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數字經濟下新年新過法)
2023-04-15 02:14:27 1
數字經濟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民生觀察】作者:陳晨,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數字經濟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數字經濟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
【民生觀察】
作者:陳晨
「在上海工作九年第一次在這兒過年,媽媽從老家寄來了十幾箱快遞,有核桃糕、鹹菜,大都是家鄉特產」「新疆人留滬,冰箱裡塞滿了新疆的牛羊肉、椒麻雞」「收到了老家的炸豆腐、炸肉、香腸,媽媽做的年糕,自家榨的核桃油,都是愛的味道」「爸爸媽媽特地給我寄了家鄉味道的肉丸,這才有過年的感覺」……春節臨近,不少就地過年的年輕人在社交平臺上紛紛曬出來自家鄉的「年貨」,「媽媽的味道」不時衝上熱搜,讓人心生暖意。
與此同時,不少城市的老字號特產也「跨省」發往全國各地。以北京為例,今年北京稻香村線上渠道銷量環比增長135%;吳裕泰線上訂單同比增幅超過500%,茉莉花茶新春禮盒成為消費者的首選。數據顯示,元旦以來,從北京市發出的異地訂單量比去年同期增長52%,稻香村京八件點心禮盒、天福號醬肘子、全聚德羊肉和同仁堂白燕盞等銷量不斷走高。
一邊是家鄉寄來的爸爸媽媽的味道和鄉愁,一邊是就地過年的人們寄往家鄉的「牽掛」,這一來一往之間,是年味,是思念,是滿滿的愛意。一直以來,春節都是中國人最重視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喜慶裡,除了辭舊迎新的意頭,更多的喜氣源自團圓的氛圍。但今年因為疫情防控的需要,不少人選擇就地過年。家鄉雖然回不去,親人雖然不在身邊,但年貨隨時抵達,親情不曾缺席。
就地過年來得有點猝不及防,但依然能做到井然有序、年味不減,體現出的是中國經濟滴水穿石几十年形成的巨變和進步。「媽媽的味道」之所以能夠跨越千山萬水讓孩子們享用,離不開強大的物流體系支撐——2020年,我國快遞業務量突破800億件;「十三五」期間,郵政快遞業構建起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網絡體系,規模不斷擴大,快遞業務量和快遞業務增速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孩子們的心意」之所以能通過網購快速實現,離不開強大的數字建設支撐——我國目前已累計建設5G基站超過71.8萬個;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最新發布的第47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70.4%。
年貨採辦的變化,不僅源自強大的硬體支撐,也源自數字經濟帶來的消費潛力的充分釋放。2020年,我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9.8萬億元,逆勢增長14.8%,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達24.9%,我國連續8年成為全球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2021年剛開場,數字經濟亦表現不俗——由商務部會同多個部門和單位共同指導開展的「2021全國網上年貨節」,自1月20日啟動後,10天的全國網絡零售額達3441.1億元。
數字經濟時代,不只買年貨有新氣象,拜年的方式、過年的方式亦有新變化。如今,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視頻聊天,相隔再遠也能「見屏如面」,感受家人閒坐、燈火可親的溫情。各地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等公共文化場館春節期間將開展線上服務,雲劇場、藝術直播、年俗講座、網絡詩詞大會、非遺過大年等「數字文化大餐」也讓年味更豐富、更多樣。
在隨時通過社交軟體交流的更多問候裡,在五花八門的年貨承載的更多牽掛裡,在線上活動的更多精彩裡,數字經濟賦予了春節不一樣的年味,新年有了新的過法,但溫情不減、思念不減。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光明日報》( 2021年02月06日0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