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常識高中
2023-03-30 03:46:39 2
春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裡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遊串。」這是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寫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了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歲首春節的風俗。
但當時的曆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曆」,明確規定以農曆正月為歲首。
從這時起,農曆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
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
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
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龍抬頭節 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
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
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較為古老的傳統節日。每逢陰曆五月初五這天,人們都要在江河湖海上舉行賽龍舟,還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採艾蒿等,這些活動已成為千古不變的習俗,從古至今一直在沿續著。
若說到端午節的來歷,人們首先就會想到愛國詩人屈原。相傳戰國時,楚襄王寵信奸佞,屈原因仗義直言遭革職放逐。
秦國趁機進攻楚國,楚地千裡疆域毀於一旦。眼見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回天,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羅江而去。
當地百姓聞聽屈原投江,紛紛前來救助,他們順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尋見屈原的屍體,湖面上舟船往來穿梭百舸爭遊的場景蔚為壯觀。這一日正是陰曆五月初五日。
後來,每逢這一天,人們就在江河上賽龍舟,意在懷念屈原。人們還把粽子投入水裡,只為了餵飽魚龍蝦蟹,保全屈原的屍身不被吞食。
七夕情人節 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鬼節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又州俗稱「鬼節」,「施孤」。
本是印度一種佛教儀式,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 中秋節.中秋一詞始見於《周禮》:「中春晝,鼓擊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雲。」
據歐陽詹》長安玩月詩序》記載:「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園。」
這就是說,舊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八月的中間,故謂之中秋。 中秋,又稱「仲秋」、「團圓節」、「八月節」等,現已成為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
中秋的起源,很可能與上古祭月的禮儀有關。「天下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禮記》)按習慣,夕月一般都在農曆八月十五日舉行(也有在立秋日前後)。
歷代帝王都沿襲此俗。 雖然祭月的習俗開始年代無法確定,就現有的文字資料來看,漢代枚乘的《七發》中說,「客曰: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並往觀潮於廣陵之曲江」,這或許是今天中秋後觀錢塘潮風俗的由來。
大約到了魏晉之時,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
待到宋時,才正式定為中秋節:「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裡,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月餅被列為節日佳品,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佳句。南宋中秋節活動,則更為豐富多彩: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
是夕,人家有賞月之舉,或攜湖海,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
並在江上施放萬盞「小點紅」(小羊皮燈),燦如繁星,十分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