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地球公轉演示儀的製作方法
2023-05-29 10:11:06 1
專利名稱:一種地球公轉演示儀的製作方法
本實用新型屬於地理教具。
在地理教學中,現主要採用《月地運行儀》(又稱《三球儀》),或地球儀配合太陽直射、斜射光線指示器及晨昏圈板講授地球公轉運動所產生的一系列自然現象及成因。前者由於地球儀體積太小,太陽光用燈泡光代替,不易顯示太陽平行光線及太陽光直射點在地球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周期性移動,因此,對地球公轉運動所產生的一系列自然現象及成因的演示效果較差。後者由於組成教具的三部分之間未能連接成一個可以連續運動的整體,因此,演示時有明顯的人為擺布痕跡,不能準確地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空間概念,演示內容也不全面。
本實用新型針對上述已有技術的狀況,提出了一種能清楚地演示地球公轉運動所產生的一系列自然現象及成因的地球公轉演示教具。
本實用新型由地球儀、託架、太陽光線條、季節盤、公移傳動盤、公轉傳動帶、連接杆、晨昏圈和底座組成。其要點是託架(2)的兩端有兩個相對的孔(A)和(B),(A)、(B)兩孔的夾角為23°26′,託架(2)固定在公轉傳動盤(5)的動盤(C)上。
地球儀(1)直徑140mm~150mm(可用市售145mm的地球儀),赤道用粗紅色園圈表示,南北回歸線用粗黃色園圈表示,南北極圈用粗黑色園圈表示;託架(2)的兩端有兩個相對的孔(A)和(B),(A)、(B)兩孔的夾角為23°26′,託架(2)固定在公轉傳動盤(5)的動盤(C)上;公轉傳動盤(5)的動盤(C)可隨託架(2)轉動,公轉傳動盤(5)的定盤(D)固定在季節盤(4)的園心上,不能轉動,(C)、(D)兩盤的直徑相等,通過公轉傳動帶(6)相連;太陽光線條(3)固定在連接杆(7)E端,三條平行線表示太陽的平行光束,中間一條為太陽的直射光線,三條平行線對著連接杆(7)的F端;連接杆(7)E端固定在公轉傳動盤(5)的定盤(D)上,可在底座(9)軸心上自由轉動,連接杆(7)F端與託架(2)相連;季節盤(4)直徑600mm~700mm,盤上標明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點,廿四節氣及近日點、遠日點。固定在底座(9)上;晨昏圈(8)寬5mm~10mm,兩面分別塗上白色和黑色表示晝、夜半球,晨昏圈(8)園圈直徑以不影響地球儀(1)及託架(2)轉動為準,安裝在連接杆(7)F端的平面兩側,並可隨時裝卸。地球公轉演示儀可用金屬、塑料、木材等材料製作。
附圖一為演示儀平面示意圖,圖二為託架部分示意圖,圖三、四為晨昏圈部分示意圖。
演示時將地球儀(1)安裝在託架(2)的(A)孔中,地球儀(1)調到季節盤(4)的「夏至」位置,這時將太陽直射光線直射在北回歸線上,使地球儀(1)沿逆時針方向繞「太陽」公轉。即可觀察到地軸傾斜方向不變,北極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作周期性的移動及所產生的一系列自然現象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及極晝極夜的產生、四季的變更和五帶的劃分等。在演示晨昏圈內容時,將晨昏圈(8)安裝在連接杆(7)F端的平面兩側,使地球儀(1)作公轉運動。可觀察到晝夜半球的瞬時變化情況,特別可清晰地顯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點時晝夜長短的變化。
用反證法說明時,①將地球儀(1)安裝在託架(2)的(B)孔中,地球儀(1)調到季節盤(4)的「夏至」位置,使地球儀(1)作公轉運動。即可觀察到太陽直射點只能照射在地球的赤道上,不能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作周期性移動。②將地球儀(1)安裝在託架(2)的(A)孔中,地球儀(1)調到季節盤(4)的「夏至」位置,取下公轉傳動帶(6),使地球儀(1)作公轉運動。即可觀察到地軸指向隨地球公轉運動不斷改變,太陽直射點只能照射在地球的某一緯度地區,不能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作周期性移動。這兩種地球公轉運動均不能產生一系列自然現象,從而從反面說明了地球公轉運動所產生的一系列自然現象的成因和「日」「地」關係空間結構的特定性,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空間概念。
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構造簡單,對晨昏圈的顯示具有更加直觀的效果,並使原有教具增加了反證功能。
權利要求
1.一種由地球儀(1)、託架(2)、太陽光線條(3)、季節盤(4)、公轉傳動盤(5)、公轉傳動帶(6)、連接杆(7)、晨昏圈(8)和底座(9)組成的地球公轉演示儀,其特徵在於託架(2)的兩端有兩個相對的孔(A)和(B),(A)、(B)兩孔的夾角為23°26′。
2.一種按權利要求
1所述的地球公轉演示儀,其特徵是在連接杆(7)F端的平面兩側裝有可隨時裝卸的晨昏圈(8),晨昏圈(8)寬5mm~10mm,兩面分別塗上白色和黑色表示晝、夜半球,晨昏圈(8)園圈直徑以不影響地球儀(1)及託架(2)轉動為準。
專利摘要
一種由地球儀、託架、太陽光線條、季節盤、公轉傳動盤、公轉傳動帶、連接杆、晨昏圈和底座組成的地球公轉演示儀,結構合理,構造簡單,直觀性強,能從正、反兩方面進行演示,清楚地說明地球公轉運動所產生的一系列自然現象及成因,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空間概念。
文檔編號G09B27/08GK86200770SQ86200770
公開日1987年8月19日 申請日期1986年1月29日
發明者魏鎮安 申請人:武漢市解放中學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