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孩子到底講了什麼(看了消失的孩子大結局)
2023-06-15 22:44:38 2
一,能幹的袁午媽媽,慣弱了丈夫,養廢了兒子熱播劇《消失的孩子》中,袁午可謂是大家最關心的「孩子」了。
他已到中年,卻不能獨立存活,爸爸酒後腦梗死亡,袁午卻把爸爸的屍體藏在出租屋內,為了繼續領著爸爸的退休金。
袁午被媽媽培養得很優秀,但只是在學業上。
《消失的孩子》是根據小說《海葵》改編的,在原著中,有這樣一段話描寫袁午:
「如果只用成績作為衡量標準,袁午的學生生涯完全可以用璀璨來形容。不止如此,這陣耀眼的光芒一直波及袁午的工作和婚姻,直到母親去世,瞬間熄滅。」
結果他從「別人家的孩子「,逐漸變成社恐,賭徒,啃老藏屍的中年廢物。
媽媽就像一個強大的保護網,罩著袁午,袁午在裡面只管學習,不用做事,無需選擇,沒有社交。
不負所望,袁午考上名校,和媽媽看中的女孩結婚生子,一切都在媽媽的掌控中。
可有一天,媽媽車禍意外去世,袁午的保護罩沒有了。他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不會做飯洗衣,無法安排自己的生活,生活陷入巨大的空洞。
在迷茫中,他染上了賭博,敗光了家底,妻子帶著女兒離開了。
媽媽去世後,不僅袁午「活不下去「了,袁午的爸爸也同樣」廢了「。
媽媽是個非常能幹的女人,她不僅寵愛袁午,對老公也是慣著,大包大攬。她經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這個家,都靠我。」
確實如此。
媽媽經營著一家副食品店,能賺錢會持家。有她在的地方,丈夫和兒子根本不需要出力。
為了操勞這個家,她忙到坐在馬桶上洗臉,但依然能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
丈夫不太與人來往,工作上,人情世故上,有什麼困難,都靠她出面,幫忙參謀,一一搞定。
丈夫習慣了家裡大小事都是妻子做主,多年來一直依賴著她,被她慣的每日無所事事,就喜歡喝點小酒。
結果,妻子死後,他也沒了依靠,生活失去重心,身體一天比一天差,整日喝酒。一天傍晚,喝過酒後突發性腦梗死了。
袁午媽媽,付出一切,操勞一生,最後丈夫扛不起事,兒子無法生存。
再來說一個故事,不是電視劇情節,而是真實發生的。
2016年,北京女孩戴真(化名)大學畢業後,做了2個月的幼師,適應不了辭職了。
當時父母拿到了一筆豐厚的拆遷款,又只有戴真一個獨女,既然工作不順心,爸爸就讓女兒一直待在家裡,戴真再也沒有出去工作過。
一家三口,衣食無憂,過著平靜幸福的日子。
誰知,一天,戴真的父親突發心臟病去世了。
一直以來,父親都是戴真和母親的頂梁柱,母女兩事事依賴他。父親堪稱全天下最好的男人,顧家,寵著慣著,把她們保護得很好。
戴真和母親的性情有些像,不愛與人相處。
父親在世時,就是她們母女對外唯一的聯繫窗口。如今父親去世了,母女兩相依為命,「與世隔絕」。
母親這邊沒什麼親戚,父親有個弟弟,也就是戴真的叔叔,可母親也從不來往。
叔叔擔憂母女兩狀況,上門看望,可他在門口把門鈴按得震天響,母女倆就是不開門。
戴真母親很消沉,母女倆很少外出,買菜都是網上下單,唯一出門就是扔垃圾。即便有時散步,她們也會選擇在晚上人少的時候。
三年裡,她們不外出,沒朋友,不社交。
母親的身體狀況越來越糟糕,腰痛腳痛膝蓋痛,疼得整晚睡不著,甚至還出現了自己流血的幻覺。
她也曾去醫院看過,診斷結果是盆腔炎。可她卻堅決不治療,原來,她年輕時是一名護士,與同事鬧矛盾後便辭職了。在她心裡,是很牴觸醫院的。
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讓母親備受折磨,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頹廢,於是,母親想到了自殺。
起初,戴真拼命勸阻,可母親非但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嚴重,還責怪戴真:「你不幫我買安眠藥,就是在逼著我去跳樓!」
母親前後動了幾次自殺念頭,看著母親痛不欲生,戴真的態度慢慢發生了轉變,最後決定幫助母親解脫。
2020年1月10日,戴真答應幫助母親自殺,戴真搬來了一把凳子,母親踩著凳子,爬上10樓窗臺,跳了下去,死了。
而戴真也獲刑3年,美滿的一家三口,如今落得這邊慘況。
三,寫在最後無論是戴真母女,還是袁午父子的悲劇,都不禁讓人反思,沒有誰,可以是誰一輩子的依靠。
我們都生活在各種關係裡,不可避免地要與家人,同事,朋友,乃至陌生人接觸。你不需要左右逢源,但需要必備基本的社交能力。
這個世界,要靠你自己走出去。
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島,拒絕與外界溝通來往,長此以往,內心消極抑鬱,越走不出這種困境。
好的夫妻關係,當然要相互扶持。
但再好的感情,也不是依賴的藉口,附著在他人身上生存,看似美好不費力,但當有一天現實撲面而來,打得你猝不及防。
我們都明白,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擁有獨立行走在這個世界的能力。
這個道理,不止要告訴孩子,作為父母,同樣適用。
#育兒事務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