諜影逃亡被抓戴手銬(戴手銬的旅客幕後故事)
2023-06-23 22:38:34 2
電影《戴手銬的旅客》1980年在國內上映,距今已41年。
1979年底,于洋見到了名為《戴手銬的人》文學劇本。
于洋,抗日戰爭末期入伍,當過偵查員。
在文革中飽經滄桑的于洋被劇本震撼了,為了銘記那段苦難的歷史,于洋將籌備中的電影《大海在呼喚》停下。
于洋找到老夥伴印質明,請他出演男一號劉傑。印質明看完本子,仔細端量了一下于洋,說你演劉傑最合適,臉上有飽經磨難的風霜。趙子嶽、汪洋也在一旁說于洋演劉傑最合適。於是于洋第一次嘗試自導自演。印質明、趙子嶽分別在劇中扮演劉傑的兩位老戰友。
原劇本指向很明顯,暗藏特務是蘇聯的,蘇哲在逃往蘇聯途中,在邊境線上被劉傑死死抱住。從大西北出境,路上出現了駱駝。
上級指示將蘇聯特務的特徵抹去,于洋將北上改為南下,從北方繞道金三角,這樣出現駱駝也就合理了。
全面地說,于洋是自編自導自演。電影劇本出來後,于洋對臺詞不太滿意,他對那個特殊年代太熟悉了,親自操刀,將對白重寫了一遍。
在火車上,乘務員為劉傑找了個座位,緊接著問了句:「你什麼成分?」「貧農!」劉傑回答。
這是有時代特徵的對白,引發剛從那個年代走出的觀眾共鳴。
還有一個場景,被通緝的劉傑潛入老戰友魏子恆家,身為公安局長的魏子恆給劉傑端了兩個菜,倒了一杯酒。「說說吧,究竟是怎麼回事。」劉傑將杯中酒一飲而盡,千言萬語湧上心頭。
于洋設計的這個場景樸實無華,演職人員都是從文革過來的,很多人有過有冤無處訴,無人聽得遭遇。
為追求真實,拍攝時倒的是真酒,于洋入戲了,將那半杯酒一飲而盡,眼圈立刻紅了,和于洋交情深厚的印質明眼圈也紅了,戲裡戲外,二人都是戰友情。
劇本中的知青魏小明被于洋改成女孩子,事實證明,這一改動極其成功,原劇本小魏人物蒼白,這一改立刻飽滿可愛起來,成為蔡明最經典的銀幕角色。
電影裡有首插曲《駝鈴》,于洋需要插曲反映出歷經磨難的兄弟情。他和作曲家王立平關在屋子裡,一句一句地琢磨,「戰友啊戰友,親愛的兄弟,當心夜半北風寒,一路多保重」歌詞出來了,聽的人無不動容,潸然淚下。
王立平要求在詞作者前加上于洋的名字,于洋不願,利用導演的職權將詞曲都署名王立平。
劇中劉傑有一個武功高強的助手張強。于洋在部隊時練過擒拿格鬥,他找到了石家莊公安局有武功又懂表演的馬樹超飾演張強。劇中所有對打都是于洋和馬樹超自己設計的,二人的打戲都沒用替身,要知道于洋拍攝《戴手銬的旅客》時已經50歲。
電影《戴手銬的旅客》兼顧藝術性和觀賞性,影片結尾劉傑被戴上手銬那一幕,讓無數觀眾心碎,是「傷痕」文學優秀的代表作,影響力遠超同一時期的電影《淚痕》。
《英雄虎膽》《大浪淘沙》《暴風驟雨》,于洋老師給觀眾奉獻了眾多的優秀作品。但于洋的家庭卻很不幸,兒子於曉陽是很有才華的新銳導演,2005年,在拍中國電影百年獻禮片時因公殉職。75歲的于洋聽到這個噩耗後當場暈厥。
于洋老師熱心公益,2008年汶川地震,於老捐出了積蓄。
2017年,87歲高齡的于洋老師攜89歲的夫人出演公益電影《我在你身邊》。
讓我們共同祝願于洋老師夫婦健康長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