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梁後懸架的製作方法
2023-05-30 21:09:41 1
專利名稱:扭轉梁後懸架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底盤懸架結構,特別是一種短縱臂扭轉梁後懸架。
背景技術:
目前扭轉梁後懸架結構被廣泛應用於低成本、緊湊式的車型中。車輛運行過程中,底盤懸架系統需要吸收來自地面的震動,滿足乘客對平順性的要求,以及車輪跳動及兩側車輪反向運動產生的側傾、不足轉向等操縱穩定性的要求。同時,由於懸架需要承受來自於不同路面不同工況下反覆出現的載荷,扭轉梁後懸架結構還需要滿足剛度、強度及耐久性要求。另外,較輕的扭轉梁具有更好的燃油經濟性和成本優勢,因此在扭轉梁的設計過程中,重量也是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現有的扭轉梁結構包括兩側縱臂通過襯套與車身相連,兩條縱臂通過一根橫梁相連接,縱臂的長度較長(約420毫米 440毫米),橫梁與襯套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滿足側傾梯度的要求,彈簧盤與縱臂獨立搭,減震器安裝盤與彈簧盤連接。縱臂一般為厚度4毫米 6毫米,直徑60毫米 100毫米的管狀結構,過長的縱臂既使得扭轉梁重量偏重,也使側傾剛度和抗俯仰能力也隨之下降,但是有較好的應力分布和抗疲勞能力。需要對扭轉梁結構的不斷完善,最終尋找能夠實現上述多目標優化的扭梁結構。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提高性能、避免強度和疲勞風險的扭轉梁後懸架。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扭轉梁後懸架,包括橫梁;縱臂,所述縱臂設置在所述橫梁的兩側;套管,所述套管設置在所述縱臂的一端;車輪安裝支架,所述車輪安裝支架設置在所述縱臂的另一端,在所述車輪安裝支架上設有減振器安裝支架;以及彈簧安裝盤,所述彈簧安裝盤分別與所述橫梁及所述縱臂連接,在所述彈簧安裝盤的背面設有彈簧盤底座。優選的在所述橫梁及所述縱臂上還設有橫梁上加強板。在所述橫梁的內側設有橫梁下加強板。所述縱臂中心線與水平線成25°夾角。所述縱臂的長度為380毫米 420毫米。所述橫梁與所述縱臂的連接點與所述套管之間的距離需為170毫米 190毫米。本實用新型扭轉梁後懸架縮小了縱臂的尺寸,前端通過帶角度的剛性套管與車身支架連接,縱臂的縮短降低了懸架的側視角,提升了車輛的平順性。制動時,短縱臂結構具有更好的抗點頭能力。橫梁向後移動,並且隨縱臂的抬高而抬高。這樣橫梁截面的剪切中心Z向坐標變大,增加了側傾轉向及上跳轉向,有利於增加不足轉向的趨勢,得到更好的操縱穩定性。同時,橫梁的後移也有利於布置空間的擴大。同時橫梁與車身襯套的橫向距離相對減小,增加了側傾剛度,提高整車的側傾梯度。橫梁的後移實現了彈簧盤與橫梁、縱臂的同時搭接,使得整個後懸架的側向剛度大幅度提升,有利於降低後懸架側偏柔度,從而提升整車的轉向相應時間。同時改變了扭梁高應力區域,提高了扭轉梁的抗疲勞性。減振器安裝底座與縱臂相連接,使通過減振器的載荷有效的傳遞給縱臂,避免通過彈簧盤過度地傳遞給橫梁。
圖1為本 實用新型扭轉梁後懸架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扭轉梁後懸架仰視圖;本實用新型扭轉梁後懸架附圖中附圖標記說明:1-套管2-縱臂3-橫梁上加強板4-彈簧安裝盤 5-車輪安裝支架 6-減振器安裝支架7-橫梁8-彈簧盤底座 9-橫梁下加強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扭轉梁後懸架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扭轉梁後懸架,包括:橫梁7及連接在橫梁7左右兩端的衝壓件構成的後縱臂2,在左右縱臂2焊接固定有用來與懸架連接的彈簧安裝盤4,左右縱臂2總成選用圓形鋼管制成,沿著車軸前後方向布置,通過套管I與車身相連安裝。縱臂2前端設置有用來與車身連接的襯套套管1,套管I的中心線與水平線成25°夾角。當車輛轉彎時,車輪接地處受到側向力的作用,扭轉梁後橋繞著左右兩側套筒中心線垂線的交點旋轉,使得整車具有不足轉向的趨勢。縱臂2縮短至400毫米,橫梁7向後移動30毫米,橫梁7與縱臂2直接搭接上橫梁上加強板3,提升了扭轉梁的扭轉剛度,彈簧安裝盤4分別於縱臂2以及橫梁7搭接,增加了扭梁的側向剛度。較短的縱臂2長度降低側向力轉向,使得整車具有不足轉向的趨勢,同時,縱臂2的縮短也有利於提升縱向的柔性,提高後懸架抗點頭的能力。如圖2所示,在彈簧安裝盤4的背面設有彈簧盤底座8,橫梁7的內側焊接有一塊短橫梁下加強板9,橫梁下加強板9的長度可以調節,從而使得扭轉梁具有不同的剛度,從而適合於不同的車型。本實用新型扭轉梁後懸架縮小了縱臂的尺寸,前端通過帶角度的剛性套管與車身支架連接,縱臂的縮短降低了懸架的側視角,提升了車輛的平順性。制動時,短縱臂結構具有更好的抗點頭能力。橫梁向後移動,並且隨縱臂的抬高而抬高。這樣橫梁截面的剪切中心Z向坐標變大,增加了側傾轉向及上跳轉向,有利於增加不足轉向的趨勢,得到更好的操縱穩定性。同時,橫梁的後移也有利於布置空間的擴大。同時橫梁與車身襯套的橫向距離相對減小,增加了側傾剛度,提高整車的側傾梯度。橫梁的後移實現了彈簧盤與橫梁、縱臂的同時搭接,使得整個後懸架的側向剛度大幅度提升,有利於降低後懸架側偏柔度,從而提升整車的轉向相應時間。同時改變了扭梁高應力區域,提高了扭轉梁的抗疲勞性。減振器安裝底座與縱臂相連接,使通過減振器的載荷有效的傳遞給縱臂,避免通過彈簧盤過度地傳遞給橫梁。[0025]以上已對本實用新型創造的較佳實施例進行了具體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創造並不限於所述實施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創造精神的前提下還可作出種種的等同的變型或替換,這些等同的變型或替換均包含在本申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範圍內。
權利要求1.扭轉梁後懸架,其特徵在於,包括: 橫梁; 縱臂,所述縱臂設置在所述橫梁的兩側; 套管,所述套管設置在所述縱臂的一端; 車輪安裝支架,所述車輪安裝支架設置在所述縱臂的另一端,在所述車輪安裝支架上設有減振器安裝支架;以及 彈簧安裝盤,所述彈簧安裝盤分 別與所述橫梁及所述縱臂連接,在所述彈簧安裝盤的背面設有彈簧盤底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扭轉梁後懸架,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橫梁及所述縱臂上還設有橫梁上加強板。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轉梁後懸架,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橫梁的內側設有橫梁下加強板。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扭轉梁後懸架,其特徵在於,所述縱臂中心線與水平線成25。夾角。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扭轉梁後懸架,其特徵在於,所述縱臂的長度為380毫米 420毫米。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扭轉梁後懸架,其特徵在於,所述橫梁與所述縱臂的連接點與所述套管之間的距離需為170毫米 190毫米。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扭轉梁後懸架,包括橫梁;縱臂,所述縱臂設置在所述橫梁的兩側;套管,所述套管設置在所述縱臂的一端;車輪安裝支架,所述車輪安裝支架設置在所述縱臂的另一端,在所述車輪安裝支架上設有減振器安裝支架;以及彈簧安裝盤,所述彈簧安裝盤分別與所述橫梁及所述縱臂連接,在所述彈簧安裝盤的背面設有彈簧盤底座。本實用新型扭轉梁後懸架提升了後懸架扭轉剛度、側向力轉向以及制動抗點頭能力,同時,由於縱臂的縮短也降低了重量,但增加了橫梁上加強板,改變了應力分配從而提升抗疲勞能力,加大整車安全係數,降低用戶使用風險。
文檔編號B60G7/00GK202911493SQ20122057755
公開日2013年5月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5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5日
發明者程偉, 江翁, 潘諍皓, 易斌, 劉飛, 袁瀟俊, 於義長 申請人: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