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度山東gdp預測(地方經濟一季報)
2023-06-14 20:58:15 2
截至4月25日,28個省份公布第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各地經濟總體保持恢復態勢,經濟結構繼續優化,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提供了堅實保障。
近期,國家統計局發布消息稱,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7017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8%,比2021年四季度環比增長1.3%。
(圖片來源:新京報 貝殼財經)
從數據上看,圖片中28個省份均實現了正增長。28個省份中,廣東、江蘇經濟總量超過2萬億。山東一季度GDP為19927億元,位列第三。上海第一季度首次突破萬億關口,因遭受嚴重疫情,上海經濟受到衝擊,預計上海第二季度經濟數據將受到顯著影響。
增速方面,28個省份當中,21個省份GDP增速高於全國水平,北京一地與全國增速持平。其中,江西、福建、湖北、貴州、山西、湖南、海南等省份表現亮眼,均高於或者等於6%,江西更是以6.9%的增速在上述28個省份中領跑。支撐江西高速率發展背後是工業的平穩發展。2022年一季度,江西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8.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高於全國3個百分點。
受疫情因素影響,上海、廣東、江蘇、天津等東部發達省份增速有所放緩。其中,廣東(3.3%)、江蘇(4.6%)、上海(3.1%)、天津(0.1%)低於全國水平。北京(4.8%)增速與全國持平,河南(4.7%)略低於「國家線」。天津市統計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穩企紓困政策落實到位,各類企業生產恢復,天津全市經濟將持續穩定發展。
一季度山東全省生產總值逼近兩萬億 推進經濟持續向好發展
山東一季度經濟運行成績單表現亮眼,生產總值穩居第三位。一季度,山東生產總值19926.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2%,增速好於全國平均水平。山東GDP增速不僅好於全國平均水平,還領跑於同期的蘇、浙、粵三個省份。
(數據來源:根據各地發布數據整理)
從沿海四個經濟大省來看,一季度山東不僅實際增速位居榜首,而且名義增速也位居第一。一季度山東GDP名義增速達到10.36%,在GDP前十省市中位居第一,同期廣東和江蘇的名義增速分別只有5.09%和7.65%。
今年一季度,山東經濟發展穩中向好、進中提質的基本態勢沒有變,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好於預期,主要經濟指標增勢良好,質量效益穩步提升,實現了「開門穩」「開門紅」。山東省經濟發展韌性強、潛力大、後勁足,山東省各級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能力持續提升,國民經濟整體運行效能不斷夯實,內需潛力和外需支撐加快釋放,有效對衝了短期疫情對全省經濟的影響,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為全年經濟穩定運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工業經濟的穩健增長和固定資產投資的加力提速,為山東經濟提供了發展韌性
從工業生產來看,2022年一季度,山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分三大門類看,採礦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1%,製造業增長4.2%,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2.8%,為山東經濟增長做出了強有力的貢獻。
從固定資產投資來看,山東的投資積極性大幅提升。統計數據顯示,山東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0.5%,增速高於前五年平均水平8.1個百分點,達到近7年的較高增速。其中,製造業投資增長25.1%,增速較高,佔全部投資的比重為27.4%,同比提升3.2個百分點。擴需求「十大行動」拉動投資高效運行,為山東一季度經濟穩定增長做出強有力貢獻。
引領新經濟發展,為經濟增長開闢了新空間
新動能成為山東一季度亮點。今年是山東新舊動能轉換「五年取得突破」之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深入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突破,新年伊始就舉行全省重點項目現場觀摩,並全面謀劃實施「十強產業」2022年行動計劃,有力推動各級各部門明確方向路徑、措施方法,進一步真抓實幹、開拓創新,切實做好新舊動能轉換「五年取得突破」各項工作。
山東省供需兩端不斷湧現出新亮點和新增長點,比如科技創新助推「卡脖子」技術相關領域迅速發展,工業機器人、高端工具機製造、氣壓動力機械製造等行業均保持快速增長。從數據也可以看出,第一季度,山東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217.6%,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217.8%。這兩個超200%,既是山東高質量發展一系列舉措的必然果實,也展現了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的澎湃動力。
攻堅二季度 決勝上半年
疫情衝擊影響明顯,國際形勢變化影響深遠,實體經濟面臨不少困難,重點領域風險不容忽視。面對當前形勢,更要科學制定政策。從各省最近的舉動來看,確保二季度GDP增速,已成為各地迫切的現實挑戰。
面對一季度的「開門穩」「開門紅」,山東已瞄定下一個目標,以更大決心和力度做好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當前,山東「立足於有、關口前移、多重屏障、兩手結合」,發展經濟,重中之重要在「暢通」「平穩」「擴量」「提質」上下功夫,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確保社會大局穩定,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文/國慧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