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門鎖的製作方法
2023-06-08 03:56:51 3
專利名稱:新型門鎖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鎖,特別是涉及一種新型門鎖。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科技的發展,櫃體鎖件機構的種類越來越多,鎖件的安全性、穩定性逐漸提高,在眾多的機構中找到一個成本較低又簡單實用的鎖件機構比較困難。如今常用的鎖件機構主要有鎖杆、鎖芯組成。鎖芯採用簡單實用的傳動機構,鎖芯主要包括鎖件和齒輪,當轉動鑰匙時帶動齒輪轉動,齒輪再帶動鎖件移動實現兩個鎖件的上下動作從而帶動鎖杆插入鎖孔中,當鎖杆插入鎖孔的過程中必須正確的配合,不可避免地有時加工誤差、門板變形等因素,容易導致鎖杆不能插入鎖孔、或者插入困難。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現有的製造者增大了鎖孔的尺寸,如果採用此方案,鎖杆可以方便的插入鎖孔,但是由於鎖孔太大,導致門板的密封性不好,影響了整個櫃體的通風散熱。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現有的製造者將鎖桿頭部採用尼龍輪設計,該方案設計巧妙,可以很好的解決配合問題,但由於機構相對於其他較為複雜穩定性不高,並且採用尼龍輪使用壽命不長,增加了使用者的成本。
實用新型內容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製造成本低、結構簡單實用的新型門鎖。本實用新型的新型門鎖,包括固定在門框上的鎖架和固定在門上與鎖架配合使用的鎖體,所述鎖體包括鎖杆和用於控制鎖杆的鎖柄,所述鎖架包括連接板和鎖緊板,所述鎖緊板連接於連接板的一端,所述鎖緊板與連接板之間的夾角為100° -150°。進一步的,所述連接板和鎖緊板為一體成型。進一步的,所述鎖緊板與連接板之間的夾角為115°。進一步的,所述連接板上設有至少一個U形孔。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的新型門鎖,將鎖孔替換為一個鎖架,鎖架的連接板固定於門框上,鎖緊板與連接板行成一個角度,鎖門時,鎖杆在鎖柄的作用下擠壓鎖緊板,鎖緊板在鎖杆的擠壓下會越鎖越緊;通過在連接板上設置U形孔,當門板略有變形時可以方便調節位置,確保門密封嚴。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鎖架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於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範圍。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新型門鎖,包括固定在門框上的鎖架I和固定在門上與鎖架I配合使用的鎖體2,鎖體2包括鎖杆3和用於控制鎖杆3的鎖柄4,鎖架I包括連接板5和鎖緊板6,連接板5上設有兩個U形孔7,鎖緊板6連接於連接板5的一端,連接板5和鎖緊板6為一體成型,鎖緊板6與連接板5之間的夾角可為100° -150°,本實施例中的鎖緊板6與連接板5之間的夾角為115°。本實用新型的新型門鎖使用時,旋轉鎖柄4,鎖杆3向下移動,鎖杆3沿著鎖緊板6的傾斜面向下移動通過斜面受力產生橫向推力使門鎖緊,假如配合不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節連接板5的前後位置,確保密封,增強實用性、靈活性、可靠性。本實用新型的新型門鎖,將鎖孔替換為一個鎖架1,鎖架I的連接板5固定於門框上,鎖緊板6與連接板5行成一個角度,鎖門時,鎖杆3在鎖柄4的作用下擠壓鎖緊板6,鎖緊板6在鎖杆3的擠壓下會越鎖越緊;通過在連接板5上設置U形孔7,當門板略有變形時可以方便調節位置,確保門密封嚴。本實用新型的新型門鎖,結構簡單、加工方便,不需要很高的加工精度,成本較低,使用壽命長。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門鎖,包括固定在門框上的鎖架和固定在門上與鎖架配合使用的鎖體,所述鎖體包括鎖杆和用於控制鎖杆的鎖柄,其特徵在於:所述鎖架包括連接板和鎖緊板,所述鎖緊板連接於連接板的一端,所述鎖緊板與連接板之間的夾角為100° -150°。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門鎖,其特徵在於:所述連接板和鎖緊板為一體成型。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門鎖,其特徵在於:所述鎖緊板與連接板之間的夾角為115。。
4.如權利要求1-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新型門鎖,其特徵在於:所述連接板上設有至少一個U形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門鎖,包括固定在門框上的鎖架和固定在門上與鎖架配合使用的鎖體,鎖體包括鎖杆和用於控制鎖杆的鎖柄,鎖架包括連接板和鎖緊板,所述鎖緊板連接於連接板的一端,鎖緊板與連接板之間的夾角為100°-150°;本實用新型的新型門鎖,將鎖孔替換為一個鎖架,鎖架的連接板固定於門框上,鎖緊板與連接板行成一個角度,鎖門時,鎖杆在鎖柄的作用下擠壓鎖緊板,鎖緊板在鎖杆的擠壓下會越鎖越緊;通過在連接板上設置U形孔,當門板略有變形時可以方便調節位置,確保門密封嚴。
文檔編號E05B15/00GK203022464SQ20122073311
公開日2013年6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8日
發明者高冬青, 關敬哲, 成浩 申請人:北京國電四維清潔能源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