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釜內有換熱塊傳熱的石墨反應釜的製作方法
2023-06-10 01:23:16 2

本發明屬於石墨設備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釜內有換熱塊傳熱的石墨反應釜。
背景技術:
當需要對反應過程中物料進行加熱或冷卻時,一般採用夾套式反應釜,由夾套內的傳熱介質(如蒸汽或冷卻水)通過反應釜主體對釜內物料進行加熱或冷卻,此時因傳熱面積較小使傳熱效率降低,延長了反應時間。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釜內有換熱塊傳熱的石墨反應釜,解決現有技術中石墨反應釜換熱面積小,反應釜內物料受熱不均,反應速率低的技術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釜內有換熱塊傳熱的石墨反應釜,包括:
石墨反應釜本體,所述石墨反應釜本體的外部設置有夾套,夾套中流動傳熱介質,夾套上設置有放空口、傳熱介質進口、傳熱介質進出口、排料口和排汙口,反應釜本體中設置有攪拌器;反應釜本體由浸漬石墨製造;
換熱塊,所述換熱塊固定設置在反應釜本體內,換熱塊的中心開設有中心通孔,攪拌器的攪拌軸穿過中心通孔設置,換熱塊上還開設有縱向孔、橫向孔和過流通道,其中,縱向孔平行換熱塊軸線貫穿開設,橫向孔的軸線與換熱塊軸線垂直,所述過流通道位於中心通孔的外周,為圓環形或圓弧形通道,橫向孔和縱向孔不相通,縱向孔和過流通道不相通,橫向孔、縱向孔以及過流通道都與中心通孔不相通;所述橫向孔包括第一橫向孔和第二橫向孔,第一橫向孔橫向貫穿換熱塊其兩端與夾套的內腔連通,第一橫向孔和過流通道不相通,第一橫向孔位於第二橫向孔的兩側,第二橫向孔位於中心通孔相對的兩側,第二橫向孔將過流通道與夾套的內腔連通,位於中心通孔兩側的第二橫向孔通過過流通道連通。
傳熱介質由夾套經橫向孔一端進入換熱塊,從橫向孔的另一端流出,再次進入夾套中,最後從夾套另一端的傳熱介質出口排出;傳熱介質的能量經橫向孔傳遞給縱向孔中的物料,由於石墨換熱塊有較多的縱向孔和橫向孔,加大了兩流體的傳熱面積,使傳熱介質熱量利用的更加充分;同時,攪拌器的對反應釜底部的物料進行攪拌,加速反應,解決了反應釜上下部分物料溫度不均勻的問題,提高了傳熱效率及反應速率。
通過在換熱塊中設置過流通道,流經第二橫向孔的傳熱介質不流入中心通孔,而是通過過流通道流入到對側的第二橫向孔再流出,不造成傳熱介質斷路,提高了換熱效果和材料利用率,同時防止傳熱介質進入反應釜中。攪拌器的軸穿過中心通孔伸入到反應釜底部,防止攪拌器與換熱塊碰撞。
進一步改進,所述石墨反應釜本體釜底的石墨板中開設有換熱孔,換熱孔的兩端均與夾套的內腔連通。對於容易結晶的物料,易在反應釜底部沉澱、結晶,影響產量,通過在反應釜本體釜底的石墨板中開設換熱孔,使夾套中傳熱介質(如蒸汽)通過反應釜底對物料進行加熱,避免了物料在釜底結晶的情況。
進一步改進,所述夾套的內腔中設置有螺旋板,螺旋板圍繞反應釜本體外壁螺旋設置。通過設置螺旋板,將夾套內腔分隔成螺旋通道,對換熱介質起到導流作用,使傳熱介質與反應釜外壁充分接觸,提高傳熱介質能量利用率。
進一步改進,所述換熱塊上開設有凹槽,凹槽上蓋設有用於密封凹槽的端蓋,凹槽與端蓋之間形成的通道為過流通道。通過設置端蓋,防止物料進入過流通道中,同時防止傳熱介質進入反應釜中。
進一步改進,所述凹槽為環繞中心通孔設置的環形槽或C形槽。
進一步改進,所述凹槽包括兩個弧形槽,兩個弧形槽位於中心通孔相對的兩側,且兩個弧形槽不相通,防止傳熱介質對流,影響能量傳遞效果。
進一步改進,還包括成槽構件,所述成槽構件包括環形板和筒狀件,筒狀件與環形板垂直同軸設置,且筒狀件的上端面與環形板內孔邊緣密封連接,成槽構件的縱向截面為∏形;所述換熱塊的中心開設有階梯孔,階梯孔貫穿換熱塊開設,成槽構件設置在階梯孔中,筒狀件的下端與階梯孔的臺階面密封粘接,環形板與階梯孔的邊緣密封粘接,成槽構件與階梯孔之間形成的通道為過流通道,筒狀件與階梯孔粘結後的中心孔為中心通孔。對於在換熱塊上開設凹槽,開設階梯孔和加工成槽更容易操作、加工工藝簡單。
進一步改進,所述筒狀件與環形板一體成型或分體成型。
進一步改進,所述筒狀件的外壁上設置有一個隔板,隔板將過流通道隔開,使過流通道呈C形。
進一步改進,所述筒狀件的外壁上相對設置有兩個隔板,兩個隔板將過流通道隔開為兩個弧形通道。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傳熱介質進入夾套中,經橫向孔一端進入換熱塊,從橫向孔的另一端流出,再次進入夾套中,最後從夾套的傳熱介質出口排出;縱向孔作為物料孔,通過在反應釜中設置換熱塊,傳熱介質的能量經橫向孔傳遞給縱向孔中的物料,加大了與物料的接觸面積,使傳熱介質熱量利用的更加充分;同時,攪拌器對反應釜底部的物料進行攪拌,加速反應,解決了反應釜上下部分物料溫度不均勻的問題,提高了傳熱效率。
2、通過在換熱塊中設置過流通道,流經第二橫向孔的傳熱介質不流入中心通孔,而是通過過流通道流入到對側的第二橫向孔再流出,不造成傳熱介質斷路,提高了換熱效果和材料利用率,同時防止傳熱介質進入反應釜中。攪拌器的軸穿過中心通孔伸入到反應釜底部,防止攪拌器與換熱塊碰撞。
3、通過在反應釜釜底的石墨板中開設換熱孔,使夾套中傳熱介質通過釜底對物料進行加熱,避免了物料在釜底結晶的情況。
4、通過設置螺旋板,將夾套內腔分隔成螺旋通道,對傳熱介質起到導流作用,使傳熱介質與反應釜外壁充分接觸,提高傳熱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一種釜內有換熱塊傳熱的石墨反應釜釜結構示意圖。
圖2是石墨反應釜本體底部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一種石墨換熱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的C-C剖視圖。
圖5是圖4的A部放大視圖。
圖6是圖3的B部放大視圖。
圖7是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實施例三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實施例四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成槽構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實施例五的A部放大視圖。
圖12是實施例五的成槽構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13是實施例六成槽構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14是實施例六的B部放大視圖。
圖15是實施例七成槽構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16是實施例七的B部放大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和技術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本發明中傳熱介質為冷卻水或水蒸汽。
實施例一:
如圖1-6所示,一種釜內有換熱塊傳熱的石墨反應釜,包括:
反應釜本體11,所述反應釜本體的外部設置有夾套10,夾套10中流動傳熱介質,夾套10的上端設置有放空口12和傳熱介質入口13,夾套10的下端設置有排汙口15、排料口20和傳熱介質出口14,反應釜中設置有攪拌器16;
換熱塊18,所述換熱塊18固定設置在反應釜本體11中,換熱塊18的中心開設有中心通孔1,還開設有橫向孔、縱向孔2和過流通道3,其中,縱向孔2貫穿換熱塊上下平面,其軸線與換熱塊軸線平行,橫向孔的軸線與換熱塊18的軸線垂直,橫向孔、縱向孔2和過流通道3及中心通孔1互相均不相通;
所述橫向孔包括第一橫向孔5和第二橫向孔4,第一橫向孔5水平貫穿換熱塊18兩端與夾套10的內腔連通,第一橫向孔5和過流通道3不相通,第一橫向孔5位於第二橫向孔4的兩側,第二橫向孔4位於中心通孔1相對的兩側,第二橫向孔4將夾套10的內腔與過流通道3連通,使位於中心通孔1兩側的第二橫向孔4通過過流通道3連通。
傳熱介質經橫向孔一端進入換熱塊18中,從橫向孔的另一端流出,再次進入夾套10中,最後從夾套10的傳熱介質出口14排出;傳熱介質的能量經橫向孔傳遞給縱向孔中的物料,由於換熱塊有較多的橫向孔和縱向孔,加大了兩流體的傳熱面積,使傳熱介質熱量利用的更加充分;同時,攪拌器的對反應釜底部的物料進行攪拌,加速反應,解決了反應釜上下部分物料溫度不均勻的問題,提高了傳熱效率和反應速率。
通過在換熱塊18中設置過流通道3,流經第二橫向孔4的傳熱介質不流入中心通孔1,而是通過過流通道3流入到對側的第二橫向孔4再流出,不造成傳熱介質斷路,提高了換熱效果和材料利用率,同時防止傳熱介質進入反應釜中。攪拌器16的軸穿過中心通孔1伸入到反應釜底部,防止攪拌器16與換熱塊18碰撞。
在本實施例中,換熱塊呈圓柱狀,中心通孔1為圓孔,所述換熱塊中心開設有凹槽,凹槽上蓋設有用於密封凹槽的端蓋6,凹槽與端蓋6之間形成的通道為過流通道3。通過設置端蓋6,防止物料進入過流通道中,同時防止傳熱介質進入反應釜中,所述端蓋6為環形石墨板。端蓋6與換熱塊與之間通過環氧樹脂(或其它粘結劑)粘結。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凹槽為環繞中心通孔1設置的環形槽,如圖4、6所示。
將該換熱塊安裝在反應釜中,攪拌軸穿過中心通孔設置,橫向孔作為傳熱介質孔,縱向孔2作為料孔,流經第二橫向孔4的換熱介質不流入中心通孔1,而是通過過流通道3流入到對側的第二橫向孔4再流出,不造成傳熱介質斷路,提高了換熱效果和材料利用率。圖中箭頭表示換熱介質流動的方向。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石墨反應釜11釜底的石墨板中開設有換熱孔19,如圖2所示,開設有三排換熱孔19,換熱孔19的兩端均與夾套10的內腔連通。對於容易結晶的物料,易在反應釜底部沉澱、結晶,影響產量,通過在反應釜本體釜底的石墨板中開設換熱孔,使夾套中傳熱介質通過反應釜底對物料進行加熱,避免了物料在釜底結晶的情況。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夾套10的內腔中設置有螺旋板17,螺旋板17圍繞反應釜本體11外壁盤旋設置。通過設置螺旋板17,將夾套10內腔分隔成螺旋通道,對傳熱介質起到導流作用,使傳熱介質與反應釜外壁充分接觸,提高傳熱介質能量利用率。
本實施例中,傳熱介質為水蒸汽。
實施例二:
如圖7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凹槽包括兩個弧形槽,兩個弧形槽位於中心通孔1相對的兩側,兩個弧形槽與端蓋之間形成的通道即為過流通道3,兩個弧形槽不相通,防止冷取水對流,影響冷卻效果。其他部分與實施例一相同。
實施例三:
如圖8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凹槽為C形槽,C形凹槽圍繞中心通孔1設置,C形槽與端蓋之間形成的通道即為過流通道3,其他部分與實施例一相同。
實施例四:
如圖9、10所示,其主要結構特點與實施例一相同,只是中心通孔與過流通道的形成略有不同。
在本實施例中,還包括成槽構件,所述成槽構件包括環形板8和筒狀件7,筒狀件7與環形板8垂直同軸設置,且筒狀件7與環形板8密封粘接,成槽構件的縱向截面為∏形;所述換熱塊的中心開設有階梯孔,階梯孔貫穿換熱塊開設,成槽構件設置在階梯孔中,筒狀件的下端與階梯孔的臺階面密封粘接,環形板8與階梯孔的邊緣密封粘接,成槽構件與階梯孔之間形成的通道為過流通道3,筒狀件7與階梯孔構成的中心孔為中心通孔1。相對於在換熱塊上開設凹槽,開設階梯孔更容易加工。在本實施例中,換熱塊呈圓柱狀,中心通孔1為圓孔。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成槽構件中筒狀件7與環形板8分體成型,均為石墨材質,成槽構件與換熱塊與之間通過環氧樹脂粘結。
將該換熱塊安裝在反應釜中,攪拌軸穿過中心通孔1設置,橫向孔作為傳熱介質孔,縱向孔2作為料孔,流經第二橫向孔4的換熱介質不流入中心通孔1,而是通過過流通道3流入到對側的第二橫向孔4再流出,不造成傳熱介質斷路,提高了換熱效果和材料利用率。圖中箭頭表示傳熱介質流動的方向。
實施例五:
如圖11、1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筒狀件的下端設置有凸起9,換熱塊的階梯孔的階梯面上開設有插槽,成槽構件設置在階梯孔中,凸起9插入插槽中,保證筒狀件7與換熱塊固定粘接,防止二者之間發生相對移動。其他部分與實施例四相同。
實施例六:
如圖13、1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筒狀件7與環形板8一體成型。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筒狀件7的外壁上設置一個隔板10,隔板10將過流通道3隔開,使過流通道3呈C形。其他部分如實施例四相同。
實施例七:
如圖15、16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筒狀件7的外壁上相對設置有兩個隔板10,兩個隔板將過流通道3隔開為兩個弧形通道。其他部分如實施例四相同。
本發明中未做特別說明的均為現有技術或者通過現有技術即可實現,而且本發明中所述具體實施案例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案例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發明的實施範圍。即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的內容所作的等效變化與修飾,都應作為本發明的技術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