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蝴蝶效應故事(有哪些匪夷所思的蝴蝶效應事件)
2023-06-25 06:04:47 3
所謂「蝴蝶效應」,源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氣象學家洛倫滋提出的一句近乎荒謬的理論:「一隻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會在兩周後引發美國德克薩斯的一場龍捲風。」
這句話看起來似乎很誇張,南美洲的蝴蝶扇動翅膀,怎麼可能就在德克薩斯州引起龍捲風呢?不過,中外歷史上還確實曾發生過由於一點小事,引發了連鎖反應,最終導致的結局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件。
(吳楚之戰)
先來說說國內歷史上的事件。
其一,「卑梁之畔,血流吳楚」事件。
春秋末期,吳國的邊境小鎮卑梁和楚國的小城鍾離接壤,兩地居民阡陌相通,雞犬相聞。一日,卑梁的一個姑娘前去桑地採桑葉,邂逅了同樣採桑的鐘離另一個姑娘。兩人為了一株桑樹的歸屬權發生爭執,在互相推搡的過程中,鍾離的姑娘不小心踩傷了卑梁姑娘的腳。
卑梁人認為自家的姑娘受到了外人的欺負,帶著鄉鄰前去質問楚國人。但楚國人百般抵賴並出言不遜,激憤之下的兩國人毆打在了一起。楚國人失手打死了吳國人。
一場禍端由此開啟,卑梁當地守城官員帶上士兵,血洗了整個鐘離。消息傳到楚平王的耳朵裡,楚平王不問曲直,直接調集軍隊攻佔了卑梁。吳王僚早就對楚地垂涎三尺,這下找到了進攻楚國的理由,於是雙方發生了大規模的戰事。最後,吳國在雞父大敗楚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雞父之戰」,失敗後的楚國不得不在吳楚爭霸中轉入守勢。
(李成梁劇照)
其二,「誤殺撤驛,大明亡國」事件。
明朝萬曆十一年,遼東總兵李成梁率軍攻打女真部古勒城。由於女真部歷來驍勇善戰,加上古勒城城池堅固,李成梁居然屢攻不下,戰事極為膠著。
這時,有兩個女真人塔克世和他的父親,自願進入古勒城勸降,協助李成梁攻破城池。不料勸降失敗,此時明軍突然攻破了城門,如潮水般湧進城來,見到女真人就直接殺死,可憐塔克世父子也慘遭屠戮。
明朝後來解釋說是「誤殺」,但還是賠償了塔克世的家人10匹馬了事。這件小事本來不足掛齒,但卻為後來的大明之亡埋下了禍根。
此事過去40年後,崇禎皇帝即位,此時的大明王朝已是窮途末路,風雨飄搖了。崇禎帝也想拯救朱家江山,著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裁撤驛站就是其中之一。
這一招也收到了預期的效果,不但每年可以為朝廷節省白銀數十萬輛,還大大地提高了驛站的效率。但崇禎帝忽略了一個重要細節,那就是應該為驛站下崗人員安置工作,不能讓他們失去生活來源,否則他們就要造反。
(李自成劇照)
李自成就是其中的一員,他不但丟掉了工作,還恰逢崇禎年間天災頻發,百姓餓殍千裡,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作為一個下崗工人,造反是死罪,不造反也要被餓死,乾脆揭竿而起。如果僥倖獲勝,不但能吃飽穿暖,說不定還能封侯拜相,青史留名。
於是,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橫空出世,戰火席捲了大半個中國,搞得崇禎帝焦頭爛額、寢食難安。這個小小的驛卒終成氣候,最終於1644年春天攻入了紫禁城,迫使丟掉了大明江山的崇禎帝,吊死在了煤山的一顆歪脖子樹上。
崇禎帝到死都沒想到,當初一個撤驛的決定,竟然讓他以命償還。他還沒有想到的是,導致大明覆亡的另一個對手,英勇剽悍的八旗鐵騎和數十年前被「誤殺」的塔克世父子有關。
原來,塔克世有個兒子,名叫努爾哈赤。《清史稿》記載:「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遺甲含恨起兵」,這恨就源於當初明朝對企圖入古勒城勸降的塔克世的「誤殺」。
兩件小事,一件「誤殺」,一件「撤驛」,居然會導致偌大的明朝傾覆,就如同蝴蝶輕輕地扇了兩下翅膀,卻帶來如此沉重的後果。
(蚱蜢之戰)
再來說說國外的「蝴蝶效應」事件——「蚱蜢之戰」。
在美國新澤西州和賓夕法尼亞州交界處,曾住著兩個印第安部落。他們就像吳楚兩國人一樣,本來和睦相處,相互依存。
有一天,一個部落的小男孩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抓住到了一隻漂亮的大蚱蜢。另一個部落的小男孩,羨慕嫉妒恨溢於言表。於是,兩部落的孩子們圍繞著這隻蚱蜢發生了爭鬥,大家互相廝打在一起。
部落裡的婦女見此情景,紛紛跑出來護犢子,又扭打在了一起,雙方都損失慘重。等到傍晚時分,部落裡的男人們回家見到滿屋子的傷員,憤怒的火山爆發了。他們在各自部落酋長的帶領下,展開了為一隻蚱蜢而戰的血腥戰爭,這就是十八世紀著名的「蚱蜢之戰」。
當然,這種「蝴蝶效應」的歷史事件還有很多,即便在現代,仍不時地出現在我們的身邊。所以,「南美洲的蝴蝶輕扇兩下翅膀,會引發德克薩斯的龍捲風」並非聳人聽聞,也不是一句所謂荒謬的話。
(參考資料:《明史》《史記·楚世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