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媽貓爸關於兒童觀的(親子題材扎堆折射)
2023-11-11 03:40:27
隨著現實題材創作熱的回歸,親子題材影視在暑期也成為除偶像劇之外的話題焦點。鄧超的《銀河補習班》正在院線熱映,螢屏方面,《少年派》《帶著爸爸去留學》之後,黃磊與海清主演的《小歡喜》又來襲。在引發各種關注,成為爆款預定的同時,其中「虎媽貓爸」、情感線流於狗血的套路化操作,也逐漸被觀眾「火眼金睛」。
從青春記憶到社會焦慮,輿論場話題入主影視
至今還有觀眾心心念念每個暑期都會出現的《家有兒女》,以情景劇的輕鬆幽默方式對孩子成長與代際溝通等話題的深入,被封最受歡迎的「合家歡」劇集之一。時間再往前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十六歲的花季》《十七歲不哭》更是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但隨後市場上出現的教育題材劇集,大多與家長的焦慮感相伴相生。同樣是以少男少女、校園生活、家庭關係為表現對象,這類電視劇擺脫了殘酷青春、校園愛情、家庭倫理等窠臼,而是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觀照社會上越來越顯性的話題——中國家庭的「教育焦慮」。
比如2013年,沙溢、胡可主演的《孩奴》,關注小學升初中和學區房問題;2015年趙薇、佟大為主演的《虎媽貓爸》,聚焦小學教育「搶跑」和學區房「佔坑」現象;2016年由黃磊、海清主演的《小別離》,關注初中生的教育和低齡留學熱現象;2018年許亞軍、梅婷主演的《陪讀媽媽》,涉及留學生教育和海外陪讀生活。
教育是當下極具關注度的社會話題,也總能在家校和社會各相關方引起同振。從幼升小到小升初、中考、高考,從「起跑線」之辯到「學區房」之爭、課外補習之議,從假期遊學到出國留學,都是輿論場中長盛不衰的話題。影視劇也迅速更進,不斷聚焦與細分不同話題。
今年暑期檔,甜寵劇、古裝劇等不斷佔據話題焦點,有能力撕開口子的非教育題材電視劇莫屬。之前展現00後的高三生活的《少年派》成為不少人乘地鐵追劇首選。中年夫婦林大為、王勝男為了督促剛上高中的女兒林妙妙學習,雙雙選擇陪讀,三口之家開啟高考「備戰」狀態,衝突不斷,日子過得雞飛狗跳。林妙妙怎麼處理宿舍小矛盾,和同學相處且建立友誼;學霸錢三一開設課間小課堂;班級如何開家長會,學生考試,文理分科等等這些細節的刻畫,都讓許多家長和孩子很有代入感。
《帶著爸爸去留學》則通過三組不同家庭在陪讀生活中的歡笑、淚水與辛酸經歷,描繪了中國家庭的「陪讀留學圖鑑」。剛開播的《小別離》中,學霸與追求上北大清華的家長之間的隔膜,學渣與怒其不爭的家長之間的拉鋸戰,已經呼之欲出。有些小細節,比如高中的男孩,頗為「抗拒」家長的親吻等親暱動作,就讓不少家長感嘆,「這就是我家娃啊」。
《少年派》
聚焦這代孩子的新問題,更承載更多社會話題
當下輪番出現的教育題材影視劇,也給觀眾帶來了新一代孩子的新氣象和新問題。《小別離》中對活潑的朵朵、乖巧的琴琴、桀驁不馴的小宇三人性格和友誼的展現,十分生動貼切。《少年派》在劇情和臺詞上也緊緊圍繞高中學生的特點,如「我對你的愛如同sin的平方加cos的平方——始終如一」,「你的腦袋容量只有16G,我的是兩個T」等臺詞,令人忍俊不禁。學生刷卡出校門的同時家長手機上就可以收到簡訊提示,校園運動會上古靈精怪的學生們穿起《復仇者聯盟》的服裝,都很符合時代特色。
在當下,教育題材電視劇面臨的教育話題更為複雜,孩子的問題,常常上升到社會層面。教育題材劇實際上是一個社會話題庫,它不僅與時俱進地關注熱點教育問題,同時能夠以此為切口,進入代際隔閡、階層差異、培育理念、家庭和諧等重要議題。
說到兩代人之間教育觀念的差異和代際隔閡,《少年派》中,林妙妙和母親王勝男互懟的情節,讓不少網友看得過癮,感慨「原來全世界的媽媽嘮叨起來都一個樣」,感嘆「這就是我媽本媽啊」。
實際上,除了父輩與子女因價值觀的差異導致的衝突外,父母們本身也面臨著中年危機。學霸錢三一的媽媽被老公拋棄,在兒子身上傾注了很多心血,對於原生家庭的討論由此展開。而林妙妙家也經歷了二胎生育、父母離婚等,也得到許多家庭的共鳴。
記者也注意到,對於影視劇中的「陪讀父母」來說,婚姻情感問題更加「高發」。海外陪讀,親人間一分離就是一年半載,長期與孩子缺乏交流,加上中年感情生活的「另一半缺位」現象,導致情感風波迭起。陪讀父母辭去工作,除了在國外給孩子做做飯,等孩子放學,等結束陪讀後重新回歸社會,他們又遭遇能否重新找到自身位置的問題。此外,還有留學孩子對於環境不適應,從而引發的各種心理問題和情感問題。
對於這類電視劇來說,需要承載的內容太多,這既是電視劇打動不同年齡受眾群體的「眼球攻略」之需,也確實體現了當下紛繁複雜的教育態勢難以通過單一層面敘事加以涵蓋和真實反映的現實。
承載過多社會話題,倫理火災槍擊劇情流於狗血
但承載更多社會話題,對此類劇集來說,意味著雙刃劍,處理不好就會模糊主題,甚至流於狗血。《少年派》後期也曾引發「這是校園偶像劇」的爭議。而關於《帶著爸爸去留學》的抱怨就更多。該劇不按套路出牌,塑造了一個一心為孩子的「陪讀爸爸」,本應是突破套路的新穎題材,但是整部劇集劇情多元,幾個留學家庭涉及的戲劇衝突太過集中。
比如在機場被認為是非法滯留要被遣返,老爸唱起了《鴻雁》;出機場坐大巴出車禍,有人當場被甩出去死亡;心心念念陪孩子出國留學,遭遇校園槍擊案,勇敢鬥歹徒,最後發現孩子不是親生的;還有的孩子,一下飛機就遭遇老爸的小三,原來父母早已離婚,各自有了家庭;接下來,住進寄宿家庭,女房主被離婚,燒照片引發火災……還有比這更狗血的劇情設置嗎?有影評人這樣毒舌,「當劇情發展到黃成棟(孫紅雷飾)在校園槍擊案中成為英雄一舉擒獲歹徒時,劇作基本上已經進入『胡說八道』的境界」。
有觀眾認為,劇中的孩子,一個比一個能作,一個比一個不懂事,讓人看了氣不打一處來。到美國父子倆剛下飛機,在車上老黃吹了兩句牛,兒子馬上就翻臉,大晚上自己走,結果走丟了。接寫來的劇情是,兒子對另一個遭遇家庭的變故的女孩「一見鍾情」。後來女孩喜歡上了別人,兒子就要休學一年……而對黃成棟這樣的家庭來說,留學的費用絕對勒緊褲腰帶來的。為吸引更廣泛觀眾人群,感情戲份,逐漸成為比留學教育更為重要的話題。
之前唐嫣羅晉主演的留學話題劇《歸去來》,也曾因狗血劇情和太過專注感情戲,引發爭議。而之前聚焦低齡孩子留學話題的《小別離》受到好評,就因更多切入校園話題和生活化表達成為爆款。
不乏套路化操作,總是神經質媽媽「背鍋」
當下,不少教育題材電視劇「長得很像」,也不乏套路創作。究竟原因,已經取得成功的套路化操作,無疑來得更容易複製,成功率也較高。比如在人物設定上,這些家庭親子劇作都難以擺脫「刻板印象」之嫌,尤其在媽媽形象的設定上。《虎媽貓爸》中刻畫了趙薇飾演的媽媽畢勝男為了找學區房崩潰大哭的經典場景;《小別離》裡海清飾演的媽媽童文潔早期對女兒要求苛刻,後來漸漸改善了與女兒的僵硬關係;《少年派》中閆妮飾演的媽媽歷盡波折求租學校附近公寓的場面,《小歡喜》一開篇,童文潔面對闖禍不斷、心思不放在學習上的兒子,在學校裡狼狽追逐,完全放下在公司的女強人形象,令很多「陪讀媽媽」感同身受。
《少年派》中,爸爸林大為主張包容、理解、溝通的新式教育理念,喜歡在燒烤攤上與女兒談心,也時常開導妻子應當尊重孩子的主見;媽媽王勝男的思維有強勢一面,常常在強硬的管教中和女兒產生衝突。女兒林妙妙出生成長在網際網路時代,豐富的知識儲備和開放活躍的思維,讓她更渴望也更善於在父母面前表達自己對人生的認識,由此產生了兩代人之間的碰撞。現實中,家長和孩子的碰撞始終存在,但總不能都是媽媽「背鍋」吧。
細究來,不管是畢勝男、童文潔,還是王勝男,都是「望子成龍」 「神經質」的形象,在與子女的關係上面臨著「更年期」撞上「青春期」的尷尬,這樣反而不利於大眾理解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的付出,也不利於青少年觀眾與家長的溝通。 不管怎麼說,深入生活,直面問題但不說教,引發思考但不死板,在子女教育越來越成為大眾關注焦點的當下,這樣的劇作怎麼也不嫌多。揚子晚報/揚眼記者 張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