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牆黑瓦簡約山水畫(山水畫豆面燈看電影)
2023-06-25 22:31:47
白牆黑瓦簡約山水畫?童 年薛天海 薛天山 薛連英,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白牆黑瓦簡約山水畫?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白牆黑瓦簡約山水畫
童 年
薛天海 薛天山 薛連英
河西村,一個典型的膠東半島小山村。
數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這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養育子孫,世代相傳。
這裡,承載著我們的童年記憶。
山水畫✌[呲牙]
在我的腦海中,童年時代的故鄉,好似一幅山水畫。
河西村四面環山,祖先以山嶺方位和地貌命名,峨山、南塂、雕崖、老虎頭、石人頂,不一而足。
家中老屋位於嵐子頂山腳下,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座山。因為從年少時抬頭就能看到它的風貌。那時的嵐子頂,既有松柏類參天古樹,也有柿子、板慄和杏桃類果樹,植被十分茂密。春天,山上野花盛開,蝴蝶飛舞,百鳥爭鳴,生機盎然。秋天,這裡果實纍纍,紅燈籠似的柿子掛滿枝頭,酸甜可口的山桃壓彎了枝頭,一個個小刺蝟似的板慄笑裂了嘴兒……這是我記憶中的「百花園」和「百果園」。
好山自然出好水。群山環抱下,一條小河由南向北,蜿蜒而去,將村莊一分為二。
初春,冰雪融化,冬季冰封的小河甦醒了。陽光灑向河面,冰塊隨著潺潺河水漂流遠方,重見天日的小魚小蝦在清澈的河水中遊來遊去,好不自在。
盛夏,河兩岸高大的柳樹枝繁葉茂,映襯得河面碧綠一片。河灣中三三兩兩的鵝鴨悠閒地戲水覓食,間或嘎嘎地歡快鳴叫。忽然,陰雲密布,電閃雷鳴,下大雨了!暴雨中,四處山洪匯聚,小河頓時變成小黃河,土黃色的河流咆哮著翻卷著,如萬馬奔騰洶湧而下。村民或打雨傘,或披雨衣,或乾脆赤膊,爭相目睹這一景觀。
不久,雨停,河水變得少而清,下遊水庫的魚兒逆流急上。人們用各種漁具捕魚,小河上下一派熱鬧景象。
正是酷暑時節,午間,勞作半天的人們來到河邊,以清涼的河水衝洗汗水,再攜帶自製的毛皮或草類墊子,鋪在樹蔭下潔淨的沙地上,舒適地睡個午覺,享受難得的美好時光。入夜,全家老少齊出動,與街坊鄰居們相聚村頭巷尾空曠地帶。老人們身坐小板凳,手搖大蒲扇,聊家長裡短,說古今中外;孩子們以草墊為席,依偎在父母身邊,在老人的細聲慢語中漸入夢境。天上繁星點點,晚風徐徐拂面,各種蟲兒低吟淺唱,伴隨著遠處譁啦啦的河水聲,這是終生難忘的故鄉小夜景!
元宵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
兒時的這一天,沒有賞花燈、吃元宵的概念,只有「送燈」的深刻印象。這是一個做燈、送燈、食燈的過程。
節前幾天,母親吩咐孩子們結伴上山,收集一種莖杆空心的枯草,俗稱「燈芯草」,以備製作燈芯。
燈,是用純黃豆面做成的。當天,母親把豆面和好,揉成軟硬適中的麵團,再搓成擀麵杖粗的面棒,用刀切成一個個燈柱,在其頂端捏出燈碗。最後,把備好的空心草掐成短棒,塞入棉花,一根根插到燈碗中央,再淋上點植物油,就算大功告成了。
當然,這只是每月一個共12個燈的做法,寓意四季平安、月月順暢。另外,母親還會依樣做雞燈、魚燈和豬燈等,祈求吉祥如意、年年有餘、聚福聚財。母親心靈手巧,邊捏邊剪,製作的動物面燈個個有鼻子有眼的,真是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一切準備就緒。傍晚,父親帶著祭祀用品,領著我們兄弟幾個來到祖塋,燒紙、上香、照燈、磕頭,給先人送去光明和溫暖,虔誠完成祭祖祈福、寄託哀思的儀式。
掌燈時分,家裡的小煤油燈點亮了,所有的小面燈也點燃了。四季燈擺放在堂屋供桌上,雞燈放在雞窩上,魚燈用水瓢盛著,輕放於水缸裡,豬燈則要在豬圈四周照一照,簡陋的老屋頓覺溫暖亮堂了。
節後,母親將燈芯燃盡的面燈上鍋蒸熟,切成條狀用作食材。這種豆麵條可以炒著吃,但我感覺最好吃的做法,是母親用豆麵條和蘿蔔絲、粉條一起燉著吃。這種做法,既有豆麵條的筋道和特殊香味,也有蘿蔔絲的清香,還有粉條的滑爽感,吃起來順暢、可口。
寒來暑往幾十年,憶往昔,恍如昨日。今天,每逢元宵節,觀賞流光溢彩的各式花燈,品嘗又香又甜的各種元宵,卻又不時想起兒時陪父親送燈的情景,思念母親製作的面燈飯的味道。
看電影
小時候,看電影如同過節,是興高採烈的日子。
那個年代文化娛樂活動極少,家家戶戶牆上掛的有線小廣播,是農村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窗口。小廣播其實是個帶外罩的簡易喇叭,每天早中晚準點響起,由縣裡廣播站播些時事新聞、革命歌曲、天氣預報之類內容。比起只能聽聲音的廣播,看電影自然是人們翹首企盼的事情。
那時電影是公社放映隊輪流到村放映的,每村每年看電影次數屈指可數。一旦聽到電影隊來了,孩子們無不歡天喜地,奔走相告,早早就到放電影地點「佔場兒」。因為是露天放映,觀眾又多,需要提前給家人佔據有利位置。具體就是劃出格子,擺上石塊、小板凳之類,表明地盤所屬,其中不乏孩子間的爭鬥。
看電影這天,大人們也很興奮,吃罷晚飯即扶老攜幼趕到現場等候放映。鄰村的人們也聞訊趕來了,密密層層圍站四周。夜幕降臨,開始放映,原本喧鬧的場面頓時安靜下來,男女老少目不轉睛,緊盯銀幕,人人全神貫注,沉浸在電影情節之中。隨著劇情深入,或欣喜,或悲傷,或緊張,或激動,有的甚至忘我地歡笑、流淚,足見電影的魅力有多大!
因為喜愛電影,人們不僅在本村看電影,還到鄰村「追電影」。每逢聞聽鄰村放電影,傍晚時分,人們呼朋喚友,結伴而行,一路有說有笑,風風火火。到鄰村看電影,儘管沒有好位置,但並不妨礙人們的興致,看時津津有味,觀後意猶未盡,歸途邊走邊議,有時還跟隨放映隊的腳步,轉遍周邊村莊!
早期電影主要是革命樣板戲和戰鬥片,如《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渡江偵察記》《地雷戰》和《地道戰》等等,影片的題材很少。那年上映動畫片《大鬧天宮》,可能片源緊張,放映隊徹夜連軸轉村,四鄰五村也只有下尹家村一個放映點,且排在後半夜。在強烈好奇心驅使下,老老少少熬夜等候,待看完影片,天都快亮了,可回味著孫悟空大鬧天宮的精彩場景,又無不感到心滿意足。
印象最深的是看戲劇電影《追魚》。這部電影講述的是鯉魚精愛上窮書生,放棄修煉成仙,忍愛痛苦剝鱗為凡人的神話愛情故事,在當時背景下堪稱另類影片。那天,聽說乳山縣東尚山村也就是我姥姥村要放映這部奇片,在父母有事無法前往的情況下,我和小夥伴們跟著村裡的大人們,沿著崎嶇小路翻山越嶺,步行十餘裡路趕去觀看,全村100多戶約有一半人家都動身了。放映現場人山人海,我站在從姥姥家取來的板凳上,從老遠的地方,伸頸踮腳看完了影片。之後,又不顧姥姥的挽留,趁著月光,隨著大部隊浩浩蕩蕩往回趕。那時,只有開心,哪有累的感覺呢?
幾十年過去了,時代變化真快真大!從廣播、電影、收音機,到電視機、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當年誰能想到生活會如此豐富多彩?如今看電影,可以到影院身臨其境看大片,也可以足不出戶,通過手機看個夠。而這,只是社會進步的一個縮影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