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兩人都吃大蒜就聞不到味(南北方的隱形界線)
2023-04-13 15:32:14 2
大蒜,生食顯得濃烈兇狠,熟食又變得綿柔可口,不少人便是被它這般「可剛可柔」的特質吸引。作為調味食材蔥姜蒜「三劍客」中的一員,它憑藉著獨特濃烈上頭的氣味成為餐食中的得力「助手」,並讓擁躉者欲罷不能。
大蒜的氣味,臭可「放浪形骸」,香可撫慰人心 ©攝圖網
然而,也正是這般強勁的氣味,讓不少人聞之卻步。畢竟一口蒜香,足以阻斷一切人與人的友好往來,對日常的社交極具殺傷力。同時,因為大蒜存在的「刺激」成分,也讓「能不能生吃大蒜」成為了快速判定南北人的重要標誌。總之,大蒜與我們的關係真是「相愛相殺」。
大蒜,可以說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調味食材,在很多餐食料理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蔬菜、肉類或海鮮幾乎都能和它撞出誘人的美味。這都與它那「既能捕獲食客,也能驅散眾人「的獨特氣味有關。
大蒜的氣味主要來源是烯丙基甲基硫化物 ©攝圖網
這份奇妙的氣味已經飄了上千年。在中國,有關蒜的最早記錄可見於最早的農事曆書《夏小正》中「卵蒜」的說法。同時,它還有個別稱叫「薤(xiè)白」,但並非是我們如今常見的分瓣大蒜,而是小蒜(的前身)。或許有人會問那「薤」又是什麼?「薤」其實算是我們今天吃的藠頭的前身,分布、食用範圍就更小了。
小蒜,古稱「薤」 ©圖源網絡
中國的大蒜其實是西漢時期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時帶回來的,在西晉文學家張華寫的《博物志》中有記述:「張騫使西域還,得大蒜、番石榴、胡桃、胡蔥、苜蓿、胡荽。」由於是從西域而來的物種,所以也被稱為「胡蒜」、「葫草」。
黃大蒜是漢朝從西域傳入中國的外來物種 ©攝圖網
或許無人料到,這個原產於中亞高山地區的「白胖子」自從來到中國後,頗具人氣。特別是從唐朝開始,大蒜的在藥用、食用方面已經較為普遍。作為崇尚佛教的朝代,當時大蒜因為濃鬱的氣味一度被佛家中人視為葷食禁止食用,但詩僧寒山卻在《詩三百三首》中寫過「蒸豚搵蒜醬,炙鴨點椒鹽」的誘人詩句,可見大蒜與肉同烹造就的美味實在難擋。
搗碎的蒜瓣氣味更加濃烈 ©攝圖網
到了宋朝,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大蒜成功打下廣大的群眾基礎,並且還引起不少討論,有人學胡人「以大蒜塗體,愛其芳氣,又以護寒」;有人則受不了它的氣味戲謔道:「幸脫蔞藤醉,還遭胡蒜燻」;有人甚至把蒜「神化」到宗教中:「女以彩服化祥雲,豕變白象,蒜化雙蓮,凌空而上……」
大蒜是百合科蔥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華夏風物
後至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進一步說明了它可作藥用的部分。大蒜就此在民間的傳播更為廣泛,並且成為了藥食同源的食材。在近現代時期,全國不少地方還擴大了大蒜的種植面積,並且把它當作經濟作物栽培,讓它的人氣足以延續至今。
作為一種適應性很強的植物,百合科蔥屬的大蒜沒有太強的地域屬性,幾乎全國各地都有栽種,而且幾乎沒有哪個地方不吃它,涼菜、燒烤、主食等等都能與它一起構建出美妙的風味。
中國大蒜地圖 ©華夏風物
大蒜雖然是舶來品,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大蒜栽種面積最廣、產量最高的國家之一,2021年中國的大蒜種植面積為1013萬畝,產量為2162.5萬噸。同時排名前五的主產區分別是山東、江蘇、河南、河北和雲南,當然其他省區也基本都有種植,並且都有各自的優品代表。
在北方地區,無論是麵館還是餃子館,坐在其中用餐總能聽到熟悉的「磕」蒜聲,清脆的聲響仿佛喚醒了北方人身體裡的「蒜香」基因,一口面或餃子就一口生大蒜,那是對這一餐的基本尊重。
吃生大蒜算是北方人吃餃子或面時的標配 ©攝圖網
東北地區的人可是吃蒜的一把好手,東北菜裡幾乎每一道菜都能看到大蒜的身影,尖椒幹豆腐、地三鮮等等,就連吃個雞蛋或紅燒肉都忍不住要整點蒜,那更別說吃燒烤或餃子的時候了,沒有生蒜佐餐那根本是不完整的。
東北地區的烤大蒜,香糯可口 ©圖源網絡
在黑龍江的寧安市,每年差不多這個時節便是蒜農們忙著採收大蒜的時候,作為素有黑龍江「小江南」的地方,種出的大蒜自然個大瓣齊,皮薄香濃,辣而味甘。與它品質相似的海城大蒜也算是東北地區有名的大蒜代表之一。
河北邯鄲全國無公害蔬菜示範基地之一,這裡能夠每天給北京提供800噸的新鮮蔬菜。永年地區則早在明朝年間就已經開始種植大蒜,主要在廣府鎮一帶,所以曾叫「廣府蒜」。如今整個永年區周邊的鄉鎮基本都在栽種大蒜,並且憑藉著當地較粘的土壤屬性,孕育出皮薄、瓣厚、辣中帶甜的「國標」產品永年大蒜。
麵館裡餐桌上的裝在筐裡供食客自取的大蒜 ©圖源網絡
另外,天津人也有自己的紫皮寶坻大蒜;內蒙古的包頭市則有以「色白、味辛、肉厚」的「國標」小文公大蒜;在山西的晉中市,一句「長凝蒜,四六瓣」的本地諺語直接道出了當地人氣農物——長凝大蒜,收穫的大蒜幾乎都頭肥瓣大,辛辣味濃,用當地人的說法便是「好吃到你肝兒都顫」。
如果去過山東、河南一帶地方的人,你或許會發現當地的小吃店裡總能看到供食客無限量自取的大蒜,這般豪橫的吃蒜法估計也只有在秦嶺淮河以北的地區常見。
麵館裡餐桌上的裝在筐裡供食客自取的大蒜 ©圖源網絡
說到山東,或許大部分人第一想到便是大蔥,然而,這裡的大蒜也十分出名。說山東是中國大蒜的第二故鄉也不為過。在《東觀漢記》的一書中曾有描寫過東漢時期,兗州刺史李恂從中原引入大蒜到蒼山一帶栽種,漸漸形成「蒜區」,並一直延續至今。
大蒜種植地 ©攝圖網
吃蒜的習慣是不是從那時起不確定,但成為大蒜的主產區是自漢朝就形成的。至今,山東已是全國擁有最大大蒜種植面積和最多產量的地區。尤其在金鄉、蒼山一帶,水資源和土壤資源都給大蒜成長帶來良好條件,無論白皮還是紫皮,金鄉大蒜和蒼山大蒜都個大肥白,鮮脆味濃,辛辣可口,難怪都是優質的「國標」產品。
除了常見的生蒜配餃子外,本地人還喜歡把蒜搗碎,加鹽、醋、醬油和芝麻油,拌勻後就著大饅頭或麵條,讓人慾罷不能。
蒜蓉生蠔 ©攝圖網
緊挨山東的邳州,地處江蘇最北部,從飲食地理文化上來說同樣屬於北方,這裡可是個隱藏的吃蒜地區。
當地有名的大蒜拌雞蛋可以說是地域代表,選用的則是產自本地的邳州白蒜,雞蛋煮熟,白蒜搗碎,兩者混合後,再加入香油、鹽調味,雞蛋和大蒜的香氣相互交融,同時還伴有芝麻的芳氣,配上烙餅包著吃,讓人愛不釋口。
蒜拌雞蛋 ©圖源網絡
再往南走,雖然地界上同屬華東地區,但位於秦嶺以南的上海、江西、福建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區,對大蒜的食用就顯得「小家碧玉」一些,生吃大蒜對他們來說就有些勉為其難了。
不過,這絲毫不影響這些地區同樣能夠栽種出優質的大蒜,比如上海的嘉定大蒜、安徽滁州的來安三蒜、江西上饒的臨湖大蒜和福建的廈門的古宅大蒜。
對於大蒜的喜愛,當然不能只是山東獨霸一方,在地處中原的河南,產蒜、吃蒜可以說都僅次於山東。河南的大蒜種植主要集中在開封的杞縣和鄭州的中牟地區,尤其來自中牟的大白蒜,蒜瓣肥厚,氣味濃烈,還是「國標」產品。
在當地,不管是不是麵館,桌子上總能看到一個裝著蒜的小筐,即便空了,店家也會免費補給食客,那些常吃的燴麵、燜面沒了生蒜可就差點意思,甚至在每年天熱的時候還能吃到獨有的蒜麵條,即以蒜汁打底的撈麵,可以說是本地人的心頭好。
蒜汁撈麵 ©圖源網絡
另外,在湖北、湖南,蒜香造就的美食也不在少數,湖北的醃蒜茄子,湖南的大蒜炒臘肉都是在地代表菜。當然,這背後的功勞自當要頒給各地的知名大蒜,像來自湖北隨州的吉陽大蒜,因為皮薄、肉嫩、瓣勻、味辣的特點成為「國標」產品,還有湖南株洲的茶陵紫大蒜,一樣辛辣濃烈,鮮脆可口。
在西南地區,大蒜更多地是被作調味食材運用,尤其在與辣椒的碰撞下,香辣可口創造出不少美味的雲貴川小吃和菜品。
大蒜與辣椒的組合創造更有滋味的辣感 ©攝圖網
四川菜的麻辣口味,辣的建構除了辣椒以外,大蒜也是一大要素。產自成都的彭州大蒜和溫江大蒜都是當地有名的特產。尤其溫江大蒜,蒜頭扁圓形,外皮淡紫紅色,多為獨頭蒜,香味、辣味比多瓣蒜更勝一籌。
獨頭蒜在西南地區比較常見 ©攝圖網
提及獨頭蒜,就不得不說到雲南,作為全國排名第五的種植大蒜產區,這裡的大蒜多以紫皮獨頭蒜最為有名,顧名思義,獨頭蒜便是只有一個整頭的蒜瓣,從專業角度看,這種蒜其實算是大蒜無法長出側芽形成多瓣的「問題」蒜,但其實並不影響它本身的品質。而且紫皮獨頭蒜的大蒜素含量相較普通白蒜高出了4~6倍,抑菌效果也更明顯。特別是來自大理州的紫皮獨頭蒜,由於種植在高山地區,蒜頭更為飽滿,品質出眾,外皮也很容易剝去,還是「國標」名產。
紫皮獨頭蒜 ©攝圖網
同屬「國標」產品的興義紅皮大蒜,出自貴州黔西南州的興義市,憑藉肉脆汁多,辛辣味重,蒜香味濃的特質,香飄各地餐桌。
大蒜自古就被人們在烹飪肉類食物時用來調味,在兩廣地區,大蒜的用法依然在這裡同樣十分常見。搗碎的蒜蓉不僅能與沙姜共同創出美味的白切雞蘸料,同時還能用於各類肉食、海鮮的烹飪中。更厲害的便是以蒜末為主醃製的辣椒醬,佔據口腔的辣感可以說基本是由大蒜創造的,佐粥、粉、面都是不錯的選擇。來自廣西的玉林大蒜和廣東湛江的黃坡蒜頭都是各地代表。
蒜香辣椒醬 ©圖源網絡
同樣善用大蒜與肉搭配的地方還有西北地區,作為吃牛羊的大區,大蒜能發揮的作用自然不小,尤其在面對羊肉時,類似新疆、青海等地的手扒羊肉,簡單的醋汁配上蒜末就能讓食客享受到絕妙的味感體驗。在這一區,甘肅的民樂紫皮大蒜、陝西鹹陽的興平大蒜、青海海東的樂都紫皮大蒜,以及新疆的吉木薩爾白皮大蒜都是各地的名產。
市場中的大蒜 ©攝圖網
大蒜,既香,也臭,那種兇狠與溫柔,猙獰與安撫,浪蕩與拘謹……可謂把「一體兩面」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愛恨交加。
本期話題討論:你最喜歡怎樣吃蒜或最愛的蒜香料理是什麼?
參考文獻:
[1]吃和實驗室,《薤竟然是蒜的曾用名?揭秘大蒜背後的歷史》,2020.
[2]黑麥,《又愛又恨,一頭蒜的餐桌使命》,2022.
[3]張德純,《蔬菜史話·大蒜》,2013.
[4]花落,《獨頭蒜,是什麼蒜?》,2022.
文丨夕酉
編輯丨木木
圖片編輯丨小虎
百科編輯|44、楊夢琦
封圖丨攝圖網本文由華夏風物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