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做了多久皇帝(堪稱大清第一王)
2023-06-10 19:35:09 1
當年清軍能順利入關,並很快取代明朝,多爾袞在其中的功勞是絕對值得肯定的。後來,他擁立皇太極的兒子福臨為帝,自己則以攝政王身份管理朝政,一時風光無限。
當年,皇太極猝死於盛京清寧宮,生前未立嗣子。於是,以豪格為首的兩黃旗和以多爾袞和多鐸為首的兩白旗開始爭奪皇位。最後,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多爾袞議定:由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即帝位。
至此,禮親王代善等奉福臨登位,各王貝勒大臣等,共同誓書昭告天地,同時宣布以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輔政,改元順治。就這樣,多爾袞妥善地處理了一個十分棘手的皇位爭奪問題,使得自己向權力頂峰邁進了一步。
只是,七年之後他就殞命於一次外出狩獵之中,享年39歲。他死後得到的待遇也是極高,被順治追封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
不過,多爾袞的頭銜並沒有保留太久。很快,順治就收到了大量的大臣們彈劾多爾袞的上書,其中,包括他的親信。於是,在多爾袞死後兩個月的時間裡,從一個被人尊崇的「皇帝」跌落至罪臣。一共有14條罪狀,一切封典被追奪,連陵墓都被刨了,還被掘屍。
《清世祖實錄》對多爾袞的評價是「擅作威福,任意黜陟。」而《清史稿》則是說其「前功勞未可盡泯。」後者的說辭大概也是乾隆為多爾袞翻案的理由之一。其實,看乾隆的評價,對多爾袞還是挺欣賞的,說他「奉世祖車駕入都,成一統之大業,厥功最著。」
按照乾隆的說法,當年順治帝還很年幼,多爾袞若要自己稱帝早就做了,何苦還要再擁立一個小皇帝呢。當年,的確有人勸過多爾袞,讓其自己做皇帝,尤其是在皇太極死後,但是,他還是決定擁立年幼的福臨為帝。
可以說,多爾袞的死,就是典型的官場鬥爭的結果,哪怕他是皇親。
在成為攝政王之前,對於異己勢力多爾袞慣用的方式就是打壓和剷除,這在當時也是很正常的一種行為。所以,在多爾袞死後,那些政敵肯定不會放過詆毀他的機會,以至於,多爾袞攝政幾年的做派更是給了他們最佳的打擊理由。
首先,在儀仗規格上,多爾袞和皇帝等同,只是具體數量上會比皇帝用的少些。再者,他不再向皇帝行禮。更為關鍵的一點是,「皇叔父攝政王」成了「皇父攝政王」。當然,也有人拽著這幾點不放,說他意圖篡位。
所以,順治肯定會借勢瓦解多爾袞的勢力,培植自己的力量。
乾隆皇帝上位後,對此案重新界定,還讓人將當時的一些上書檔案都給銷毀了,說是為了「徵信之用」。所以,現在看到的資料是不是準確還原了當時的現場,估計還需要大量的資料去佐證。不過,其中有一個說法「掘屍」,應是沒有根據的。
估計,寫「掘屍」的應是漢人,歷史上就有著名的鞭屍故事。但對於滿人而言,入關前都是火葬,這個和遊牧民族經常遷徙有關。滿人入關後,不是立即就接受了漢人的「土葬」習俗。雖說康熙年間滿人開始採用漢人的這種方法,但直到乾隆「火葬」才被正式禁止。
所以,單看時間,當年的順治帝不太可能用漢人的方式去安葬自己的皇叔。
由此可以大膽推斷,現在看到的諸多關於多爾袞的文字描述,絕大部分應是在乾隆年間完成的,而且,執筆的極有可能是漢人。當年,多爾袞一路南下破城,死傷無數,後人借著對他的貶低,多少可以疏洩一下心中的怨恨。只是,這個破綻太大了。
後來,多爾袞的墓在1943年被盜過一次,地宮裡空空如也,只有一個三尺多高的白地藍花瓷瓶,想來應是盛放其骨灰所用的盛具。所以,有人討論,為什麼時隔百年,乾隆要為他翻案。有人說:乾隆想做個十全老人,於是,就將其爺爺、父親執政期間的一些冤假錯案都給反了。其實,這說到底,還是為了政權穩定的需要。
因為,乾隆要讓全天下人看到,只要為清廷做出了貢獻,哪怕一時委屈,朝廷也不會虧待他的,最終,都會得到公平的待遇。
只是,他給的待遇是「追諡曰忠,補入玉牒」,使多爾袞一生都定格於此。
其實,多爾袞是自己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
他自以為功勞大,還是皇叔父,皇帝怎麼也得給自己些薄面。但是,他沒有仔細想過,如果是他帶頭破壞了規矩,那豈不是整個朝綱都要亂了秩序?
順治為何要追封他為「皇帝」?僅僅是對他的尊敬嗎?
其實,順治是一個很有想法的皇帝,他的大臣們哪能看不出來。後來,乾隆下令毀了當年的一些記錄,定是包括了一些不能對外公開的秘密。
只是,後人更多則是在一些表象上打轉轉研究。要知道,皇權是不容他人輕視的,多爾袞當年之舉已經逾越了做大臣的規矩,等待他的只能是這種結果。
多爾袞墓原址位於北京市東直門街道新中街。順治八年多爾袞被撤去帝號、廟享,家產皆籍沒入官,建設中的墓地被拆除。直到乾隆四十三年詔令平反,依親王陵寢制度恢復墳塋。辛亥革命後,多爾袞後人將地面建築拆賣,直到1954年,九王墳被徹底拆平。
參考資料:
【《滿文老檔·太祖》、《清世祖實錄》、《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傳五》】
,