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壩及連拱壩消減溫荷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6-15 11:31:31 1
專利名稱:拱壩及連拱壩消減溫荷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利技術,尤其是一種拱壩及連拱壩消減溫荷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拱壩及連拱壩設計中,由於水壓力荷載的作用,壩體結構常做成半圓形式,雖 然在水壓力作用下,此種半圓結構產生很小彎矩,但在溫度荷載作用下,將產生很大的彎 矩。因此,半圓拱拱壩基本都產生了裂縫,漏水嚴重。由於受連拱的影響,在連拱壩中,這種 情況更加明顯。為了減少溫度荷載的影響,在過去拱壩的除險加固中,如安徽佛子嶺水庫,採取被 動保溫設計方法,即在拱圈上下遊噴射聚丙烯閉孔泡沫層,雖能夠達到降低溫差2飛度的 效果,但這種化學材料存在很多缺點1、此材料為易燃材料,稍有火星,就會引起整個大火。 2、此材料氣味很大,對環境有很大汙染。3、造價高。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既能減少溫度荷載的 影響,又不影響環境的拱壩及連拱壩消減溫荷系統。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下述技術方案一種拱壩及連拱壩消減溫荷系統,包括設置於水源中的潛水泵,所述潛水泵與管 道相連,管道分別與設置於拱壩/連拱壩頂端的噴淋頭和設置於拱壩/連拱壩後部的噴霧 頭相連。所述與噴淋頭和噴霧頭相連的管道上設有閥門。本實用新型利用潛水泵抽取水庫深層庫水,通過管道達到壩頂,利用噴淋頭在壩 頂形成噴泉,利用噴霧頭在壩後形成霧狀體,以調整壩體表面溫度。拱壩及連拱壩的拱圈採用無鉸拱形式,後澆帶封拱,封拱時機採取比多年平均溫 度略低的溫度。應用時,當溫度高於封拱溫度時,抽取水庫深層溫度較低的庫水,採取上遊噴淋, 下遊噴霧的方式對大壩降溫。當溫度低於封拱溫度時,抽取水庫深層溫度較高的庫水,採取上遊噴淋,下遊噴霧 的方式對大壩升溫。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對於危害拱壩較大的溫度荷載,本實用新型一改傳統的聚乙烯泡沫保溫層被動減 少溫度差的設計方法,採取利用水庫深層水進行主動噴淋降溫方式,大大減少工程投資,經 濟效益顯著。(2)創造了豐富的景觀效果除解決了工程難題外,本設計還產生了豐富景觀,與水庫寬闊的水面、挺拔的大壩共同形成引人入勝的效果,為景觀水利區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為水庫創造了部分 旅遊收益。(3)改善了下遊的生態效果由噴泉落下的水霧,在壩下形成明流,匯入主河道,使得常年乾涸的河道能保持一 定的流量,改善了下遊的生態環境,將產生很好的生態效益。(4)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下遊水環境的改善,將改善與當地農民的關係,結合防汛交通路,有效地改善了下 遊人民的生活質量,具有良好的社會效應。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平面示意圖;圖2是結構立面示意圖;其中1.潛水泵,2.噴霧頭,3.噴淋頭,4.管道,5.閥門,6.拱壩/連拱壩頂端。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圖1、2中,一種拱壩及連拱壩消減溫荷系統,包括設置於水源中的潛水泵1,所述 潛水泵1與管道4相連,管道4分別與設置於拱壩/連拱壩頂端6的噴淋頭3和設置於拱 壩/連拱壩後部的噴霧頭2相連。與噴淋頭3和噴霧頭2相連的管道4上設有閥門5。拱壩及連拱壩的拱圈採用無鉸拱形式,後澆帶封拱,封拱時機採取比多年平均溫 度略低的溫度。應用時,當大氣溫度與壩體溫度之差大於設計溫度差時,啟動潛水泵1,打開閥門 5,將深層庫水通過管道4送至噴淋頭3和噴霧頭2,利用庫水形成上下遊景觀,同時降低壩
體溫差。具體應用為當溫度高於封拱溫度時,抽取水庫深層溫度較低的庫水,採取上遊噴 淋,下遊噴霧的方式對大壩降溫。當溫度低於封拱溫度時,抽取水庫深層溫度較高的庫水,採取上遊噴淋,下遊噴霧 的方式對大壩升溫。
權利要求1.一種拱壩及連拱壩消減溫荷系統,其特徵在於包括設置於水源中的潛水泵,所述 潛水泵與管道相連,管道分別與設置於拱壩/連拱壩頂端的噴淋頭和設置於拱壩/連拱壩 後部的噴霧頭相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拱壩及連拱壩消減溫荷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與噴淋頭和 噴霧頭相連的管道上設有閥門。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拱壩及連拱壩消減溫荷系統,包括設置於水源中的潛水泵,所述潛水泵與管道相連,管道分別與設置於拱壩/連拱壩頂端的噴淋頭和設置於拱/連拱壩後部的噴霧頭相連。與噴淋頭和噴霧頭相連的管道上設有閥門。本實用新型利用潛水泵抽取水庫深層庫水,通過管道達到壩頂,利用噴淋頭在壩頂形成噴泉,利用噴霧頭在壩後形成霧狀體,以調整壩體表面溫度。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解決了消減溫荷的技術難題,減少了工程投資。2)還產生了豐富景觀,與水庫寬闊的水面、挺拔的大壩共同形成引人入勝的效果,為景觀水利區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3)由噴泉落下的水霧,在壩下形成明流,改善了下遊的生態環境,將產生很好的生態效益。
文檔編號E02B7/12GK201915361SQ201120016540
公開日2011年8月3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19日 優先權日2011年1月19日
發明者喬友剛, 馮新權, 劉長餘, 單既連, 常倩倩, 張庭凱, 朱麗, 楊長虎, 王興起, 竇友傑, 邱華, 韓光, 高峰, 黃松 申請人:馮新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