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觸媒空氣淨化器的製作方法
2023-06-24 20:25:26 2
專利名稱:光觸媒空氣淨化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室內、車內等封閉空間除去空氣中的有機汙染物的淨化裝置,尤其涉及一種用納米TiO2淨化空氣的光觸媒空氣淨化器。
背景技術:
人的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交通工具的依賴程度也增加,在車內的時間也增加。科學家們經研究發現,空調機和地毯中滋生著多種細菌、黴菌和摘蟲,附在灰塵顆粒上隨空氣傳播疾病;內裝飾用的油漆、塗料、膠合板材、有害化纖物不斷散發出甲醛、苯等有毒有害有機氣體和致癌物質;人體自身所產生的有害物質以及浴廁的氨味使封閉空間內的空氣受到汙染。這些封閉空間中被汙染的空氣可導致人們精神姜靡不振、工作效率低,甚至肺癌等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也與這些汙染有關。
研究表明,這些汙染室內空氣品質的物質主要是化學物質,有甲醛、苯、二甲苯、氨、CO、CO2、NOx、SO2以及其它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等。人類活動的封閉空間內空氣汙染物的特點是成分複雜,汙染物的濃度低,作用於人體的時間長,對人體的健康危害極大。
多年來,人們為找到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進入了不懈努力,先後研製機械過濾式、電子集塵式、負離子中和式等品種的空氣淨化方法及其裝置。然而這些方法僅對室內空氣汙染的某些有害物質產生作用,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且易產生二次汙染。
利用光催化降解空氣中的有機有害物是目前公認的最佳方案,而納米TiO2是光催化反應最好的催化劑,它以其價廉、無毒、催化活性高、氧化能力強、穩定性好而被廣泛應用。研究表明,納米TiO2光觸媒材料的光催化特性具有廣譜性,幾乎對所有的汙染物都具有治理能力,能在常溫下有效分解室內空氣中的低濃度有機汙染物,氧化去除空氣中的NOx、H2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以及各類臭氣,還能夠消滅空氣中的細菌和病毒。另外光催化淨化反應條件溫和,技術應用靈活方便,可應用於室內、車內等封閉空間除去空氣中的有機汙染物。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對空氣進行均勻淨化且能強化淨化的光觸媒空氣淨化器。
本發明採用如下技術方案來解決其技術問題一種使用納米TiO2淨化空氣的光觸媒空氣淨化器,由殼體、風扇和淨化芯體組成,在殼體上設有空氣進口和空氣出口,淨化芯體設在殼體內並位於空氣進口和空氣出口之間,風扇設在殼體的空氣進氣端,淨化芯體為圓筒形多孔陶瓷且在圓筒形多孔陶瓷的孔中負載有TiO2,在圓筒形多孔陶瓷內的軸線位置上設有紫外光源。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1)紫外光源位於圓筒形負載納米TiO2泡沫陶瓷的軸線上,使得照射到圓筒形多孔陶瓷上的紫外光強度都相同,從而使空氣的淨化得以均勻地進行,避免了淨化死角的產生。
2)由於泡沫陶瓷比表面積大,空氣與納米TiO2的接觸面積大,光催化反應得到進一步強化,3)空氣通過一定厚度的泡沫陶瓷,使其在淨化器中的停留時間延長。
4)在淨化空氣出口處用調節板對風速進行調節,加大淨化器排出氣體對空氣的擾動,提高封閉空間空氣的對流強度,有利於提高淨化效率。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主視圖。
圖2是本發明的結構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一種使用納米TiO2淨化空氣的光觸媒空氣淨化器,由殼體4、風扇2和淨化芯體5組成,在殼體4上設有空氣進口和空氣出口,淨化芯體5設在殼體4內並位於空氣進口和空氣出口之間,風扇2設在殼體4的空氣進氣端,淨化芯體5為圓筒形多孔陶瓷且在圓筒形多孔陶瓷的孔中負載有TiO2,在圓筒形多孔陶瓷內的軸線位置上設有紫外光源6,在殼體4的空氣進口處設有過濾網1,在殼體4內並位於風扇2和淨化芯體5之間設有風量分配器3,該風量分配器3由一組格柵組成,以促使空氣均勻地通過淨化芯體。
本發明使用時,空氣在風扇2的驅動下,經過濾網1過濾後進入淨化器殼體4,經風量分配器3調節後均勻通過負載TiO2泡沫陶瓷5,在紫外光源6照射下使空氣中的有機汙染物分解,處理後的空氣從出口處排出。在本實施例中,殼體4採用開口殼體,在開口殼體的開口處設有蓋板9,紫外光源6用燈座固定在開口殼體和蓋板9上,圓筒形多孔陶瓷由蓋板9和淨化器殼體4固定,在接觸部位設置減震密封墊8,以提高裝置的抗震性能,在處理後的空氣出口處,裝有出口調節板10,對排出氣體的速度進行調節。
權利要求
1.一種使用納米TiO2淨化空氣的光觸媒空氣淨化器,由殼體(4)、風扇(2)和淨化芯體(5)組成,在殼體(4)上設有空氣進口和空氣出口,淨化芯體(5)設在殼體(4)內並位於空氣進口和空氣出口之間,風扇(2)設在殼體(4)的空氣進氣端,其特徵在於淨化芯體(5)為圓筒形多孔陶瓷且在圓筒形多孔陶瓷的孔中負載有TiO2,在圓筒形多孔陶瓷內的軸線位置上設有紫外光源(6)。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觸媒空氣淨化器,其特徵在於在殼體(4)的空氣進口處設有過濾網(1)。
全文摘要
一種使用納米TiO
文檔編號A61L9/20GK1803258SQ200510122919
公開日2006年7月19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8日 優先權日2005年12月8日
發明者林萍華, 郭超, 董寅生, 孫東科, 盛曉波 申請人:東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