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壓鑄模的壓室的製作方法
2023-06-10 00:43:16 1
專利名稱:一種用於壓鑄模的壓室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壓室,特別是涉及壓鑄模中所使用的用於壓射熔融金屬液的壓室。
背景技術:
在壓鑄工藝中,保溫爐中的熔融金屬液是通過連接在壓鑄模定模套板上的壓室壓 入定模中的澆注系統中,從而填充壓鑄模型腔,進過冷卻凝固形成鑄件產品的。目前,所廣 泛採用的壓室都是直接連接在定模套板的主流道位置上,通過密封即可進行壓鑄作業。但 是,這種結構的壓室由於存在於分流錐配合的問題,對模具製造精度要求高。並且只能專模 專用,作為在壓鑄生產中損耗較大的部件,不能夠進行替代使用給生產帶來不便。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適合不同型號 壓鑄模通用的壓室。本實用新型解決其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於壓鑄模的壓室,包括具有壓射腔的壓室本體,所述本體的一端的體壁上 設有澆注口,並在端部設有壓射衝頭接口,所述本體的另一端是主流道接駁口,所述主流道 接駁口沿端部方向呈一定傾斜度收攏。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收攏傾斜角是2°。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本體上靠近主流道接駁口的一段設有至少 一個冷卻槽。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本體上設有抽真空孔和真空度檢測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用於壓鑄模的壓室結構簡單,便於製造; 由於其接入模具主流道的一端呈一定角度傾斜,這樣,可以將分流錐的埠直徑做的足夠 大,並在澆口板的壓室卡接位上設置一定的傾斜面,就可以方便的接入並貼緊在該傾斜面 上,壓室的主流道接駁口一端不與分流錐的端面接觸配合,具有一定的間隙,這樣,可以極 大的降低定模部分各部件間的配合關係,降低製造難度,並且壓室可以在不同型號的模具 上替換使用,可方便進行壓鑄生產。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
圖1及圖2,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於壓鑄模的壓室,包括具有壓射腔2的壓室本體1,所述本體1的一端的體壁上設有澆注口 3,並在端部設有壓射衝頭接口 4,所述本體 1的另一端是主流道接駁口 5,所述主流道接駁口 5沿端部方向呈一定傾斜度收攏。本實用 新型的用於壓鑄模的壓室結構簡單,便於製造。由於其接入模具主流道的一端呈一定角度 傾斜,這樣,可以將分流錐9的埠直徑設計的足夠大,並在澆口板10的壓室卡接位上設置 一定的傾斜面,就可以方便的將壓室接入並貼緊在該傾斜面上,而壓室的主流道接駁口一 端不與分流錐的端面接觸配合,具有一定的間隙11,這樣,可以極大的降低定模部分各部件 間的配合關係,降低製造難度,並且壓室可以在不同型號的模具上替換使用,可方便進行壓 鑄生產。為了使本產品結構更為合理,作為優選實施方式,所述收攏傾斜角設置為2°。作為優選,所述本體1上靠近主流道接駁口 5的一端設有至少一個冷卻槽6,使用 時,可以向冷卻槽6內通入循環冷卻介質,從而對壓室進行冷卻。此外,所述本體1上設有抽真空孔7和真空度檢測孔8。這樣,可以在生產中對壓 射腔2進行抽真空的步驟,並可方便檢測壓射腔2的真空度,從而提高鑄件的工藝品質。當然,本發明創造並不局限於上述實施方式,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 實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還可作出等同變形或替換,這些等同的變型或替換均包含在本申請 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範圍內。
權利要求一種用於壓鑄模的壓室,包括具有壓射腔(2)的壓室本體(1),所述本體(1)的一端的體壁上設有澆注口(3),並在端部設有壓射衝頭接口(4),所述本體(1)的另一端是主流道接駁口(5),其特徵在於所述主流道接駁口(5)沿端部方向呈一定傾斜度收攏。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壓鑄模的壓室,其特徵在於所述收攏傾斜角是2°。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壓鑄模的壓室,其特徵在於所述本體(1)上靠近主流 道接駁口(5)的一端設有至少一個冷卻槽(6)。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壓鑄模的壓室,其特徵在於所述本體(1)上設有抽真 空孔(7)和真空度檢測孔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於壓鑄模的壓室。其包括具有壓射腔的壓室本體,所述本體的一端的體壁上設有澆注口,並在端部設有壓射衝頭接口,所述本體的另一端是主流道接駁口,所述主流道接駁口沿端部方向呈一定傾斜度收攏。本實用新型由於其接入模具主流道的一端呈一定角度傾斜,這樣,可以將分流錐的埠直徑做的足夠大,並在澆口板的壓室卡接位上設置一定的傾斜面,就可以方便的接入並貼緊在該傾斜面上,壓室的主流道接駁口一端不與分流錐的端面接觸配合,具有一定的間隙,這樣,可以極大的降低定模部分各部件間的配合關係,降低製造難度,並且壓室可以在不同型號的模具上替換使用,可方便進行壓鑄生產。
文檔編號B22D17/22GK201644746SQ20102010775
公開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請日期2010年1月29日 優先權日2010年1月29日
發明者梁振進, 馬廣興 申請人:廣州市型腔模具製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