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伴音放大電路及具有所述電路的電視機的製作方法
2023-05-31 18:09:36
專利名稱:一種伴音放大電路及具有所述電路的電視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音頻處理電路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伴音放大電路以 及採用所述伴音放大電路設計的電視接收機。
背景技術:
電視機作為音視頻信號的接收和播放設備,其內部組成不外乎電源電路、高頻調 諧器、中頻放大電路、視頻通道和伴音通道等主要部分。其中,電源電路將網電的交流電轉 變為穩定的、紋波小的直流電,為電視機內部的各用電負載供電;高頻調諧器接收用戶選中 頻道的全彩色電視信號,進行高頻放大和混頻處理後,輸出圖像中頻信號和伴音中頻信號 至中頻放大器進行放大,然後傳輸至視頻檢波器,以從中頻圖像信號中檢出視頻全彩色電 視信號,並產生第二伴音中頻信號輸出至伴音通道。在伴音通道中一般包括中放電路、鑑頻器和功放電路三部分,第二伴音中頻信號 經中放電路進行放大後,通過鑑頻器進行解調,解調輸出的音頻信號經由功放電路進行功 率放大處理後,推動揚聲器輸出伴音。傳統的中放電路,其輸出的音頻信號幅值一般為IV; 而低成本的功放電路,其放大倍數往往只有10倍;若採用二者配合進行伴音通道的電路設 計,則很難滿足伴音功率的要求。因此,目前的電視產品一般都在功放電路的前端再增加一 級運放晶片,以提高輸入到功放電路的音頻幅值,進而使得伴音輸出功率符合揚聲器的驅 動要求。但這同時也帶來了整機成本的升高。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新型的伴音放大電路,在滿足伴音功率輸出要求 的前提下,降低了整機成本。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一種伴音放大電路,包括中放電路、鑑頻器和功放電路;所述中放電路連接鑑頻 器,鑑頻器和功放電路之間連接一 NPN型三極體或者N溝道場效應管,以對輸入到功放電路 的音頻信號的幅值進行前級放大。當採用NPN型三極體時,將所述三極體的基極與鑑頻器 的輸出端相連接,發射極通過一電阻接地,集電極一方面通過另一電阻連接直流電源,另一 方面連接所述功放電路的音頻輸入端;當採用N溝道場效應管時,將所述場效應管的柵極 與鑑頻器的輸出端相連接,源極通過一電阻接地,漏極一方面通過另一電阻連接直流電源, 另一方面連接所述功放電路的音頻輸入端。進一步的,所述NPN型三極體或者N溝道場效應管以及與其連接的電阻包括兩組, 分別對鑑頻器輸出的左聲道音頻信號和右聲道音頻信號進行放大處理後,對應輸出至功放 電路的左聲道音頻輸入端和右聲道音頻輸入端。再進一步的,在所述NPN型三極體的基極或者N溝道場效應管的柵極與直流電源 之間,還連接有限流電阻。優選的,所述直流電源的幅值為+12V。[0010]基於上述伴音放大電路結構,本實用新型又提供了一種採用所述伴音放大電路設 計的電視機,通過在電視機內部伴音通道的鑑頻器與功放電路之間增設一級由NPN型三極 管或者N溝道場效應管配合外圍電阻構成的簡單放大電路,以對進入功放電路的音頻信號 的幅值先行進行一級放大,然後再通過功放電路進行功率放大處理後輸出,進而使得輸出 的伴音功率能夠滿足揚聲器的驅動要求。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伴音放大電路 採用幾顆常見的分立元器件組成簡單的放大電路,來代替傳統伴音通道中的運放晶片對鑑 頻器輸出的伴音信號先行進行一級放大處理後,再傳輸至功放電路進行功率放大,從而使 得通過功放電路輸出的伴音功率能夠很好的滿足對後級揚聲器的驅動要求。由於整個放大 電路都是由價格低廉的分立器件組成的,因此價格低,電路設計簡單,尤其適合在價格競爭 相對激烈的電視產品中推廣應用。結合附圖閱讀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詳細描述後,本實用新型的其他特點和優點 將變得更加清楚。
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伴音放大電路的一種實施例的電路原理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伴音放大電路的另外一種實施例的電路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實施例一,參見圖1所示,本實施例採用一顆NPN型三極體V601配合簡單的外圍 電路來構建所述的放大電路。以對鑑頻器解調輸出的左聲道伴音信號進行放大處理為例進行說明。如圖1所 示,將NPN型三極體V601的基極連接鑑頻器的左聲道輸出管腳L_0UT,NPN型三極體V601 的發射極通過串聯的電阻R603接地,集電極一方面通過電阻R601連接直流電源,比如電視 機電源電路轉換輸出的+12V直流電源,另一方面連接功放電路的左聲道音頻輸入端L_IN。 在所述NPN型三極體V601的基極與+12V直流電源之間還可以進一步連接限流電阻R602。當通過電視機音頻通道中的中放電路輸出的左聲道伴音信號經鑑頻器進行解調 處理後,輸出基準幅度為IV的伴音信號,控制NPN型三極體V601導通,並工作在放大區,進 而對伴音信號的幅值進行放大,其放大倍數可以通過調整電阻R601、R602、R603的阻值來 進行調節,比如放大輸出2V、3V或者5V的伴音信號至功放電路,這樣只需採用低成本的10 倍放大倍數的普通功率放大器,即可輸出符合要求的伴音功率,以推動左聲道揚聲器輸出 伴音。同理,對於鑑頻器輸出的右聲道伴音信號則可以採用另外一組如圖1所示的簡單 放大電路進行前級放大處理後,再輸出至所述功放電路的右聲道音頻輸入端,進行功率放 大,進而實現對右聲道揚聲器的驅動控制。當然,對於單聲道伴音信號來說,則只需採用圖1所示的一組放大電路連接在鑑 頻器與功放電路之間,即可滿足伴音功率的輸出要求。實施例二,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放大電路採用一顆N溝道場效應管V501配合簡單的外圍電路構建形成。仍然以對鑑頻器解調輸出的左聲道伴音信號進行放大處理為例進行說明。如圖2 所示,將N溝道場效應管V501的柵極連接鑑頻器的左聲道輸出管腳L_0UT,或者進一步通過 限流電阻R502連接直流電源,比如電視機電源電路轉換輸出的+12V直流電源。將N溝道 場效應管V501的源極通過串聯的電阻R503接地,漏極通過電阻R501連接所述的+12V直 流電源,並與功放電路的左聲道音頻輸入端L_IN相連接。同理,對於鑑頻器輸出的右聲道伴音信號則可以採用另外一組如圖2所示的簡單 放大電路,對輸入到功放電路的右聲道伴音信號先行進行一級放大處理,從而使進入功放 電路的音頻幅度增加,以滿足後級功放電路的接入要求。本實施例在此不再展開說明。圖2所示的放大電路的工作原理同實施例一,通過改變電阻R501、R502或者R503 的阻值即可實現其放大倍數的自由調節。通過調整合適的放大倍數,使其在與後級的功放 電路進行配合後,最終能夠輸出符合要求的伴音功率,實現對揚聲器的有效驅動。當然,所述的放大電路也可以採用除三極體和場效應管以外的其它具有電流或者 電壓放大作用的低成本元件進行設計,本實施例並不僅限於以上舉例。本實用新型的放大電路設計簡單,成本低廉,即使配合低成本的功放電路也能很 好地滿足伴音功率的輸出要求,因此,可以實現整機成本的顯著降低,適合在電視機等具有 音頻輸出能力的家電產品中推廣應用。應當指出的是,上述說明並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實用新型也並不僅限於 上述舉例,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範圍內所做出的變化、改型、添 加或替換,也應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一種伴音放大電路,包括中放電路、鑑頻器和功放電路,其特徵在於所述中放電路連接鑑頻器,鑑頻器的輸出端連接一NPN型三極體的基極,所述三極體的發射極通過一電阻接地,集電極一方面通過另一電阻連接直流電源,另一方面連接所述功放電路的音頻輸入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伴音放大電路,其特徵在於所述NPN型三極體和與其連接 的電阻包括兩組,分別對鑑頻器輸出的左聲道音頻信號和右聲道音頻信號進行放大處理 後,對應輸出至功放電路的左聲道音頻輸入端和右聲道音頻輸入端。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伴音放大電路,其特徵在於在所述NPN型三極體的基極與 直流電源之間,還連接有限流電阻。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伴音放大電路,其特徵在於所述直流電源的幅值 為 +12V。
5.一種電視機,其特徵在於包含有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伴音 放大電路。
6.一種伴音放大電路,包括中放電路、鑑頻器和功放電路,其特徵在於所述中放電路 連接鑑頻器,鑑頻器的輸出端連接一 N溝道場效應管的柵極,所述場效應管的源極通過一 電阻接地,漏極一方面通過另一電阻連接直流電源,另一方面連接所述功放電路的音頻輸 入端。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伴音放大電路,其特徵在於所述N溝道場效應管和與其連 接的電阻包括兩組,分別對鑑頻器輸出的左聲道音頻信號和右聲道音頻信號進行放大處理 後,對應輸出至功放電路的左聲道音頻輸入端和右聲道音頻輸入端。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伴音放大電路,其特徵在於在所述N溝道場效應管的柵極 與直流電源之間,還連接有限流電阻。
9.根據權利要求6或7或8所述的伴音放大電路,其特徵在於所述直流電源的幅值 為 +12V。
10.一種電視機,其特徵在於包含有如權利要求6至9中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伴音 放大電路。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伴音放大電路及具有所述電路的電視機,包括中放電路、鑑頻器和功放電路;通過在鑑頻器與功放電路之間增設一級由NPN型三極體或者N溝道場效應管配合外圍電阻構成的簡單放大電路,來代替傳統伴音通道中的運放晶片對鑑頻器輸出的伴音信號先行進行一級放大處理後,再傳輸至功放電路進行功率放大,從而使得通過功放電路輸出的伴音功率能夠很好的滿足對後級揚聲器的驅動要求。由於整個放大電路都是由價格低廉的分立器件組成的,因此價格低,電路設計簡單,尤其適合在價格競爭相對激烈的電視產品中推廣應用。
文檔編號H04N5/60GK201623781SQ20102014425
公開日2010年11月3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23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23日
發明者王林 申請人:青島海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