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四大名山是什麼?龍虎山是道教的發祥地
2023-03-30 17:11:39 2
很多人都認為佛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其實佛教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而中國真正的本土宗教是道教,在中國道教有四大名山分為是武當山、青城山、龍虎山、齊雲山,龍虎山更是被認為中國道教的發祥地,張道陵的後裔世居龍虎山傳承至今,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中國道教四大名山的歷史。
道教四大名山:武當山
武當山,又稱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嶽」、「玄嶽」、「大嶽」之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聖地之一,位於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境內,明代,武當山被皇帝封為「大嶽」、「治世玄嶽」,被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武當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嶽共朝宗」的「五嶽之冠」的顯赫地位聞名於世。武當武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流派。元末明初,道士張三丰集其大成,開創武當派,並影響至今。
武當道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流派,它的教理、教義與中國道教如出一轍,武當道教是「以武當山為本山,以信仰真武——玄武,重視內丹修煉,擅長雷法及符籙禳,強調忠孝倫理、三教融合為主要特徵的」一種道教派別。許多達官貴人到此修煉,比如周大夫尹喜,漢武帝的將軍戴孟,著名方士、煉丹家馬明生、陰長生曾隱此山修煉,東漢後武當山逐步成為中原道教的活動中心,數以百計的士大夫或辭官不仕、或棄家出走,雲集武當辟穀修道。
隋唐時期,武當道場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促進了武當道教的發展。李唐自稱為老子的後裔,認為老子是李唐的祖宗,便扶持和崇奉道教,使之成為三教之首,而使武當道教受到皇室重視;宋元時期,封建統治者極力推崇和宣揚武當真武神,使真武神的神格地位不斷提高,促使武當道教的形成和在社會上的影響日益擴大,加之鄧若拙、房長鬚、謝天地、孫寂然等入山修道,宣傳道徑,使武當道教得到進一步發展,到明朝達到了巔峰,直至清朝偏重佛教,武當道教才開始沒落。
道教四大名山:青城山
青城山,道教全真道聖地,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分為前山和後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景區內外,天師洞和圓明宮幽靜是青城山的一大特色。
公元143年道教創始人張道陵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天師道傳統乃與上清道結合,對道教的發展影響很大;明朝末期,由於戰亂不斷,道士逃散,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又使局面重新改觀,現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丹臺碧洞宗。
道教四大名山:龍虎山
龍虎山,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此煉丹,傳說「丹成而龍虎現」,故而得名龍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祥地,據道教典籍記載,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時已赴龍虎山定居,此後張天師後裔世居龍虎山,至今承襲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龍虎山在鼎盛時期,建有道觀80餘座,道院36座,道宮數個,是名副其實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國。
從唐會昌至五代末,在龍虎山嗣教的張陵子孫為二十代張諶,二十一代張秉一,二十二代張善,二十三代張季文。此期所建宮觀,即上述之真仙觀、張天師廟,和另一座三清觀。入宋以後,張陵後嗣漸受朝廷重視,龍虎山道教隨之興盛。元代是龍虎山道教的鼎盛時期,此期嗣教的張陵後嗣為三十六代至四十一代,其名依次為張宗演、張與棣、張與材、張嗣成、張嗣德、張正言。從張宗演起,代代被元室封為天師、真人,主領江南道教。至三十八代張與材時,更封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位居諸符籙派之首。
明前中期,此期嗣教的張陵後嗣為四十二至四十九代。最初,朝廷仍沿舊習封張正常為天師,不久,取消「天師」號,只稱大真人。但其領導的正一派,仍為明室所承認和扶持,故至嘉靖末,其教仍能維持不墜。明前中期除對龍虎山原有某些宮觀作過修繕外,新建者寥寥無幾。
道教四大名山:齊雲山
齊雲山,古稱白嶽,與武當山、龍虎山、青城山並稱中國道教四大名山,歷史上素有「黃山白嶽甲江南」之美譽。齊雲山道教沿革屬全真派,在家道,道教又稱「福壽山」,為皖南道教名山,由於避居皖南山,晉朝以前尚無人煙,及至唐朝,才開始有了道,佛教的活動。據佔巖福道長的口述,當地道人歷代相傳:早在唐朝,四川青城山「天穀子道人」的門徒餘氏六三娘從湖北武當山來齊雲山傳道,屬正乙派,養文生、耀生、志生、立生四子皆入道,為齊雲山最早的四大房,是開山建道之始。自餘氏六三娘來到齊雲山,至南宋的數百年間,道,佛二教都在山上建有寺庵,道院,分山而治。
齊雲山道教在明朝之前並沒有多大的發展,直至明朝時期,齊雲山道教沿革才開始逐漸興盛,明嘉靖、萬曆年間發展到鼎盛時期,興建宮,觀,道院,祠,殿及神仙洞府百餘處,真武聖殿被重修,增建配殿及鍾,鼓二樓,宮闕壯麗,嘉靖帝敕名為「玄天太素宮」,並親題「齊雲山」匾額。為解決眾多香客遇洪水被阻於橫江對岸的問題,明萬曆十六年建成石拱「登封橋」,代替了易被衝垮的木橋,便利了遊人登山。清代,齊雲山道教沿革繼續發展,道教雖不被重視,但仍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