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連續進樣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30 14:00:31 1
專利名稱:多孔連續進樣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孔連續進樣器。
現有的各種液體試劑加樣裝置,分為手工逐個加樣,自動逐個加樣和自動多孔加樣三種形式,手工逐個加樣裝置如移液槍,雖然可準確加樣,但其工作效率低下,而且易發生漏加或重複加樣的現象。自動逐個加樣裝置如自動分析儀類加樣,是通過一加樣槍自動移動來逐個加樣,雖然較之手工加樣來講工作效率提高,杜絕了漏加和復加現象,但其設備複雜昂貴,不適合普及性使用。自動多孔加樣裝置如酶標文,在壓力作用下多孔同時加液,但也無法保證進樣的準確性。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從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加樣準確、成本較低的多孔連續進樣器。
本實用新型由器體、上、下活塞、上、下活塞杆、A、B通液管和連杆構成,器體中設有上、下活塞腔,下活塞腔上設置出液針孔和排氣孔,上活塞在上活塞腔中與上活塞杆相固接,下活塞在下活塞腔中與下活塞杆通過榫、槽的活動配合定位,上、下活塞杆的一端由連杆相連接,A通液管的一端連通上活塞腔,另一端連通下活塞並與下塞杆中的吸液孔和出液孔相配合,出液孔同時能與下活塞中的出液槽孔連通,出液槽孔與出液針孔相配合,B通液管的一端連接下活塞內腔並與吸液孔連通,另一端外接試劑瓶。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進一步闡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內容。
圖1是本實用新型在吸樣狀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在加樣狀態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連杆的剖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上活塞杆的旋轉視圖。
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由器體1、上、下活塞2、3、上、下活塞杆4、5、A、B通液管6、7和連杆8構成,器體1中設有上、下活塞腔9、10,下活塞腔10上設置出液針孔11和排氣孔12,上活塞2在上活塞腔9中與上活塞杆4相固接,下活塞3在下活塞腔10中與下活塞杆5通過榫16、槽17的活動配合定位,上、下活塞杆4、5的一端由連杆8相連接,連杆8中設有槽18,其一端與下活塞杆5固接,另一端通過槽18與上活塞杆4端部的鉤頭19活動連接。A通液管6的一端連通上活塞腔9,另一端連通下活塞3並與下活塞杆5中的吸液孔13和出液孔14相配合,出液孔14同時能與下活塞3中的出液槽孔15連通,出液槽孔15與出液針孔11相配合,B通液管7的一端連接下活塞3內腔,並與吸液孔13連通,另一端外接試劑瓶。在吸樣狀態下,B通液管7通過下活塞3內腔及吸液孔13與A通液管6連通,拉動連杆8,使上、下活塞杆4、5移動,上活塞腔4內形成負壓,試劑經B通液管7、吸液孔13、下活塞3內腔和A通液管6進入上活塞腔9,此時,榫16與槽17的右端相抵。加樣時,推動連杆8,上、下活塞杆4、5移動,榫16與槽17的左端相抵,試樣經A通液管6、出液孔14、出液槽孔15和出液針孔11流出,從每一出液針孔11中流出的試樣量,都為出液槽孔15的容積量。
本實用新型由於出液針孔的位置固定,可將液體以應加到反應杯中,避免了漏加或重複加樣現象的發生,同時,由於出液槽孔的容積固定,可保證每一出液針孔加樣量的相同,因此,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加樣準確的優點。
權利要求1.一種多孔連續進樣器,其特徵是由器體(1)、上、下活塞(2、3)、上、下活塞杆(4、5)、A、B通液管(6、7)和連杆(8)構成,器體(1)中設有上、下活塞腔(9、10),下活塞腔(10)上設置出液針孔(11)和排氣孔(12),上活塞(2)在上活塞腔(9)中與上活塞杆(4)相固接,下活塞(3)在下活塞腔(10)中與下活塞杆(5)通過榫(16)、槽(17)的活動配合定位,上、下活塞杆(4、5)的一端由連杆(8)相連接,A通液管(6)的一端連通上活塞腔(9),另一端連通下活塞(3)並與下活塞杆(5)中的吸液孔(13)和出液孔(14)相配合,出液孔(14)同時能與下活塞(3)中的出液槽孔(15)連通,出液槽孔(15)與出液針孔(11)相配合,B通液管(7)的一端連接下活塞(3)內腔,並與吸液孔(13)連通,另一端外接試劑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連續進樣器,其特徵是連杆(8)上設有槽(18),其一端與下活塞杆(5)固接,另一端通過槽(18)與上活塞杆(4)端部的鉤頭(19)活動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孔連續進樣器,由器體、上、下活塞、上、下活塞杆、A、B通液管和連杆構成,器體中設有上、下活塞腔、上、下活塞杆的一端由連杆相連接,A通液管的一端連通上活塞腔,另一端與下活塞杆中的吸液孔和出液孔相配合,下活塞中的出液槽孔兩端同進與出液孔和出液針孔相配合,B通液管的一端連通吸液孔,另一端外接成試劑瓶。本實用新型克服了現有的各種加樣裝置分別存在的成本高、加樣不準確、操作繁瑣的缺陷,具有結構簡單、加樣準確的優點。
文檔編號G01N1/14GK2378729SQ9921576
公開日2000年5月17日 申請日期1999年7月7日 優先權日1999年7月7日
發明者潘孝本 申請人:潘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