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室內機連接管安裝結構及空調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22 00:15:56 1

本發明涉及空調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空調室內機連接管安裝結構及空調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分體壁掛機包括底殼和連接管,其中,連接管安裝到底殼的安裝槽內。當將掛機安裝到牆上時,由於連接管及其護套會發生變形,因此,往往導致底殼不能完全貼合牆面產生縫隙,從而造成內機安裝不美觀,影響用戶體驗。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空調室內機連接管安裝結構及空調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底殼不能完全貼合牆面產生縫隙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作為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空調室內機連接管安裝結構,包括連接管、底殼和壓管夾,連接管通過壓管夾固定到底殼內,且壓管夾的外表面不高於底殼的表面。
優選地,壓管夾包括本體、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與本體的一端連接,第二固定部與本體的另一端連接。
優選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均通過螺釘與底殼連接。
優選地,第一固定部與底殼可樞轉地連接,第二固定部與底殼可拆卸地連接。
優選地,底殼包括與第一固定部配合的第一安裝座、以及與第二固定部配合的第二安裝座。
優選地,第一固定部包括第一卡扣。
優選地,第一固定部還包括U形連接部,U形連接部的一端與本體連接,第一卡扣與U形連接部的另一端連接。
優選地,第一固定部還包括限位突塊,與U形連接部的U形底部連接。
優選地,限位突塊設置在U形連接部的遠離本體的一側。
優選地,第一卡扣的個數為兩個,兩個第一卡扣之間形成避讓縫。
優選地,第一安裝座上設置有與兩個第一卡扣一一對應地設置的兩個開口,第一安裝座還包括位於兩個開口之間位置處的加強筋。
優選地,第一固定部包括卡勾結構,第一固定部通過卡勾結構與底殼可樞轉地連接。
優選地,第一固定部通過軸孔連接結構與底殼可樞轉地連接。
優選地,第一固定部及壓管夾上均設置有樞轉軸安裝孔,第一固定部通過穿過第一固定部上的樞轉軸安裝孔及底殼上的樞轉軸安裝孔與底殼可樞轉地連接。
優選地,本體的靠近第二固定部的一端設置有解卡拆卸孔。
優選地,第二固定部包括第二卡扣,壓管夾通過第二卡扣與第二安裝座可拆卸地連接。
優選地,第二卡扣包括卡臂和卡塊,卡臂的一端與本體的另一端連接,卡塊突出地設置在卡臂的朝向第一固定部的一側。
優選地,第二安裝座上形成有容納第二固定部的卡槽。
優選地,卡槽的側壁上開設有與卡塊配合的卡孔。
優選地,壓管夾還包括壓管板,壓管板與本體連接、且設置在本體的朝向連接管的一側。
優選地,壓管板上形成有用於與連接管配合的按壓缺口。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空調裝置,包括上述的壓管夾、或上述的空調室內機連接管安裝結構。
本發明可通過壓管夾將連接管壓在底殼內,且壓管夾的外表面不高於底殼的表面,防止連接管變形後,從室內機頂出,造成內機底殼與牆壁之間產生縫隙,影響用戶體驗。
附圖說明
圖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發明中的壓管夾的結構示意圖;
圖2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發明中底殼上的與壓管夾配合的安裝結構;
圖3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發明中的壓管夾的安裝示意圖;
圖4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發明中的底殼在壓管夾打開時的示意圖;
圖5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發明中的底殼在壓管夾關閉時的示意圖。
圖中附圖標記:1、本體;2、開口;3、第一卡扣;4、U形連接部;5、限位突塊;6、避讓縫;7、卡臂;8、卡塊;9、解卡拆卸孔;10、壓管板;11、按壓缺口;12、連接管;13、底殼;14、壓管夾;15、第一安裝座;16、第二安裝座;17、卡槽;18、卡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發明可以由權利要求限定和覆蓋的多種不同方式實施。
在室內機的安裝過程中,由於要內外連接管對接,需要用工具將螺母打緊,經常會將連接管拉變形。這種問題在實際操作中很難避免,為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空調室內機連接管安裝結構。
請參考圖1至圖5,該空調室內機連接管安裝結構包括連接管12、底殼13和壓管夾14,所述連接管12通過所述壓管夾14固定到所述底殼13內,且所述壓管夾14的外表面不高於所述底殼13的表面。
當連接管12安裝到位後,將壓管夾14固定到底殼13內、並使其外表面不高於底殼13的表面,從而確保連接管12不會突出底殼13的表面。優選地,當本發明中的壓管夾安裝到位後,其平面低於底殼的表面的距離大於0.2mm,以確保壓管夾固定後連接管的最高點低於底殼平面。
可見,本發明可通過壓管夾將連接管12壓在底殼內,防止其連接管12變形後,從室內機頂出,造成內機底殼與牆壁之間產生縫隙,影響用戶體驗,引起客戶投訴的問題。
如圖1所示,該壓管夾包括本體1、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其中,第一固定部與本體1的一端連接,第二固定部與本體1的另一端連接。在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本發明中的第一固定部與所述底殼13可樞轉地連接,第二固定部與底殼13可拆卸地連接。
在圖1至圖5所示的實施例中,本發明中的第一固定部採用卡扣式結構,以使壓管夾的第一固定部與底殼可樞轉地連接。例如,第一固定部包括第一卡扣3,第一卡扣3可穿過底殼上的安裝孔,由於第一卡扣3的尺寸大於安裝孔的尺寸,因此可以防止第一固定部從底殼的安裝孔處脫離,並可使壓管夾可以在安裝孔處進行轉動。
更優選地,本發明中的第一固定部還包括一個U形連接部4,該U形連接部的一端與本體1連接,第一卡扣3與U形連接部4的另一端連接,從而形成一個讓位空間,這樣,待壓管夾轉動打開時,可利用該讓位空間來容納底殼上的安裝座,使壓管夾可以轉動至更大的範圍,以便於安裝連接管12和固定壓管夾。
更優選地,本發明還在U形連接部4的U形底部設置一個限位突塊5,安裝時,第一卡扣3穿過底殼上的安裝座的安裝孔,而限位突塊5則置於安裝孔的另一側,以對壓管夾的兩個方向的運動進行限位。更優選地是,將限位突塊5設置在U形連接部4的遠離本體1的一側,即U形連接部4的U形底部的外側。
在圖1至圖5所示的實施例中,本發明中的第一卡扣3的個數至少為兩個,並且在兩個第一卡扣3之間形成避讓縫6。由於避讓縫6的存在,使得可以在底殼上的安裝座上設置加強筋,以提高安裝座的強度。
如圖1至圖5所示,本發明中的第二固定部包括第二卡扣,其用於將壓管夾的另一端與底殼可拆卸地連接。例如,該第二卡扣可包括卡臂7和卡塊8,其中,卡臂7的一端與本體1的另一端基本垂直地連接,卡塊8突出地設置在卡臂7的朝向第一固定部的一側。當壓管夾的所述一端轉動時,第二卡扣可向遠離或接近底殼的方向運動。
更優選地,如圖1和圖3所示,本發明還在本體1的靠近第二固定部的一端設置有一個解卡拆卸孔9。當需要解除第二固定部的卡扣連接時,可通過工具(例如螺絲刀等)插入解卡拆卸孔9中。
優選地,壓管夾還包括壓管板10,壓管板10與本體1連接、且設置在本體1的朝向連接管12的一側。為了更好地固定連接管12,本發明優選在壓管板10上形成一個用於與連接管12配合的按壓缺口11,例如,按壓缺口11可以呈與連接管12的外表面相匹配的形狀。
除了上述圖示的實施例外,本發明中的壓管夾還可採用多種其他未圖示的實施方式。
例如,在第一個未圖示的實施例中,第一固定部包括U形連接部,U形連接部的第一端與本體1連接,U形連接部的第二端向U形連接部的第一端的方向彎曲並形成一個卡勾結構。此時,該卡勾結構的截面類似於q字狀,但形成一個未封閉的形狀。在第二個未圖示的實施例中,第一固定部包括樞轉軸安裝孔,其中可穿過轉軸等。
在上述兩個未圖示的實施例中,第一固定部與所述底殼13可樞轉地連接,第二固定部與底殼13可拆卸地連接。除此之外,在第三個未圖示的實施例中,本發明中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上還可均形成有固定孔,這樣可通過螺釘等方式,將壓管夾的兩端固定到底殼上,從而將連接管12壓緊固定起來。
當採用圖1所示的壓管夾時,底殼13上的安裝連接管12的安裝槽的兩側分別安裝有第一安裝座15和第二安裝座16。其中,第一安裝座15上形成有開口2,安裝時,本發明中的壓管夾14的第一卡扣3穿過該開口2,而壓管夾14的第二固定部則與底殼13的第二安裝座16可拆卸地連接。優選地,在第二安裝座16上形成有與第二固定部配合的卡槽17,以便卡入第二固定部上的卡扣。作為優選,所述卡槽17的側壁上開設有與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卡塊8配合的卡孔18。再優選地,底殼13的第一安裝座15上設置有兩個開口2,這樣,在第一安裝座15內部可以設置一個加強筋,該加強筋位於這兩個開口2之間的位置處,壓管夾轉動時,加強筋位於避讓縫6對應的位置處,不會妨礙壓管夾的轉動。安裝時,先解開壓管夾的第二固定部與第二安裝座16之間的卡扣連接,然後轉開壓管夾,安裝連接管12。待連接管12安裝到位後,再轉回壓管夾,將第二固定部與第二安裝座16通過卡扣連接固定起來。
當採用第一個未圖示的實施例中的壓管夾時,本發明中的壓管夾14的卡勾結構勾住底殼13的第一安裝座15上的轉軸,壓管夾14的第二固定部與底殼13的第二安裝座16可拆卸地連接。
當採用第二個未圖示的實施例中的壓管夾時,本發明中的安裝結構包括一個轉軸,安裝時,該轉軸穿設在壓管夾14的樞轉軸安裝孔及底殼13的第一安裝座15上的樞轉軸安裝孔中,壓管夾14的第二固定部與底殼13的第二安裝座16可拆卸地連接。這樣,可通過轉軸與樞轉軸安裝孔構成的轉動結構,實現壓管夾與底殼之間的可樞轉連接。
當採用第三個未圖示的實施例中的壓管夾時,本發明的壓管夾14的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均可通過螺釘與底殼13連接。安裝時,通過對螺釘的操作,即可實現壓管夾的安裝和拆卸。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空調裝置,包括上述的壓管夾、或上述的空調室內機連接管安裝結構。
本發明可以有效地將連接管壓在室內機底殼的底部平面之下,即使連接管變形也可確保室內機掛在牆壁上時,室內機底殼與牆壁之間的無縫隙貼合,保證安裝美觀可靠,具有結構簡單、安裝方便、成本低的特點。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發明,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