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百看不厭的經典古裝武打電影(武打不是武俠優秀未必經典)
2023-06-23 20:55:46 2
網絡上流行著一個說法:《臥虎藏龍》後再無經典武俠片。
李安執導的《臥虎藏龍》確實是一部經典的武俠電影,單從數據上就可見一斑。
上映於2000年,在19年後的今天依然保持著華語片海外市場的票房紀錄。
豆瓣27萬人評價,平均得分8.2分,好於97%的武俠片。
IMDB網24萬人評價,平均得分7.8分,海外熱度比張藝謀的《英雄》和《十面埋伏》都要高。
除了數據可觀,《臥虎藏龍》的獲獎情況也十分驚人。不僅橫掃了各個重要電影獎項的提名,還成為了第一部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華語電影。
《臥虎藏龍》取得的成就,至今依然沒有一部武俠電影能夠超越。
但是,這卻並不全是「《臥虎藏龍》後再無經典武俠片」的原因。
要說票房,在電影市場蓬勃發展的今天,優秀的影片動輒上10億的票房成績,打破《臥虎藏龍》的票房紀錄,只會是一個時間問題。
要說口碑,近年來也不乏口碑不錯的武俠片,其中2015年徐浩峰執導的《師父》更是在豆瓣上獲得8.1分的好評,國內觀眾的口碑很高。
這樣看來,難道就是因為《臥虎藏龍》獲獎眾多,所以後來的武俠電影難以成為經典?
如果從客觀事實上看,的確在《臥虎藏龍》之後,尚沒有一部武俠電影能獲得如此廣泛的好評,特別是能同時獲得中西方觀眾的一致認可,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
眾所周知,奧斯卡金像獎雖然是國際大獎,但它的評獎標準,離不開西方價值觀的約束。
華語片雖然不乏製作精良的作品,可是由於中西方文化差異,飽含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往往都難以讓西方人信服。
特別是武俠電影,這種直接誕生於中華傳統文化的電影題材,除了讓西方人在驚嘆功夫之神奇外,很難讓他們理解武俠精神的內涵。
所以《臥虎藏龍》後再無武俠經典,是因為許多武俠電影表達的武俠精神,無法被廣泛認可。
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曾經在採訪中指出:
武俠小說的精神在於「俠」字,而不是「武」字。武功只不過是武俠小說容易表現的一種方式,太注重武功,那對武俠就是不了解的。
金庸先生認為武功只是武俠的表現形式,這個觀點是很有道理的。
武藝高強的人,在古代可以是為朝廷效忠的錦衣衛,可以是為金錢賣命的殺手,在現代則可以是職業搏擊選手,又可以是神秘莫測的特工。
能打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身份,但卻不一定能成為武俠電影裡的俠客。
《繡春刀》裡張震飾演的沈煉,武藝高強,為人正直,但他只是一個在亂世中掙扎求生的錦衣衛,他的所作所為都是受環境所影響的,並不是一個能灑脫於江湖之中的俠客。
《葉問》裡張晉飾演的張天志,功夫了得,雖然一開始追名逐利,本質卻依然是個善良的義士。最終他與葉問決戰後衝破了名利的困擾,並為民除害,初具武俠的雛形。
但無論從思想絕望還是所作所為上,他充其量只是街頭英雄,而不是一個有自身追求的俠客。
職業搏擊選手和特工就更加不用說了,看著《激戰》中的拳手張家輝以及《碟中諜》中的湯姆·克魯斯,觀眾又怎麼可能會把他們與快意江湖的俠客聯想到一起呢?
沒有武俠的電影,即使打鬥動作再華麗,也難以稱得上為武俠電影。僅憑這一點,許多武打題材的電影就已經無法進入經典武俠電影的候選名單了。
「俠」字到底代表了什麼呢?按照金庸先生的意思,「俠」字就是捨己為人的高度概括。
「俠」字就是犧牲自己的利益,去幫助人家主持正義。
《臥虎藏龍》裡怎樣體現「俠」字?
了解武俠精神的涵義後,讓我們回過來看看《臥虎藏龍》為何會是經典的武俠電影,又如何把「俠」字讓全世界的觀眾都認可。
故事開始於周潤髮飾演的李慕白,因為閉關無法突破,萌生退出江湖的想法。所打算在退隱前,完成一些心裡放不下的事。
他先找了楊紫瓊飾演的俞秀蓮,託付她押送自己的青冥寶劍。
接著因為追查鄭佩佩飾演的碧眼狐狸和失竊的青冥寶劍,遇上章子怡飾演的武學天才玉嬌龍,並打算收她為徒。
最後因為救玉嬌龍而命喪碧眼狐狸的毒針之中。
表面上看,李慕白似乎是個為一己私慾而肆意妄為的「庸人」,配不上「俠客」之名。
實際上,他打算退出江湖之初,就想與俞秀蓮情定終生。但因為擔心玉嬌龍缺乏正確的指引而誤入歧途,才放棄了愛情,去為江湖「主持公道」,甚至在最後犧牲了自己的性命。
李慕白的「俠」,就是金庸口中最純正的「俠」。他的所作所為,完全是俠客的自發行為。
以他武功之高,在明確知道目標的情況下,奪回寶劍、一報師仇都不是難事。
但他為了讓玉嬌龍心甘情願走上正途,不惜採用最迂迴的方式去旁敲側擊她,甚至為她多次放棄了與俞秀蓮認愛的機會,最後還搭上自己性命。
這種捨己為人的舉動雖然有點「蠢」,但就是純正的「俠」!
除了用李慕白的劇情正面向觀眾展示何謂「俠」,《臥虎藏龍》還用玉嬌龍和碧眼狐狸的劇情反面展示了「江湖」的概念。
碧眼狐狸認為,「江湖就是恩恩怨怨、你死我活。」
所以她為了習得武當劍法,不惜壞事做盡,結下仇敵無數,死到臨頭還把怨恨賴在唯一的徒弟身上。她的行為不是「俠」,她的江湖也不是武俠精神存在的江湖。
玉嬌龍認為,江湖就是刺激好玩,江湖中人就可以「到處都能去,遇上不服氣的就打」。
所以她在邊疆與張震飾演的小虎私奔,待嫁之時還不忘偷竊青冥寶劍,引起騷亂。把俞秀蓮和李慕白的輪番勸說當耳邊風,最終使得相伴十年的師父和仰慕多年的「師父」在自己眼前同歸於盡。她的行為也不是「俠」,她認為的江湖也不是俠客們所在的江湖。
通過正反兩面的敘事,《臥虎藏龍》把一個非常純正的武俠江湖展現給觀眾,再結合暢快淋漓的武打鏡頭,精美如畫的場景以及出色的配樂,一部優秀的武俠電影就這樣誕生了。
但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儘管《臥虎藏龍》用高明的手法展現了「俠」,但電影如果只有上述的優點,那它只會成為一部優秀的武俠電影,而不是一部被全世界認可的經典武俠電影。
《臥虎藏龍》的經典之處在於,電影展示出來的「俠」,是最純粹、最能打動人的。
武俠電影如何從優秀成為經典?
《有請老梁》曾經有一期討論過為何《臥虎藏龍》之後再無經典武俠電影。
他的觀點歸納起來有兩點:一是武打動作可複製,觀眾對武打鏡頭看膩了。二是武俠電影的內容缺乏創新套路都如出一轍,讓觀眾乏味。
這兩個觀點不能說不正確,但卻有點跑題。不管是武打動作還是電影套路,都是影響電影質量的因素。好壞會決定電影是否優劣,但並不能成為判斷武俠電影是否經典的條件。
畢竟優秀的武俠電影,並不一定就能成為經典的武俠電影。
上文提及到2015的《師父》,就是最好的例子。
論武打動作,《師父》把南拳北腿的武術套路和兵器招數用精煉的武打動作展示出來,對招乾淨利落,節奏流暢,讓觀眾感受到拳拳到肉的真實打鬥場面。
論劇情創意,有別於多數武俠片把武術門派吹捧得高高在上的做法,《師父》展示了北派武林日漸衰落的狀況,讓觀眾從全新角度思考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意義。
只從質量上看,《師父》算是優秀的,這部電影的評分甚至比《臥虎藏龍》還要高。
但《師父》卻無法成為《臥虎藏龍》這樣的經典武俠電影,歸根到底還是因為裡面的「俠」,並不純粹,也不能讓所有觀眾都能認同。
《師父》裡的主角是廖凡飾演的陳識,他是南派詠春的正統傳人,打算北上天津傳武,揚名北派武林。在金士傑飾演的鄭山傲指點下,他收了宋洋飾演的耿良辰為徒,用一年時間傳授了耿良辰正統武學,並讓他代自己去踢館。
劇情上充滿了追名逐利和陰謀詭計的「臭味」,雖說陳識的所做所為不全為自己,而是為了報「師恩」,把宗門發揚光大,但和俠客「主持公道」的心相距甚遠。電影和「俠」相關的氣息只有在耿良辰寧死後陳識挺身而出時才顯現。
《師父》的江湖是武俠沒落的江湖,裡面的俠客被染上了陰謀詭計的色彩,雖然有著主持公道的心,但卻做著城府極深之事。這樣的俠客雖然真實,卻不是人們心中的「真」俠客。
有人可能會說,《師父》的劇情畢竟發生在武俠沒落的年代,《臥虎藏龍》的劇情卻是武俠鼎盛的年代,兩者先天性的差距導致了前者的武俠氣息較後者薄弱。
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全對。劇情作為武俠氣息展現的載體,發生的年代的確會影響武俠精神的展現程度。「劫富濟貧、懲惡除奸」的俠士行為,在古代出現的概率也會比在現代高。
但電影不是生活的全部,電影可以集中展示一個主題,時代的限制完全可以通過劇情的編排來避開。然而,如果電影不想為觀眾展現純粹的俠義,即使時代背景為古代,也無補於事。
2010年楊紫瓊主演的《劍雨》,就是一部故事發生在武俠鼎盛的古代,質量優秀卻難成經典的武俠電影。
《劍雨》在宣發之初,曾被稱為《臥虎藏龍》後的武俠經典之作。但上映後,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都與《臥虎藏龍》相距甚遠。
《劍雨》講述了楊紫瓊飾演的殺手細雨,盜取了老大的寶物並易容藏匿民間。發現無法擺脫殺手集團的追殺後,為了捍衛生命與愛情奮起抗爭,竟意外發現情定終生的老實丈夫也是經過易容的高手。
劇中的打鬥也是行雲流水,闢水劍的招數讓人驚嘆,神仙索的出現也讓人驚喜。高手易容隱匿民間的劇情也獨具創意,簡直可以被稱為是古裝版的《變臉》。
毫無疑問,《劍雨》是一部質量上乘的武俠電影。但為何還是及不上《臥虎藏龍》的經典呢?
因為《劍雨》裡面的情感太多了,細雨和陸竹的愛情,雷彬和妻子的愛情,輪轉王對細雨的師徒情,細雨和江阿生愛恨並存的愛情。
諸多的情感交雜,讓《劍雨》更像是一部披著武俠電影外衣的愛情片。
並不是說裡面的感情戲不好,反而恰恰是因為感情戲,《劍雨》裡的人物有了更立體的形象。但江湖可以是兒女情長的江湖,俠客卻不能是只會談情說愛的俠客。
在濃墨重彩的愛情中,《劍雨》有多少俠客的氣息呢?除了陸竹和尚捨身點化細雨放下屠刀的行為外,整部電影展現的俠客精神少之又少,自然難以成為經典武俠電影。
只有《臥虎藏龍》的江湖,才是最純粹的俠客江湖。
《臥虎藏龍》裡的俠客,不為朝廷所差譴,與貝勒爺、九門提督平起平坐。不耍陰謀詭計,不貪戀兒女情長,正直不阿,捨身取義。這樣的俠客,才更能讓觀眾認同。
再加上李安用為李慕白和玉嬌龍安上解放天性的設定,讓李慕白死前能放下壓抑向俞秀蓮表白,讓玉嬌龍能明白自己終身無法尋得理想的江湖而捨身取義。
這種融合中西方價值觀的處理方法,可以讓西方觀眾更能理解電影中俠客的行為,從而進一步了解什麼才是俠客精神。
有俠客才是真江湖,俠客精神淡薄的武俠電影,再優秀也難成經典。
我是一木支危樓,大家對《臥虎藏龍》後再無經典武俠電影這個說法怎麼看?大家心中的經典武俠電影又有什麼呢?歡迎在下方留下你的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