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小齒輪電動轉向器殼體的製作方法
2023-06-24 04:16:06 2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雙小齒輪電動轉向器殼體。
背景技術:
傳統的汽車雙小齒輪電動轉向器都是採用液壓的方式來輔助車輪轉向,但是液壓助力轉向具有很多的缺點,容易漏液或者發生故障,因此,現在越來越多的汽車採用電動助力轉向,但是電動的轉向器在安裝到轉向器殼體上時,首尾的部件之間需要接電線,目前的轉向器均沒有可以方便快捷地將該電線固定到轉向器殼體上的設置,從而電線自然垂落或需手動系綁,容易造成安全隱患或耗費工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雙小齒輪電動轉向器殼體沒有電線固定裝置的缺陷,提供一種可快捷可靠地固定電線的雙小齒輪電動轉向器殼體。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一種雙小齒輪電動轉向器殼體,其包括:圓筒形的本體和設於殼體的外周的鉤狀部,鉤狀部設於本體的中部。
優選地,本體沿著本體的長度方向內設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用於安裝齒條,本體沿著本體的徑向方向內設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用於安裝齒輪。
優選地,第二通孔設於本體的第一端,本體的第一端還設有第一開口,第一開口在徑向方向上打開,本體的第二端設有兩個第二開口,第二開口在徑向方向上打開。
優選地,鉤狀部的突出方向垂直於第二通孔的延伸方向。
優選地,鉤狀部為「C」形結構。
優選地,鉤狀部的「C」形結構的底部與本體的外周連接並且鉤狀部的「C」形截面垂直於長度方向。
優選地,鉤狀部的「C」形結構的中間部分與本體的外周連接並且鉤狀部的「C」形截面垂直於長度方向。
優選地,鉤狀部包括一個固定部和兩個爪部,兩個爪部可旋轉地連接於固定部從而能夠相對於固定部收攏和張開,固定部固設於本體的外周。
優選地,雙小齒輪電動轉向器殼體為一體成型的。
本實用新型的積極進步效果在於:該雙小齒輪電動轉向器殼體在本體的中部設置了鉤狀部,電線可放入鉤狀部中,從而可以將電線快捷且可靠地固定到殼體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的雙小齒輪電動轉向器殼體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的雙小齒輪電動轉向器殼體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2的雙小齒輪電動轉向器殼體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3的鉤狀部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通過實施例的方式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並不因此將本實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實施例範圍之中。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雙小齒輪電動轉向器殼體10包括:圓筒形的本體11和設於殼體的外周的鉤狀部12,鉤狀部12設於本體11的中部。
本體11沿著本體11的長度方向內設第一通孔13,第一通孔13用於安裝齒條,本體11沿著本體11的徑向方向內設第二通孔14,第二通孔14用於安裝齒輪。
第二通孔14設於本體11的第一端,本體11的第一端還設有第一開口15,第一開口15在徑向方向上打開,本體11的第二端設有兩個第二開口16,第二開口16在徑向方向上打開。
如圖2所示,鉤狀部12的突出方向垂直於第二通孔14的延伸方向。
鉤狀部12為「C」形結構。鉤狀部12的「C」形結構的底部與本體11的外周連接並且鉤狀部12的「C」形截面垂直於長度方向。這樣鉤狀部12能夠更好地託住電線。
雙小齒輪電動轉向器殼體10優選為一體成型的。
實施例2
如圖3所示,實施例2的雙小齒輪電動轉向器殼體的結構與實施例1的雙小齒輪電動轉向器殼體的結構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在於:
鉤狀部22的「C」形結構的中間部分與本體21的外周連接並且鉤狀部22的「C」形截面垂直於長度方向。
實施例3
如圖4所示,實施例3的雙小齒輪電動轉向器殼體的結構與實施例1的雙小齒輪電動轉向器殼體的結構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在於:
鉤狀部包括一個固定部31和兩個爪部32,兩個爪部32可旋轉地連接於固定部31從而能夠相對於固定部31收攏和張開,固定部31固設於本體的外周。固定部31優選與本體是一體成型的。
使用時,使得爪部32張開,將電線放入爪部32中,然後將爪部32收攏,即可固定電線。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爪部32設置成只有施加較大的力才能旋轉,即可有效固定電線。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前」、「後」、「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雖然以上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這僅是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是由所附權利要求書限定的。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實質的前提下,可以對這些實施方式作出多種變更或修改,但這些變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