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動傘之簡易控制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29 12:23:16 3
專利名稱:全自動傘之簡易控制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全自動傘的控制結構,特別是對全自動傘控制結構的進一步改良。
目前傘具的設計,已朝向全自動傘之結構發展,利用簡單的操作,使傘具能迅速自動打開到開傘的位置,以及自動回收到收合傘狀態。目前,已有多種不同構造的設計,獲得此效果,如臺灣申請第81213136號,第82211017號等專利案,均為此類全自動傘之專利案,該設計雖可完成自動開收傘之目的,但其構造相當複雜,尤其是下檔卡構件部分,不但裝設不易,造成成本高及製造不便,更易導致操作故障和修護困難。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改良式的全自動傘簡易控制結構,以更簡化的控制構造,達到自動開收傘的功能。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的它包括傘中棒、套管、傘骨組、握把及開收傘彈簧,其特徵在於其中傘中棒內管內部下方裝設一彈弓,彈弓設有可卡扣於內管之下定位孔的上勾部;在外管下端與握把的套合處裝設一控制片,控制片內側設有凸柱,且設置於內管內的制動管的下方,在控制片上移時,可藉凸柱將制動管上移,使其上端將上卡體向外推而脫離內管的卡扣,使活動巢在開傘彈簧的驅動下,向上推傘骨組使傘撐開;又於控制片內部設有裝一小彈簧的制動片,且位於彈弓之腹凸部位置。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一詳細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之收合時之剖視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之壓縮儲能時剖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之開傘時剖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如
圖1左視的剖視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如圖2左視的剖視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如圖3左視的剖視圖;圖7是如
圖1右視的剖視圖;圖8是如圖2右視的剖視圖;圖9是如圖3右視的剖視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控制片之立體圖;
圖11是
圖10之端視圖;
圖12是
圖10之剖視圖。
本實用新型包括傘中棒1、開傘彈簧2、套管3、收傘彈簧4、傘骨組5和握把6等構件,主要特徵在於制動和卡制構造之改良。
參閱
圖1、4、7所示,本實用新型主要在內管12之下端內設一彈弓7,而外管11下端與握把6之套合處裝設有一控制片8。如圖2、5、8,在壓縮收傘彈簧4後,使內管12之下定位孔121與彈弓7之上勾部71卡合定位。如圖3、6、9所示,欲開傘時,只須將控制片8上移,此時控制片8內部之凸柱81將內部的制動管9向上推,而將上卡體91頂離卡制位置,使活動巢51不受限制,開傘彈簧2在彈力趨使下,使傘骨組5向外張開。在前述控制片8上移時,其內之另一制動片82雖會接觸到彈弓7的腹凸部72,但因具有小彈簧83之設置,故其會內壓,不致推動彈弓7,當下移該控制片8時,此制動片82將順著彈弓7的腹凸部72,逐漸壓迫彈弓7移動,使其上勾部71脫離內管12,內管12在受收傘彈簧4的趨使下,乃再度上移,而回到如
圖1、4、7之收合狀態。
綜合上述,本實用新型僅利用單一之彈弓及控制片的配合,便可達到操作全自動傘之開收傘效果,此精簡的構造,深具實用價值。
權利要求一種全自動傘之簡易控制結構,它包括傘中棒(1)、開傘彈簧(2)、套管(3)、收傘彈簧(4)、傘骨組(5)和握把(6),其特徵在於其中,傘中棒(1)內管(12)內部下方裝設一彈弓(7),彈弓(7)設有可卡扣於內管(12)之下定位孔(121)的上勾部(71);在外管(11)下端與把握(6)的套合處裝設一控制片(8),控制片(8)內側設有凸柱(81),且設置於內管(12)內的制動管(9)的下方,控制片(8)內部還設有裝一小彈簧(83)的制動片(82),且設於彈弓(7)之腹凸部(72)位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全自動傘之簡易控制結構,主要包括改良式之彈弓構造及控制片,即在傘中棒內管內裝設一彈弓,彈弓上端設有上鉤部;在外管下端與握把的套合處裝設一控制片,控制片內設有凸柱及帶小彈簧的制動片。由於彈弓及控制片之巧妙設計,及開收傘彈簧的應用,得以在穩定的控制下,達到全自動開傘及收傘之目的。
文檔編號A45B25/00GK2210564SQ9424550
公開日1995年10月25日 申請日期1994年11月24日 優先權日1994年11月24日
發明者於淑君 申請人:於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