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安全氣囊殼體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11 02:35:56
汽車安全氣囊殼體結構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汽車安全氣囊殼體結構,由金屬框架、採用織帶編織而成的織帶網、支架和「U」形鋼絲構成,位於織帶網內側的織帶末端設有圓形套圈,位於織帶網外側的織帶末端設有角形掛圈;所述「U」形鋼絲穿過織帶網內側的各套圈後固定在支架內側,所述金屬框架四周設有與各織帶對應的掛鈎,所述織帶網外側的掛圈從金屬框架內部穿過後掛在所述金屬框架四周的掛鈎上。採用織帶縫製成網狀結構,一端勾掛在金屬框架上,另一端通過「U形」鋼絲固定在支架上,形成縷空的網狀容器結構,剛性好,而且成本低、重量輕,符合汽車輕量化的發展趨勢。
【專利說明】汽車安全氣囊殼體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汽車安全氣囊殼體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安全氣囊結構中,殼體的作用是作為將氣囊的袋體摺疊後所裝配的一個容器。傳統的氣囊殼體一般由金屬薄板焊接或衝壓而成,也有通過注塑工藝形成塑料殼體,還有通過紡織物縫製成布袋形式,來包裹安全氣囊。
[0003]金屬或塑料的殼體結構,結構複雜,重量大,而紡織物形成的布袋結構在氣囊起爆時,因其柔性而導致變形大,對氣囊周邊件的強度要求較高。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就是克服上述的缺陷,提供一種汽車安全氣囊殼體結構,剛性好,而且成本低、重量輕,符合汽車輕量化的發展趨勢。
[0005]本發明的 技術方案是:
一種汽車安全氣囊殼體結構,其特殊之處是:由金屬框架、採用織帶編織而成的織帶網、支架和「U」形鋼絲構成,位於織帶網內側的織帶末端設有圓形套圈,位於織帶網外側的織帶末端設有角形掛圈;所述「U」形鋼絲穿過織帶網內側的各套圈後固定在支架內側,所述金屬框架四周設有與各織帶對應的掛鈎,所述織帶網外側的掛圈從金屬框架內部穿過後掛在所述金屬框架四周的掛鈎上。
[0006]所述支架左側、右側和前端分別設有翻邊,在支架上對應各翻邊內側設有凸臺,所述「U」形鋼絲固定在所述翻邊和對應的凸臺之間。
[0007]所述翻邊位置設有與織帶網的相應織帶所對應的缺口,與缺口對應的織帶末端的套圈位於該缺口內。
[0008]支架上設有後側左方孔、後側右方孔,與所述後側左方孔、後側右方孔對應的織帶末端的套圈分別穿過所述後側左方孔、後側右方孔。
[0009]所述織帶網是由左連接織帶、右連接織帶、前連接織帶、後連接織帶、設置於左連接織帶上的左前織帶和左後織帶、設置於右連接織帶上的右前織帶和右後織帶、設置於前連接織帶上的前左織帶和前右織帶以及設置於後連接織帶上的後左織帶和後右織帶縫製--? 。
[0010]U」形鋼絲的兩個自由端分別對應左後織帶、右後織帶末端的套圈。
[0011]所述前連接織帶和後連接織帶兩端分別縫製在左連接織帶的前、後部和右連接織帶的前、後部。
[0012]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採用織帶縫製成網狀結構,一端勾掛在金屬框架上,另一端通過「U形」鋼絲固定在支架上,形成縷空的網狀容器結構,剛性好,而且成本低、重量輕,符合汽車輕量化的發展趨勢。【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織帶網結構示意圖;
圖3是位於內側的織帶末端的掛圈示意圖;
圖4是位於外側的織帶末端的套圈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的爆炸圖;
圖6是本發明的支架與織帶網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7是圖6中A部放大圖;
圖8是本發明的織帶末端的掛圈裝配方向示意圖;
圖9是本發明的織帶末端的掛圈與金屬框架的掛鈎裝配示意圖;
圖10是本發明裝配後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4]圖中:1-金屬框架、1.1-掛鈎、2-織帶網、2.1-右前織帶、2.2_右後織帶、2.3_右連接織帶、2.4-後右織帶、2.5-後連接織帶、2.6-後左織帶、2.7-左連接織帶、2.8-左後織帶、2.9-左前織帶、2.10-前左織帶、2.11-前連接織帶、2.12-前右織帶、2.13-掛圈、2.14-套圈、3-支架、3.1-後側右方孔、3.2-後側左方孔、3.3-右翻邊、3.4-前翻邊、3.5-左翻邊、3.6-缺口、3.7-凸臺、4- 「U」形鋼絲。
【具體實施方式】
[0015]如圖1所示,本發明涉及的汽車安全氣囊殼體結構,由金屬框架1、採用織帶編織而的織帶網2、支架3及「U」形鋼絲4構成,支架3對應織帶網2的部位設有通口。
[0016]如圖2所示,所述織帶網2由右前織帶2.1、右後織帶2.2、右連接織帶2.3、後右織帶2.4、後連接織帶2.5、後左織帶2.6、左連接織帶2.7、左後織帶2.8、左前織帶2.9、前左織帶2.10、前連接織帶2.11、前右織帶2.12縫製在一起。其中,前連接織帶2.11和後連接織帶2.5兩端分別縫製在左連接織帶2.7、右連接織帶2.3的前、後部,前左織帶2.10和前右織帶2.12縫製在前連接織帶2.11上,左後織帶2.8和左前織帶2.9縫製在左連接織帶2.7上,後左織帶2.6和後右織帶2.4縫製在後連接織帶2.5上,右前織帶2.1和右後織帶2.2縫製在右連接織帶2.3上。所有位於織帶網2外側的織帶末端按圖3所示,縫製成角形掛圈2.13,位於織帶網2內側的織帶末端按圖4所示,縫製成圓形套圈2.14。
[0017]如圖5所示,支架3上設有後側右方孔3.1、後側左方孔3.2,支架3左側、右側及前端分別設有左翻邊3.5、右翻邊3.3和前翻邊3.4,在各翻邊位置設有與織帶網2的左前織帶2.9、左後織帶2.8、右前織帶2.1和右後織帶2.2以及前左織帶2.10、前右織帶2.12對應的缺口 3.6,在支架3上位於前翻邊3.4、左翻邊3.5和右翻邊3.3內側設有凸臺3.7。後左織帶2.6、後右織帶2.4的末端套圈2.14分別穿過支架3上後側左方孔3.2、後側右方孔3.1,所述U」形鋼絲4依次穿過位於織帶網2內側的織帶末端的各套圈2.14,且「U」形鋼絲4的兩個自由端分別對應左後織帶2.6、右後織帶2.4的末端套圈2.14。收緊後,左前織帶2.9、左後織帶2.8、右前織帶2.1和右後織帶2.2以及前左織帶2.10、前右織帶2.12內側的套圈2.14位於缺口 3.6內,各凸臺3.7將「U」形鋼絲4壓住,限制其上下移動,從而將「U」形鋼絲4及織帶網2固定在支架3上。
[0018]如圖6和圖7所示,右前織帶2.1內側位於右翻邊3.3的缺口 3.6內,右翻邊3.3內側的凸臺3.7將「U」形鋼絲4壓住。
[0019]如圖8所示,金屬框架I為方形,其四周設有與各織帶對應的掛鈎1.1,所述織帶網2外側的織帶末端的掛圈從金屬框架I內部穿過,如圖示虛線方向掛在金屬框架I四周的掛鈎1.1上。如圖9、圖10所示,右連接織帶2.3、前右織帶2.12穿過金屬框架I內部,其末端的掛圈2.13分別套在金屬框架I對應的掛鈎1.1上,同樣其它織帶也依次套在金屬框架I的四周對應的掛鈎1.1,形成了織帶網狀容器結構,中間的空閒的掛鈎用於固定氣囊模塊。
【權利要求】
1.一種汽車安全氣囊殼體結構,其特徵是:由金屬框架、採用織帶編織而成的織帶網、支架和「U」形鋼絲構成,位於織帶網內側的織帶末端設有圓形套圈,位於織帶網外側的織帶末端設有角形掛圈;所述「U」形鋼絲穿過織帶網內側的各套圈後固定在支架內側,所述金屬框架四周設有與各織帶對應的掛鈎,所述織帶網外側的掛圈從金屬框架內部穿過後掛在所述金屬框架四周的掛鈎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安全氣囊殼體結構,其特徵是:所述支架左側、右側和前端分別設有翻邊,在支架上對應各翻邊內側設有凸臺,所述「U」形鋼絲固定在所述翻邊和對應的凸臺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安全氣囊殼體結構,其特徵是:在所述翻邊位置設有與織帶網的相應織帶所對應的缺口,與缺口對應的織帶末端的套圈位於該缺口內。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安全氣囊殼體結構,其特徵是:支架上設有後側左方孔、後側右方孔,與所述後側左方孔、後側右方孔對應的織帶末端的套圈分別穿過所述後側左方孔、後側右方孔。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安全氣囊殼體結構,其特徵是:所述織帶網是由左連接織帶、右連接織帶、前連接織帶、後連接織帶、設置於左連接織帶上的左前織帶和左後織帶、設置於右連接織帶上的右前織帶和右後織帶、設置於前連接織帶上的前左織帶和前右織帶以及設置於後連接織帶上的後左織帶和後右織帶縫製而成。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汽車安全氣囊殼體結構,其特徵是:U」形鋼絲的兩個自由端分別對應左後織帶、右後織帶末端的套圈。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汽車安全氣囊殼體結構,其特徵是:所述前連接織帶和後連接織帶兩端分別縫製在左連接織帶的前、後部和右連接織帶的前、後部。
【文檔編號】B60R21/20GK104015684SQ201410249099
【公開日】2014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8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8日
【發明者】劉崇慶, 楊天昊 申請人:錦州錦恆汽車安全系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