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圓柱鋰電池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26 02:13:1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化學和新能源產品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鋰電池。
背景技術:
隨著可移動電子和通訊設備的迅速發展,電池的需求更為迫切,且越來越傾向於密集型、薄型、小型、輕型和高能量密度的電池的開發。在當前資源匱乏,環境日益惡化的的情況下,鋰電池的研究對於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但鋰電極在放電介質中的極化和寄生腐蝕反應等問題,嚴重地制約了鋰電池的發展。通過鋰合金陽極的微合金化,對電解質及電池結構研究的不斷深入將逐漸推動鋰電池體系發展,鋰電池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現有鋰電池的正負極電極接觸表面積不夠大。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增大正負電極接觸表面積的圓柱鋰電池結構。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圓柱形鋰電池結構,包括鋰電池殼,其特徵在於:所述鋰電池殼內部黏合有鎂負極,所述鎂負極內設有隔膜,所述隔膜內套有正極混合物,所述鋰電池殼所包圍的中間插入有一碳棒,所述鋰電池殼中間底部設有底杯,所述正極混合物與碳棒和隔膜之間設有壓縮環,鋰電池殼上方設有塑料密封圈和固定環,所述塑料密封圈外設有固定環,塑料密封圈上設有透氣孔,所述碳棒上設有碳棒帽。
進一步,所述鎂負極包含鎂金屬或鎂鋰合金;
進一步,所述碳棒為圓柱形碳棒。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塑料密封圈能夠保證貯存期間電池不損失水分,同時又能為放電期間由於腐蝕反應產生的氫氣提供通路,塑料密封圈上設有透氣,塑料密封圈置於固定環中,當固定環受壓變形時,可以使得過量的氣體通過透氣孔排放出來,碳棒有足夠的強度、均勻性、對液體和氣體的不滲透性以及對電解質的抗腐蝕性,正極混合物填充在鎂負極兩側的空間,並與碳棒以及底杯有著優良的接觸,由此該結構提供了大的正負電極的接觸表面積,大大的提高了鋰電池的充放電性能。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塑料密封圈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A處局部放大圖。
附圖標號為:1-底杯、2-正極混合物、3-碳棒、4-壓縮環、5-碳棒帽、6-塑料密封圈、61-透氣孔、7-固定環、8-鎂負極、9-隔膜、10-鋰電池殼。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參閱附圖1—圖3所示,一種圓柱形鋰電池結構,鋰電池殼10內部黏合有鎂負極8,鎂負極包含鎂金屬或鎂鋰合金,鎂負極8內設有隔膜9,隔膜9內套有正極混合物2,鋰電池殼10所包圍的中間插入一碳棒3,碳棒3為圓柱形碳棒,鋰電池殼10中間底部設有底杯1,正極混合物2與碳棒3和隔膜9之間設有壓縮環4,鋰電池殼10上方設有塑料密封圈6和固定環7,塑料密封圈6外設有固定環7,碳棒3上設有碳棒帽5,正極混合物2由二氧化錳、乙炔黑、鉻酸鋇和氫氧化鎂以及電解質的混合物擠壓成型,其中電解質為帶有鉻酸鋰的高氯酸鎂水溶液,碳棒3為正極的集流體,隔膜9為有吸液性的紙板。塑料密封圈6能夠保證貯存期間電池不損失水分,同時又能為放電期間由於腐蝕反應產生的氫氣提供通路,塑料密封圈6上設有透氣孔61,塑料密封圈6置於固定環7中,當固定環7受壓變形時,可以使得過量的氣體通過透氣孔61排放出來。這種組合形成的碳結構可以作為電池的容器,其中央插入一個碳棒3,並結合形成一個整體以縮短電流路徑,碳棒3有足夠的強度、均勻性、對液體和氣體的不滲透性以及對電解質的抗腐蝕性。正極混合物2填充在鎂負極8兩側的空間,並與碳棒3以及底杯1有著優良的接觸,由此該結構提供了大的正負電極的接觸表面積,從而大大的提高了鋰電池的充放電性能。
上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構思並不局限於此,凡利用此構思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應屬於侵犯本實用新型保護範圍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