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一種價值觀是否是正確的標準(價值觀淺說之引申一)
2023-04-16 04:14:22 4
前幾天筆者寫了一篇關於價值觀的逆向解釋,「價值觀淺說之六,價值觀的逆向解釋,也許正是價值觀變化的主因」,裡面談到的關於自我的話題,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自我。
何謂自我,百科有2個方面的解釋,從心理學考慮,自我又稱自我意識或自我概念,是個體對其存在狀態的認知,包括對自己的生理狀態、心理狀態、人際關係及社會角色的認知;而從詞本身角度來看的話,一指自己,二指自己對自己,三指自己肯定自己,四指相偶;相依。同時也指自己反思後純淨公正的內心世界。
解釋比較多,結合筆者之前那篇文章,其實是講的自我的最後一點,通過自身的反思,通過否定之否定的定律,以達到內心純淨公正的程度,或者說是善的最終。
但,其實,自我的範疇很大,由於其本身詞語的屬性,筆者認為大部分可以把自我歸納為是形容詞,後面可以跟著許許多多的名詞,從而把這個自我的最終含義,指向性給定義下來,目前說的最多的,應該就是自我意識了,因為意識這個詞範圍其實也很大,大到可以囊括我們作為人之個體的的所有的內在,外在的,無論是對於物質世界的認知,還是對於自身內心世界的認知,承認,決定,選擇等等,都可以稱之為自我意識,所以,就本身來說,自我意識的討論沒有具體的意義,我們需要知道的一點,就是它是區別於他人的,區別於集體的,區別於國家的,有相同也有不同的認知和感受
除了自我意識,自我還可以有很多的附加詞語,從而把這個自我局限定義下來,例如自我評定,自我認知,自我介紹,自我否定,這些其實都是對於自己的個人屬性的自有認知,同樣,活出自我,追求自我,甚至於超越自我,又是說明了作為個體自己的對於在這個世界當中存活意義的追求。
毋庸置疑的是,儘管自我的範圍很廣很大,但她始終是一個精神層面的詞語,或者說是概念,也許正因為是屬於意識層面的詞語,套用「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原理,自我的描述可以無窮無盡,只要你想,那麼就會形成你的自我,只是這種自我的持續性,對於你自己的影響性,又或者說是這種自我的外在性有多少,有多大,有多長等等,就無法一概而論了。
當然,談到自我這個話題,無可避免地會出現另外伴隨著的2個詞語,那就是本我,超我。本我、自我與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之結構理論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關概念,以解釋意識和潛意識的形成和相互關係。「本我」(完全潛意識)代表欲望,受意識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
弗大神的精神世界的認知,筆者其實不怎麼懂,但其實你就從上面3點的關於這3個詞語的遞進解釋來看,就是解釋了自我的真正含義,作為有思想,有意識的人自然而產生的欲望,好聽點說是追求,然後聽過自我的否定之否定,從而達到內在(也許是外在的道德的統一)的「善」的良知的最終確認,這也許就是自我的最終意義所在吧。
每個人都有自我,只要活著,只是這種自我的表現和堅持與否,有許多人選擇的放棄,有許多人選擇了妥協,儘管這同樣是自我的決定,但在這個選擇的過程中,是否真正的自我,是否真正的達到了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也許當時的自我是無從得知的,但無論如何,在這個自我的肯定與否定的選擇當中,其必要條件,就是我們需要具有普遍意義的「善」,普遍意義的道德良知,從而依據於此,才能去追求自我,超越自我,從而達到大善之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