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移動空調的製作方法
2023-06-10 04:15:2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移動空調。
背景技術:
移動空調是一體單元式可移動的小型空調,其相對於傳統空調具有佔用空間小,移動方便且使用靈活等的優點,但是普通的移動空調普遍存在結構不合理、冷熱風道相互影響、散熱效果不高的缺點,因此使得移動空調的使用效果難以提高。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風道獨立,散熱效果好的移動空調。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移動空調,包括由上至下分別設置在空調機殼內的上風輪和蒸發器、電機、下風輪、壓縮機和冷凝器,所述上風輪安裝在機殼的上風道中,所述下風輪安裝在機殼的下風道中,所述上風道和下風道獨立分隔,所述電機緊固連接在上風道和下風道之間的機殼部分,電機上下分別設置有轉軸分別連接上風輪和下風輪。
所述蒸發器和冷凝器直排布置,蒸發器和冷凝器同向安裝在機殼一側。
所述上風道為獨立的殼體結構,上風道的殼體緊固連接在機殼的空腔中,所述電機上轉軸穿過上風道與所述上風輪連接,下風道與上風道所在的機殼空腔通過機殼壁體相隔。
所述電機匹配緊固連接在所述上風道所在機殼的空腔壁體,電機連接所述下風輪的下轉軸穿過所述下風道的機殼壁體。
所述上風道前端設置有與機殼通過相匹配卡接的卡扣。
所述下風道由機殼合併構成,下風道外壁上設置有加強筋和連接柱。
所述冷凝器內設置有縱向的打水槽,機殼對應冷凝器下側與所述打水槽相對的集水槽內設置有伸入打水槽的打水輪。
所述上風道的冷出風口對應機殼處設置有導風框,所述導風框與機殼的前面板扣合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移動空調將冷熱風道獨立,密封性能更好,避免冷熱風相互影響,配合雙軸電機連接上下風輪減少整體部件並精簡結構,有效提高散熱效果。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內部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內部結構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外機殼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移動空調,包括由上至下分別設置在空調機殼內的上風輪1和蒸發器2、電機3、下風輪4、壓縮機和冷凝器5,所述上風輪1安裝在機殼的上風道61中,所述下風輪4安裝在機殼的下風道62中,所述上風道61與蒸發器2連通並設置有冷出風口,所述下風道62與冷凝器5連通並設置有熱出風口,上風道61和下風道62獨立分隔,所述電機3緊固連接在上風道61和下風道62之間的機殼部分,電機3上下分別設置有轉軸分別連接上風輪1和下風輪4,移動空調的底部還設置有數個腳輪進行移動,上風道61的冷出風口位於前側向前出風,下風道62的熱出風口位於後側向後出風,質量較大的壓縮機設置在底部位置。
所述蒸發器2和冷凝器5直排布置,蒸發器2和冷凝器5同向安裝在機殼一側,機殼分別對應蒸發器2和冷凝器5設置有風口格柵,從而提高兩者的散熱效果,較L形設置的蒸發器2和冷凝器5的效率要高。
所述上風道61為獨立的殼體結構,上風道61的殼體緊固連接在機殼上部的空腔中,所述電機3上轉軸穿過上風道61與所述上風輪1連接,下風道62與上風道61所在的機殼空腔通過機殼壁體相隔。
所述電機3匹配緊固連接在所述上風道61所在機殼上部的空腔壁體的凹陷位,電機3連接所述下風輪4的下轉軸穿過所述下風道62的機殼壁體。
所述上風道61前端設置有與機殼通過相匹配卡接的卡扣611,可快速裝拆連接,上風道61於冷出風口處延伸有與機殼連接的支撐壁體,其下側與機殼相應的卡位插接,上側與機殼通過卡扣611卡接。
所述下風道62由機殼上下合併構成,下風道62外壁上設置有加強筋和連接柱。
所述冷凝器5內設置有縱向的打水槽51,機殼對應冷凝器5下側與所述打水槽51相對的集水槽63內設置有伸入打水槽51並與驅動機連接的打水輪64,所述集水槽63設置在冷凝器5下方收集冷凝水,並通過打水輪64將冷凝水甩到冷凝器5的壁面上。
參考圖3,所述上風道61的冷出風口對應機殼處設置有導風框65,所述導風框65與機殼的前面板的扣合連接。
總體地,該結構的特點在於:上下風道獨立能使密封性能更好;採用雙軸電機上下風輪共用;蒸發器和冷凝器直排設置安裝在同一方向,比L形的兩器散熱更好;風道採用扣位安裝,方便省時;打水輪可提高性能和散熱;導風框與前面板採用扣位安裝,方便省時。
以上所述,只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而已,但本實用新型並不限於上述實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都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