力時,反而被擊出,充分體現了太極「四兩拔千斤「的技術精髓。
在成都,和有祿的到來在當地武術愛好者中並沒有引起重視,都有些輕視他。有武功高超的同道邀請他到住處推手,搭手之間,對方已被輕鬆制服,於是成都太極界開始對他刮目相看,紛紛向他求教。現在,他正在成都、重慶利用出差之機教授太極拳,學員中的有教授、醫生、學者及普通武術愛好者,和有祿從不因對方身份而厚此薄彼,受到了武林人士的尊重。
為推廣和氏太極拳,和有祿走訪了西安、寧夏、成都、重慶、河北等地,並與香港、義大利、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太極拳愛好者取得聯繫,並在臺灣《太極拳》及內地的《武當》、《永年太極會刊》、《少林與太極》等雜誌上發表文章,為推廣太極拳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